音乐课,唤醒学生的耳朵

2016-05-14 07:13杜青
关键词:形式多样

杜青

摘要:在音乐课上,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良好的感知能力作为重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内心听觉,让学生记住更多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巧妙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27-2

音乐是听觉艺术,课堂教学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对音乐的良好的感知能力作为重点。只有让学生听足、听清,才能不断强化学生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逐步丰富音乐体验,提高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也有困惑的时候,让学生听前几个单元的音乐作品时,有一部分学生感到茫然,说不出作品的名字,或者是完全陌生,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失落、很担心。所以要反思,要努力,让音乐旋律流进学生心田,让学生记住更多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一、多角度感受歌曲,采用多种形式的听

1.从单一向多变转化

在教学一首新歌时,要让学生多听,但是形式单一的听会让小学生失去耐性。这就要求老师充分挖掘歌曲的表现要素,让学生感知这些要素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听辨、对比、选择、图解等方式中反复感知,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的多变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小小的船》时,我先让学生聆听录音里的范唱(优美),感受连贯的旋律,然后听老师用带有断音的方法再唱一遍,感受两种不同的音色和演唱效果,让学生从听觉比较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在学会歌曲之后用两种不同的速度分别演唱,感受不同速度形成的不同情绪的变化。

2.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在三四年级中已经有很多的合唱教材,还有一部分教材是适合把单旋律变成卡农式、加伴奏音型的,让学生听丰满的和声效果,感受立体的,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十分重要,有了深厚的听觉体验基础,才能参与合唱练习。比如三年级的《开心火车》《铃铛舞》等歌曲都可以在乐句结束时加入衬词练习。《芦笛》这首歌曲则可以让学生听老师是怎样和录音配合的(老师在范唱后两拍进入,旋律和录音一样,形成卡农式合唱。学生通过仔细聆听就会感受到二声部的两条旋律,而旋律又是一样,只不过一条在前,一条在后,始终保持两拍的距离)。

3.从单首向多首延伸

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具有代表性,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唱出了山区人的乐观和爽朗的性格。学生在自己演唱的过程中有所领悟,但是现在的学生把握这样的作品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我让学生积累这首歌曲的多重感受,让他们有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如阿宝演唱的版本,民歌与器乐演奏结合的版本,合唱版本等,这些延伸作品有旋律创新,节奏、速度的改变等,但是主旋律一直在回绕,风格也是保持原有特色加现代风味。这样,从一首歌曲扩展到多首歌曲,学生的听觉体验越来越深入,内心积累越来越丰富,对这首歌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再次演唱时,就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力更强。

二、针对教材特点,灵活安排听的内容

学生的所有知识技能都必须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获得。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每首歌曲的重点、难点不一样,有重点乐句,难点节奏等,也有欣赏曲的主题乐句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合理、灵活地安排听的内容,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提升。

1.仔细聆听歌曲的前奏

前奏是歌曲的准备状态,也是歌曲给歌唱者的一个信息。它们往往比较短小,很容易让人忽略,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活泼可爱,喜欢唱歌和表演,碰到一首喜欢的歌曲顾不上前奏,迫不及待地张口就要唱了。如果这时候教师为了抓住兴趣的契机任其唱下去,会发现开头总是不够整齐,即使提醒了孩子们要听好前奏效果也不好。因为孩子还不会听,甚至有些还不知道什么是前奏。所以此时我们不能急着让他们一展歌喉,而是先让他们听。“录音里的音符觉得我们小朋友的歌声也很好听,它要邀请我们一起唱,你能听懂音符在邀请你吗?”这样反复练几遍,学生就能听懂何时起唱。教学三年级歌曲《七个小兄弟》一曲时,我发现起唱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每个小朋友在听到43 27|1-|的时候都觉得应该起唱了。但是伴奏中还有四拍,(我刚开始也不习惯),我用游戏的口气引导学生注意:“这七个小兄弟很调皮,要多跳四下才唱歌呢!小朋友们等一等吧!”

2.反复倾听歌曲的难点

有些歌曲起唱点很容易找到,而有些歌曲就比较难听辨。对于较难听辨的歌曲起唱点,教师要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去听辨,并且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让孩子们多听几遍,并且教师多作示范,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如何来感知旋律特点的。《蒲公英》这首歌是三拍子的弱起,歌曲的前奏是分解和弦式,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我们不宜对孩子讲弱起的音乐概念,只能引导孩子多听几遍,在心里数拍子,找到伴奏的最后一小节的提示进入演唱,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就能延续这样的节拍韵律感。

3.静听体会歌曲特色

当学生基本学会一首歌之后,他们就会失去再次听范唱的兴趣,或者在听的时候还会跟着唱。觉得所有美妙的歌声都属于自己。这是教师要提醒学生静听范唱,感受老师或者录音里的声音特点、强弱变化、气息控制等。体会用不同的歌声表现不同的歌曲情绪。比如让学生和着前奏轻轻吟诵“月亮轻轻地走着,宝宝安静地睡着”切合歌曲的意境,也提示学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去表现这首优美的歌曲。五年级教材中的《好一个土娃子》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在静听后说说自己的歌声和范唱的区别。学生会感觉到范唱中有很多滑音,增添了歌曲的活泼和幽默情绪。

三、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巧妙运用听的方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不成熟,这就要求老师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实际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获得更多的听觉体验。

1.听音乐画旋律线

这个方法适合于小学的任何年级,让学生听着音乐随着音乐画旋律线,用耳朵的听觉指挥手臂去画旋律进行的高低。如让一年级学生和着《小小的船》旋律驾驶自己的小船,在夜空里自由游玩;在《如今家乡山连山》的音乐中走一走歌曲中的山坡;在《侗家娃娃幸福多》中感受侗族连绵起伏的山峦……

2.听音乐做动作

在欣赏歌曲乐曲时让学生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情绪的变化等。在教学中常用的奥尔夫的基本形体的动作教学、声势教学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动作来配音乐,激发学生的灵感,专心聆听的学生会抓住音乐的细微变化做出身体变化反应。比如欣赏《水草舞》时,学生会听辨乐器音色的变化时而用手臂的横向动作表现水面的波光粼粼,时而用手臂画出竖向的波浪线,表现水草的曼妙舞姿。在听《花儿与少年》时学生会设计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二拍子和三拍子的韵律。这些聆听都可以反复进行,让学生坐着、站着、行进中发展肢体的协调性,对歌曲乐曲的结构、情绪有更深的印象。

3.听音乐设计图谱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我们借助较多图形谱来记录音乐的感受理解。它能较直观地反映出音乐的主要结构和情绪特点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画图谱,以提高注意的持续时间和稳定性,提高听赏和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欣赏《剪彩波尔卡》时,让学生根据乐句的变化设计自己的图谱,有的学生注重旋律的起伏,有的学生侧重乐段之间的关系,实际的图谱更有特色。唱《小小的船》时,让小朋友感受乐句的起伏,用星星和月亮的高低图来表现音的高低,让低年级孩子直观感受旋律。

音乐课是听为基础的课堂,只有培养了学生音乐的耳朵,才能有美妙的歌声,快乐的心灵。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在音乐课上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够,听足,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觉感知、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让优美的音乐常驻学生心底。

猜你喜欢
形式多样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
识字,要想学生所想,爱学生所爱
在形式多样的练笔中,让每个孩子都爱上作文
浅谈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数学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动漫形象及其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随文练笔”的几点做法
朗读,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