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

2016-05-14 01:08黎耀锋
新一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动权农村中学阅读

黎耀锋

摘 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却令人堪忧。农村中学学生的见识面到底不如城里的学生广,理解文本也不如城里的学生广全面深刻,而且为了应试,急功近利,阅读基本是教师包办。其实农村中学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追求的,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人。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关键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关键词:农村中学;阅读;主动权;悟读;美读;个性化;生活化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掌握,它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阅读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人文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能让人终生获益。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却令人堪忧。农村中学学生的见识面到底不如城里的学生广,理解文本也不如城里的学生广全面深刻,而且为了应试,大家都急功近利,阅读基本是教师包办的事。在农村大部分中学,盛行“四部曲”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即“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四步。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语文课堂完全成为知识的灌输过程,使得学生不但没有自己的思想,还得吃力地跟上教师的步伐。这种模式其实是喂养式,教师把自己咀嚼好的课文“喂”给学生,如同父母把咀嚼好的饭菜塞进孩子嘴里,孩子根本尝不到饭菜的真味,谁喜欢失去真味的饭菜?况且在这种“喂养”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生存的技能、学习的技能。

其实农村中学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追求的,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人。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教学的定义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顺序,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让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得到更多更新鲜的东西。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二、用充裕时间来悟读美读,品出文章的美感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读”的过程。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初读时,感知整体;再读时,深入理解;多读时,既可以透彻了解文本的内涵,又可以又在文本的基础上产生读者自己独特的思维。

读的形式要多样,要充分进行悟读。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析,而是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在美文美读中,“我”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以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我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以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文者,情之经”,语文教学要重视美读。美读,是将无声抽象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生动言语,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多感官共同参与,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最终实现“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我在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我引导学生用心去读这一句话,让学生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想说的话。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结果,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虽然我们今天分开了,但是只要我们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它一定会生根发芽,绽放胜利的花儿!”有的说:“我——我——我的同胞们,不要绝望,不要放弃,留着一份信仰,执著于对法兰西的爱,坚信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与小弗郎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涤。谁说农村的孩子没思想?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投入自我,体味涵咏,读出文章的美味,品出文章的美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

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认知水平、个人经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往往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思考,富于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不需要“大一统”,反而值得提倡。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存在,会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这点点思想恰恰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前年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时,班上同学基本能读出“父子情深”的主题,但有个女生却说她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生离死别”的哀伤,当时同学们都笑了。我让她说说理由。她说:“文章开篇写父子两不见,见面就是祖母去世,回家奔丧;结尾写的也是父子天各一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听到这里,全班霎时静默。显然,这个女生的对背影的解读超出了一个初中生的认知。当时我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了这个女生的解读,讨论的结果是普遍认为:“有道理,但怕考试不得分”。我大力赞扬了这位女生的细腻而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多元解读,珍视自己或他人独特的阅读感悟。

今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唐子江博士在《学新语文》上发表《从〈背影〉的解读之争看文本解读的界限》一文,我把它介绍、印发给了全班同学,这篇洋洋洒洒上万字的文章,让全班同学看到学术界的这一场关于背影主题的轰轰烈烈的争论。虽然目前为止,孰是孰非,未有定论,但真理愈辩愈明。学生们通过了解这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对朱自清的《背影》主题的理解更深刻了,对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由之前的半信半疑而欣然接受,开始大胆地彰显个性风采。而且因为自己也参与过这个主题之争,感觉很光荣,尤其是读出“生离死别”之感的那个女生特别有成就感,因为她读出了和名家一样独特的感受!

四、贴近社会,拥抱自然,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联系社会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拥抱自然,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我在教学《春》时,就组织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谚语、对联、诗歌、散文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春色满园”,出版墙报“春天在哪里”,举办语文大观园“走进春的世界”。

(二)周末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煦日,亲吻和风,放飞风筝,沐浴细雨,嬉戏游鱼,和大地亲密拥抱。

(三)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放歌。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我经常跟学生说这句话“阅读教学是你今后感悟生活、理解世界的阶梯”,农村的孩子更应把阅读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本领,饮琼浆,吸醍醐,在阅读中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地成长,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清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之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张应平.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3]沈桂红.有效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4]唐子江.从《背影》的解读之争看文本解读的界限[J].学新语文,2016,(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师大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主动权农村中学阅读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刍议农村中学写作教学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陕南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实践课实行选课制的可行性研究
精细管理才有拆违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