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和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2016-05-14 13:04邸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课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中素材就是“米”,没有素材,作文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积累素材。教材中,很多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作者本人经历、思想、写作的时代背景都可以作为素材,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为写作做好素材上的积累和铺垫。

一、以课文中人物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爱国青年典范。她用她的行为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年轻人有责任站出来,且站在时代前列,担当起社会的责任,挺起社会的脊梁,年轻一代是社会的良心,肩负着真理和正义的使命。如果能将这些鲜活生动、形象典型的历史人物写进作文,那必然会大大地丰富我们的文章内涵,增强作文的文学色彩。我们的作文也会提升一个档次。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艺。”教材是写作的一个范例,是写作素材的集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次素材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1.用于一篇作文。训练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该作者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他的事迹,包括他的精神等。

学习了《苏武传》,以“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学生写作示例《坚守》: 十九年,威武不能移其志,面对强权,不肯低头,天地便丈量了这铮铮铁骨的高度。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岿然不动!站在强权威逼与宁死不屈之间,他坚守心中的忠诚,选择了慷慨赴死,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大丈夫,死有何惧?他挺着的脊梁撑起了天地,为后人所铭记……

2.用于多篇作文。我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可以生发出以下角度,同时写出以下文段。

①用于“说‘安”——“安”需要包容。假如蔺相如不包容廉颇而是针锋相对,势必两虎相斗,怎么会有廉蔺的团结?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定?“安”需要勇气。假如廉颇没有负荆请罪的勇气,怎么会有将相和?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宁?

②用于“位置与价值”——假如蔺相如不是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由舍人到使者到上卿,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③用于“人生因转折而精彩”——假如蔺相如没有从舍人到使者到上卿这一次次人生重大转折,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二、以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主题都可以当做素材积累和运用,尤其是一些寓意丰富,说理深刻的文章。

(一)素材的积累

以课文主题为素材,就是要选择那些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给人鼓舞启示的。如《老人与海》的主题: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的主题忏悔可以使人重获新生。给予我们启示,发人深省。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学生有了想法之后,确定立意:“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不要死守教条”“学会由个别推知一般”“岂可一一实践”。如:

岂可一一实践

做事要学会类推。从树上选一个水果尝一尝是否真的甜美是应该的,可买果者却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结果“一切都弃”。这就告诉我们: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不知变通,凡事都要一一实践,就会处处碰壁。

一沙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正如卖家所言,庵婆罗果本来长在同一棵树上,尝一颗便可知其他是否甜美,但愚昧的买果人却非要一一实验,结果招来长者的厌恶。原因何在?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从一颗果的甜美推知整棵树的果,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因此,学会从局部推知整体,方能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教材是需要我们开拓的天地,只有高效的读,有效的引导,才能开拓出多彩的写,才能让作文的素材如齐放的百花丰富多彩。

邸娟,教师,现居黑龙江肇州。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