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6-05-14 01:38庄玲学
新一代 2016年7期

庄玲学

摘 要:新课程实验中,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情感的互通;谈话导入;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改革步伐很大。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谐、活跃、宽紧有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达到情感的互通,智慧的切合,促使师生共同朝拜语文“圣地”,从而达到课堂和谐高效的要求。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教师对于学生的倾听,既要有课堂上的倾听也要在课间时间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不可避免地与对学生的信任、尊重、欣赏等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另外主动加入学生的游戏,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也是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纽带。古语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

二、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新课程实验中,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体到一节课或一篇课文,都应该力求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要超过三个,最好是一个,还应有一定的层次,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使学生明确当堂的学习任务,一课一得,各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先熟悉教材写出备课提纲,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尤其要注意“怎样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质疑和讨论的问题,重点难点如何处理,选用何种课堂教学手段、策略”等问题。

三、注重新颖的导入法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老师先给大家讲绿孔雀帮助橄榄坝人致富的故事。让学生议一议,故事中的孔雀是一只怎样的孔雀?然后很快转入课题:“大家可知道我们今天在新课中要了解的孔雀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一只——《骄傲的孔雀》!”同学们脱口而出,这样又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谈话导入法

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这样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三)激趣导入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或儿歌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教学《太阳》,老师先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学生猜一个与“太阳”有关的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重要;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由谜语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都积极思考想第一个得出谜底,在争猜谜底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潜意识地被调动起来。

(四)质疑导入法

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知道种树时需要些什么工具吗?老师看见三个小伙伴去种树,可他们扛着树,手里却没什么工具,但是他们还是把树种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种树的呀?请打开课文——《三个小伙伴》。”这一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于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总之,课文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因此导语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陷入机械呆板的地步,在教语文时,我们应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