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构建中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2016-05-14 13:04王亚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包身工祥林嫂整体

文章是一个整体,脱离了整体,文章只能是词汇的堆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把文章肢解后让学生去理解,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但不够全面。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以整体的思想去看待文本。整体阅读所强调的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体理解,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理清文章的内容关系,从宏观角度去领会文章的主旨,吸收文章的精华,在阅读中获得体验。

一、发挥自主性,重整体感知

语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整体感知文本,这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是极其重要的。以《小狗包弟》为例,若不能感知该文中狗与人的关系,而困于作者是讲述了一件什么事,那么,也就难以体会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及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深的歉疚、忏悔之情。在该文的阅读中,要做到整体感知,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了解不可缺少,而在文本阅读中,又不能仅限于对事件的解读,而要把事件中的人和物串联起来,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前去了解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所包含的事件(或说明对象或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再解读文本。以《包身工》为例,“包身工”的本质就是“卖身契”,而这又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么,时代背景的了解也就必不可少。作者为何要写《包身工》,通过《包身工》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抓住这些问题再去解读包身工的生活,透过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也就不难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了。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定要加强自主阅读指导,这样方可为文章的整体探究奠定基础。

二、摒弃肢解式,重谋篇布局

文章必定是一个整体,而组成这个整体的则是一些相应的有机体不是片段,但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喜欢把整文章肢解为相应的片段,通过段落、层次的分析而让学生去把握作品的内涵。不可否认,对组成文章有机体部分的分析是必不可少,如《老人与海》中对老人形象的分析,但在分析有机体部分时,要注重以作者的谋篇布局来阅读并思考作品。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是否就是一个单纯的老人,还是一个具有典型性格的某一类人的象征或代言,作者借助对老人形象的刻画,要表现的是什么。抓住了作者的行文脉络,也才能从整体上解读作品。

解读作品不等于肢解作品,相反是在整体思想引导下对作品有机组成部分的分析和理解。以《荷塘月色》的构思来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散文形散而神聚,故而学生在读的时候往往把握不住重点。读散文,核心是要抓住文眼,以文眼去探究作者的行文思路,再结合景物描写探究情感,整个文章也就清晰了。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开篇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由此也就生成出了“为什么不宁静”的问题,不宁静那自然要去寻找宁静,于是也就有了外出走走的想法,行踪自然也就出来了。伴随着行踪,所见之景、心情的变化也就跃然纸上了。如此,抓住了整体,对有机部分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很多。

三、分析局部时,重整体串联

要整体理解作品,对有机部分的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分析有机部分时,不能忘记了整体,相反要通过整体来串联部分,宏观认识,深化理解。以《祝福》为例,其中心人物是祥林嫂,而若单独的一个祥林嫂是无法让我们体会旧社会对妇女的毒害的,正是因为围绕在祥林嫂身边的那一群人(如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等)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换言之,在解读祥林嫂这一形象时,要把她和当时的社会、身边的人结合起来,才能透过“个体”看“整体”,理解作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否则,一旦脱离了整体,祥林嫂的形象也就成了一个独体,无法给给我们任何思考。

以全文整体为背景,以局部分析为依托,以整体思想来引导学生探究局部,这就是整体阅读。整体阅读的实质是把阅读简单化,让语文走简单路线,摒弃肢解式的阅读模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理解、体验。但需要注意,在抓整体时不能忘记局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阅读阅读才会更加有效。

王亚生,教师,现居山东泗水。

猜你喜欢
包身工祥林嫂整体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自由与权利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一群沉默的羔羊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