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2016-05-14 00:11王玲
新一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品德教育初中学生

王玲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向生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获得良好的自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实际;结合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

一、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人每事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我们要做到尽力挖掘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二课《自尊自信,快乐生活》第二目《我自信,我快乐》时,在讲解“自信心能激发一个人下决心克服困难,成为强者。自信的人,不会盲从,不会自卑。”这个知识点时,我选取了从网络中搜索到的以下材料教育学生向赖雨学习:“赖雨,女,现年38岁。她1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后逐渐导致颈以下全部瘫痪,现在体重只有20多公斤,身高不足1米。她从13岁起开始上学,由人背着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她的手无力翻动书页,却用嘴‘吻了万卷图书;她的手不能抬起,却从1985年开始用“横排竖写”的特殊方法写出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她寸步难行,却硬是登上了峨眉金顶。1997年,赖雨加入自贡市作家协会”;1998年出版诗集《群山之上》;1998年12月在自贡开通“赖雨热线”;2000年5月又到成都开通“赖雨热线”,给有难的人进行“心理按摩”……

1997年,她被评为“四川省自强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残障模范”;1999年被评为“盐都十大杰出青年”。学生们有的听说过赖雨,有的从电视上看到过介绍赖雨的事迹。听了我具体翔实的介绍,学生的心灵都被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残疾人赖雨感动不已。我认为像这样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教育意义。

二、用生活事例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究

心理研究表明:教师采取丰富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取用生活事例丰富课堂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是对学生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每个学校每周必不可少的活动,我校也不例外。我校在升旗仪式结束后还有一项常规内容,请上周值周领导总结上周工作。值周领导向全校师生公布上一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综合评测成绩,及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获得表扬的班级情况。我很仔细的听着我所在的七年级几个班的成绩及获奖情况。不出我的预料,我所教的七年级一个班的成绩排全年级的第一名,另一个班排第四。这样的测评成绩的公布在我们老师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这一次却使我忽然灵机一动,这个成绩正是我本周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素材。于是在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便要求几个班的思想品德科代表把公告栏上七年级全年级的综合测评总成绩都抄写下来,以备星期二的思想品德课上用。星期二的思想品德课正好讲到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三目《众人划桨开大船》。本课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这节课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入了课堂教学,总体感觉是调动了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在讨论自己班级的问题时有话可说,说自己的事情总比举事例来得生动、实际。学生通过探究,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用生活事例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空理论而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三、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内化学生的行为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事例,基于生活,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教学。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启发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事例中进行学习,通过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景,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看、多做、多演、多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事例中去发现、体验和感悟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总结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帮助理解知识。如我在教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第一目《撑起自我保护伞》前,发一份问卷调查表给学生填写,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独自在家时、家中发生煤气意外泄露、上学路上、雷雨天在室外、路遇陌生人要求跟他一起走、看见窃贼行窃、上网交友、遭遇绑架等情况,学生遇到过其中哪几种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是怎样进行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这样的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品德教育初中学生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