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2016-05-14 20:41刘德宏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几何直观培养策略

刘德宏

【摘 要】几何直观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是学生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几何直观的深刻内涵及其培养策略,进而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几何直观 深刻内涵 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启迪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表征数学事实、启迪解题思路、预测解题结果、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一、强化意识,感受价值——培养几何直观的首要前提

具有几何直观的意识是顺利解决“图形与几何”及“数与代数”领域问题的一个首要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将几何直观作为必须培养的目标,适时在教学中示范图示策略,培养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面对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能主动自觉地想到把数学问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清楚地表示出问题情境里的信息,感受几何直观的价值。

例如,教学下面这样一道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

利民小学原来有一个长为50米的长方形操场,扩建校园后,变成长增加了10米的长方形,这样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题意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也没有直接要求学生画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方法”,从而诱发画图整理信息的需求。接着采用“尝试—讲评—完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完成完整的示意图,清楚地表示出题目里的信息,再引导学生将文字叙述与示意图进行比较,突出示意图简明形象的作用。完成解题后,要求学生回顾反思上面的解题历程,再次强化几何直观意识,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

二、引导观察,积累表象——培养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元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物、模型、图形进行观察、测量、拼摆等活动,从整体上感知数学对象,产生深刻的体验,逐步积累丰富的几何表象。实践证明,学生大脑中积累的表象越丰富,就越容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表象,也能从直观的表象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从而探究到解题的思路。学生在头脑中如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表象,在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时,就能自觉地联想到图形,画出示意图,表征信息,解决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2厘米,它的表面积就减少25.1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厘米?截短后,体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要在头脑中联想到图形,考虑到表面积减少的部分就是上面一个小圆柱的侧面积,从而用侧面积除以高得到底面周长,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数形结合,启迪思路——培养几何直观的核心思想

几何直观的核心是借助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借助“形”的直观来研究“数”的特征,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发现规律,启迪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计算1+3+5+7+9+11+13+15+17+19 。解题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最后再利用规律,简便计算。

这样的解题过程,将数转换成形,学生受到图形的启发,能够发现“从1开始,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数学规律,最后利用发现的规律,简便地算出了得数。几何直观的确起到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启迪解题思路的作用,同时也有机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培养几何直观的合适路径

“智慧自动作发端”。摆实物、做模型、画图形等动手操作活动能调动多种感官,将眼前的物体、画出的图形、脑中的表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直观地凸显出几何图形、形体的特征,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结论非常难以理解,真正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课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纸上画着两个边的长短不同而大小相等的角,然后让学生用两个活动角分别把纸上的两个角“拓印”下来,接着,把两个活动角重合比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结论就自然呈现了。通过这样的一个独具匠心的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数学结论的实质,提高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五、语言互译,正确转换——培养几何直观的关键措施

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各种数学问题也就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翻译成直观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呈现的问题,从而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找到解题的捷径。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两数的和为36,乙数是甲数的3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这道纯文字描述的问题,俗称文字题,比较抽象,可转换为□+□×3=36→□×4=36,这样容易理解,也便于作答。也可以画线段图分析。48的因数有哪些?可转换为( )×( )=48,这样能帮助学生成对地找出48的因数,加深对因数意义的理解。

再如,教学这样的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行了全程的一半还多10千米,还剩40千米没有行,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很多学生往往这样列式:(40-10)×2,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画出如下示意图,描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呈现数量关系,分析错误原因,探寻正确的思路。

有了这样的线段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全程的一半是(40+10),而不是(40-10),从而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图形的意义一一对应起来,探寻到解题的思路,体会到线段图的价值。

经常进行抽象的文字语言、直观的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翻译与转换,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题意,发展数学思考,提升思维层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联想想象,拓展空间——培养几何直观的正确途径

联想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几何直观能力的核心。联想与想象能拓展学生几何直观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 )”时,教师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在头脑中发挥想象,推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立刻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有的说:当梯形的上底缩小为一点即长度为0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由此能够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有的说:当梯形的下底缩短到与上底一样长时,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由此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2a×h÷2=ah;有的说:当梯形的上底、下底都与高相等时,梯形就变成了正方形,由此就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

(a+b)h÷2=(a+a)×a÷2=2a×a÷2= a2。

通过这样的联想与想象,构建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深刻地理解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七、媒体辅助,展示直观——培养几何直观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几何形象,呈现图形的演变过程,扩大视角,启迪思路,培养思维,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例如,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当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时,等分的份数多了,学生就难以操作了,拼成的图形接近什么图形?也只能凭想象。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后,充分发挥课件优势,及时进行动态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可能就越接近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找出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上面的动态演示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学生难以拼补的图形,发挥了启迪思考路径、提升思维能力这一功能,也有机地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之一。作为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强化几何直观的意识,教给学生图示直观的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杨豫晖,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江苏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224300)

猜你喜欢
几何直观培养策略
活用几何直观教学 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几何直观,不只是直观
浅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几何直观——数学教学的应然之道
多路径: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分析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