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6-05-14 00:38张永贵
新一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体会热情新课改

张永贵

摘 要: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要提高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供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体会;热情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热情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积极态度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提高行为效率,促使人们去追求、探索、接近目标。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任何人都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渴望,而价值和成功是通过他人的赏识、鼓励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以鼓励和赏识,这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推动他们不断的进步。只有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情感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主动的获取历史知识,展示其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为此,教师“忌讳”死守预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顺势拓展和深化,课堂就会产生生气和乐趣,起到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在一次历史公开课上,教师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时,学生提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否应该感谢甲午战争?”这本是一次绝好的讨论交流、拓展生华的教育机会。可是,我们的老师死守预案,绕道而行,学生沮丧,下次再不敢妄加提问了。

二、紧扣教材,巧设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的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讲《19世纪中叶的俄国》,就课本上四个标题,每个标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答。如“俄国农奴制”学生提出:结合《法律大全》与课文内容,看看俄国农奴制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到19世纪上半期面临怎样的危机?“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学生提出:“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的?表现在哪些方面?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分析俄国工业发展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的原因?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概括了本标题所学的内容,紧扣教材,又突出重难点,教师只解释一下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兴趣盎然。最后,老师提出: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上面临哪些问题?可能的解决之道是什么?这样一个概括、总结、综合的问题,在学生已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解答起来就比较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忌讳学生游离教材,满堂发问,问题缺乏科学性,背离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又要防止滥用教材,资料太过庞杂,缺乏有机整合,有贪多不化之弊病。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实现以“学”为主,必须把时间放给学生,有不少教师不能转变这一观念,究其原因:第一个担心是害怕教学成绩下降,第二个担心是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这方面山东杜郎口中学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一次,我们到杜郎口中学参观,走进教室,课堂内闹哄哄的,像个小“超市”,参观访问的听课教师进进出出,学生们在教室四壁的黑板前自由地书写着,有的则坐在凳子上沉思,间有三三两两的围成一小簇,自由地谈笑着——他们是在讨论,丝毫看不出学习的紧张感,更没有我们课堂常见的呆板场面——严肃,正襟危坐!老师在课堂上溜达,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有时回答学生个别提出的问题。听课者只好自觉地在教室里睁大眼睛洞察着一切,闲不住的,信手翻阅着学生的笔记——这哪里能是笔记,而是工工整整知识体系:预习目标,学习疑点,知识归纳。字迹工整,简直就是完整的学习思路与知识体系——尽管它还很幼稚,还有错误,但这是孩子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归纳,了不起!想想我们的孩子们,老师口若悬河的语言描述,苦口婆心的知识梳理,孩子们听了吗,记了吗?没有!为何?被动永远来得痛苦,主动永远都是享受,生活如此,学习不是如此么?试想,这样的学习者,成绩怎么可能会下降,也许刚开始试行的时候,教学进度会慢一点,但是,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进度会加快的。杜郎口课堂模式:“10﹢35,”即教师讲课不超过十分钟,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课堂构成是:预习、展示、反馈。山东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初中,却在全国刮起了“杜郎口旋风”,引领课堂改革大潮,让四十多万教育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来这里朝圣取经。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改大潮下创造出的一个奇迹。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博采众长,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突破口,以问题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新课改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这样就一定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的要求。

猜你喜欢
体会热情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热情的树
那一年的春风
“热情”的沙漠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