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16-05-14 01:08于彩辉
新一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人课堂学生

于彩辉

摘 要:新课程指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本,重视课堂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有归属感、参与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学生;课堂;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的来讲,就是要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其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得以彰显,从而走出被支配、被控制的机械被动学习的态势。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鲜明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有归属感、参与感和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拥有“主人”感。

一、让学生拥有归属感

课堂生活的归属感是学生成为“主人”的首要因素。教师应该让学生置身课堂仿佛置身在自己温暖的家庭一般,只有这种精神的归属才会令学生愿意身居其中而其乐融融。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导引另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而这种灵魂和精神交流,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平等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视为“人学”,这是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学生既然是和教师一样是“人”——尽管是未成熟的幼稚的人——那么他就有自己的情感、自尊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一样有着被尊重和理解的精神需求。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对学生尊重,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师真正的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虑,在课堂生活中没有因为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的嘲讽、训斥和冷漠,有的只是教师耐心的倾听,及时的引导和温情的肯定。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体现自我个性尊严的角色,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身的存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的欢愉。只有学生从内心感到自我尊严的存在,他才会有自我教育的上进心,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生活。

二、让学生拥有参与感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拥有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时,能够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和知识的获取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学习是一种多通道的实践认知过程,其心理操纵具有微妙的复杂性,“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领域,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语).长久的接受式教学和对课本的忠实遵守,使我们的学生没有了“问题”意识和提问的欲望,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将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用精心创设的不同层次的高质量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并以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勾起学生解疑的渴求,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去寻微探幽。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氛围支持,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敢于思考、乐于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提到:教师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总是处于“问题意识”之中,处于惊异、激奋的内在心理状态,并且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地解释生活,从而激发起“知识主宰者之感”,还要在智力生活中,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其中充分显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感受到成功的愉快。教师还要善于敏锐的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给予点燃。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教师可以放手交给学生们讨论、交流,相信学生的思考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适时参与其中予以点拨导引,让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过程的美好,思考有得的喜悦。

三、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对话教学、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是广大教师在变革中经常会尝试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意欲改变原有的独白式、灌输式的教师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转为师生均为主体的以对话、交流为基础的教学新形态。

检视目前许多学校中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现状,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只注重了对话、讨论、合作的外在形式,但却往往失去了对它们真正内涵的理解和价值追求。在一节课里,教师或者将授课内容肢解成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将对话简单理解成我问你答;或者不论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一遇问题,前排学生就训练有素的后转合作讨论。表面看,课堂教学教师讲的确实少了,学生的活动着实多了,课的形式越来越花哨,但是这一充满“活力”的课堂之后,学生真正有了哪些收获?得到了怎样提高?隐藏了哪些问题?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也不为教师所关注。

造成以上局面的重要原因:一是教师对于新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没有透彻的理解,有些教师不能也不愿深入理解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价值,在他们看来这只是教育改革出的一个“新花样”,不做恐他人嫌恶自己“落伍”。二是教师缺乏适应转变新的学习方式的能力。由于在情境的创设、问题的选择、课堂师生关系以及活动与知识关系等方面,缺少能力和智慧予以适切把握和处理,结果往往顾此失彼。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是课堂教学向往和倡导的境界,如果学生没有了“成就感”,那么课堂教学改革也就失去了落脚点,“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就难以实现。

猜你喜欢
主人课堂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主人有的我也有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弓的主人
学生写话
主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