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启示

2016-05-14 20:39董德宝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师

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不被重用的士大夫。在秦晋联军围攻郑国之时,他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只身前往秦穆公的营地说退秦师,解了郑国之围。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只身面对势在必得虎狼之师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问题,而更有现实意义。

面对秦晋围郑的危急情势,郑伯慌了神!这时有人提议,可以去找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的意见如何呢?自谦,抱怨。他说我年轻的时候都不行,现在老了,更不中用了。但郑伯最终说服了他,烛之武决定亲自走一趟。

烛之武怎样面对两个国家的军队呢?

他采取了抓主要矛盾的策略。文中交代,秦晋联军不在一处驻扎,而且攻打郑国并非两国的共同愿望,晋国提议,秦国帮忙,当然能分一杯羹更好。这种情况就给了烛之武说退秦师机会。

最精彩的部分文章这样展开:(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忘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是精彩至极的一段文字!

寥寥一百五十字竟能抵挡两个大国的数十万大军!这就是思辨的魅力。

让我们跨越千年来体味这段简洁严密的说辞。

第一回合:示弱。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忘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面对强敌,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实行下一步策略的必要条件。示弱这一招用得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示强大是好事,但常常会引起别人的戒备甚至招致攻击,尤其当你有求于人时;但示弱又不能显出恭维甚至虚伪,对度的把握是关键。这里烛之武只是如实陈述,但秦穆公听到这番话很是受用,姑且静观其变。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烛之武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攻势:示利、示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里烛之武用了判断句、反问句,运用假设从秦国的角度来表明自己对于秦国打与不打郑的看法,利害不言自明。这种说话的方式顺便为下文揭露晋的野心做了铺垫,可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且”承上文,这里烛之武没一次把话说尽,一方面考虑时机,一方面看秦穆公的脸色,相机行事。看到秦穆公似乎也同意自己的说法,于是烛之武不失时机地进行公开挑拨: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我郑国处处替秦国着想,看看晋国都对秦国做了什么?我都感到义愤填膺!如果你秦穆公也不傻,晋文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你!我这次冒险来见你还不是为我郑国考虑,都是在替秦国考虑啊!

经烛之武的一番分析,秦穆公自然明了晋的目的,不但答应撤军还和郑国订立盟约,居然派大将守卫郑国!

秦穆公为此行做了了断,晋文公也不傻。

子犯请求出兵,晋文公说:“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这不仅是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化敌为友,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完胜!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做一件事情要想取得预想的效果,与人交往要想不落下风,首先要知己知彼。

事情的发展不会总如我们所愿,但我们能把握的是了解自己,了解对手。越是在危急时刻越是要保持清醒。虽曰成事在天,但前提是某事在人啊!

其次,适度的示弱会削弱对手的戒备心理,赢得对手的同情甚至是怜悯,但要记得:示弱不是软弱。如果没有下一步棋,示弱只会更快地招致杀戮。

第三,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双赢的做法是首选;如果不能兼顾,那么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就是失败,也要让对手尊敬。这是与对手站在同等高度的资本,也是你东山再起的资本。

第四,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其他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胜利是硬道理;居安思危,即便身处劣势也要时刻准备反戈一击。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强大的实力,只凭侥幸是难以长久立足的,与狼共舞必须自身强!

董德宝,教师,现居黑龙江肇州。

猜你喜欢
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师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