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特征及建设策略分析

2016-05-27 00:35马可李波张进宝经倩霞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中小学生特征

马可 李波 张进宝 经倩霞

【摘 要】随着Web2.0、Web3.0、云计算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网络虚拟学习社区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的视角,总结梳理了中小学网络学习社区的特征,通过对北京市数字学校及部分区域级网络学习社区的建设特色和应用现状等的分析,对网络学习社区的建设策略提出思考,并探讨了空间建设新机制与教育创新模式,以期对后续相关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小学生;SNS社区;特征;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5-0024-06

引 言

随着Web2.0、Web3.0、云计算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社会性网络应用服务的网络学习社区引起广泛关注。学习型社区开辟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领域,为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效途径,支持教学创新模式,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新关系。

网络学习空间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有效组成部分。基于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的视角去审视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与应用还有待探索。北京市数字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其建设特色及应用等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因此,通过对北京数字学校及其他虚拟学习社区的分析,思考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策略,探讨空间建设新机制与教育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

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下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虚拟社区在教育中的一种应用形式,目前国内对于虚拟学习社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界定。结合国外对虚拟社区的定义,王陆认为虚拟社区是网络环境下社区成员及其集合。甘永成等从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角度,将虚拟学习社区界定为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标的人们组成的学习团体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而张新明从概念演变的思路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利用网络跨时空的特点创造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胡凡刚基于交往视角将虚拟学习社区定义为跨时空的开放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成员借助于技术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及交互协作,形成协作关系共同体,最终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从以上几位学者给出的定义来看,尽管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都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网络为媒介,以交互协作为手段,达到学习目标的网络学习环境,信息交互和知识共享是社区成员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虚拟学习社区具有高度的人际互动特征,能够为成员提供信息共享和在线沟通的良好平台,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可以有效地提高虚拟空间的价值;同时,虚拟社区强调通过社会网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交互,为用户提供了知识共享所需的技术环境,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此外,国内学者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指导理论研究多是结合虚拟学习社区自身的特点,借鉴其他领域的理论,如协同学习、活动理论等,以指导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建设。

虚拟学习社区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社区成员的个体及集体建构,学习过程并非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必须置于“交往关系”和“互动交流”之中才能得以完成。对于虚拟学习环境中的交互研究与社会网络关系是其永恒与热点话题,无论虚拟学习社区如何发展,知识建构仍是其追求的目标。胡凡刚提出了影响虚拟学习社区交往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技术、内容及文化等,并提出了虚拟社区交往模型及交往层级塔。知识建构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话题,甘永成建构了虚拟学习社区集体智慧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学习模型。王陆则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与知识建构的关系,发现不同的人在虚拟学习社区网络中具有不同重要程度的角色。龙艳红从社区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分析在社区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虚拟学习社区教与学的方式是跨时空的,学习者在这种模式下会面临情感缺失的问题。李乾、杨声刚等通过分析中小学组织结构特征、多种工具及信息传播特点,设计开发了面向多组织空间的PRIME中小学学习社区平台。梁玉娟等从教育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为研究网络学习社区及网络学习社区与学习绩效关系提供了工具与支持。陈淑洁等利用多种网络研究方法,提出合理规范的网络社区学习评价方法。针对如何寻求发展方向及应用模式,何陈国提出了利用游戏化学习促进虚拟学习社区有效应用。

从以上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集中在理论、交互、主体、平台及评价等方面,但更多的是集中在虚拟学习社区的交往、社会网络关系、知识建构等软环境的建设。但当前我国虚拟学习社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薄弱、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等,同时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高等教育中,对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为了探索中小学现实学校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北京市建设了北京数字学校,制作网络同步课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为教师、学生建成了网络个人学习空间,提供丰富的资源、应用服务,用户范围覆盖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学生、老师,获得广泛的关注与点击量,开展线上写作、阅读专题栏目,开发写作专题“微课程”,推送“微写作”、大作文资源、阅读电视节目资源等活动。国内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类似的网络学习社区。研究发现,网络学习社区在获取大量关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利用网络参与讨论交流的比例较低,学生还不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来完成在线协作学习及同伴互助;其次,学生自我控制力的缺乏以及学习资源和内容的呆板导致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困难。如今的学校网络不能很好地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导致家长和学生教育的脱节,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的形成等等。

在一些区域的在线学习社区建设中,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社区中开设与学校学习活动相结合的知识树、导学、寒假作业等栏目,促进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社区,将自己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孩子的课上学习和课下拓展充分结合。学生课前在线上完成自主预习,课中与教师、学生互动、讨论、拓展思维,课后在平台上完成作业,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开展学习分享、线上活动等,有效地巩固整个知识点。通过社区建立学生学业数据档案,方便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能力,为学生做出更好的个性化辅导和学习目标安排,为师生提供具有价值的学情数据和学情报告。

本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教育活动,对虚拟学习空间从设计理念、用户需求响应、资源的利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学习资源及资源推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如何借助平台形成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以期为中小学生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现提供指导和依据。

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分析

虚拟学习社区是在丰富的教学与非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同伴互助的形式下,逐渐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将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结合,提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不再有学习负担,从而形成学习乐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以个体兴趣为出发点,支持个性化发展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一些科研机构也都曾开发了一些用以支持中小学网上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支撑平台,尤其是一些支持科学课程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系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CSILE,国内也已经有若干VLE系统出现,如“校际通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首都师大虚拟学习社区(基础教育)、洪恩数字校园的模块化方案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构架,它们都采用B/S架构,使用比较简单。前两者在设计思路上比较接近,主要以课程管理为核心,借助多种交流手段实现系统功能。当然直接将系统构架称为学习社区是不正确的。而洪恩数字校园的模块化方案目前可选择的基本模块包括:教务教学组件、学生管理组件、师资管理组建、通讯办公组件、备课授课组件、图书管理组件、学科资源组件;扩展模块包括:论坛系统、电子资源库系统等。从功能上来看,该方案更像是一个计算机教育管理与基于课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方面缺乏支撑。

相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更便于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北京数字学校的主要用户为北京市范围内在校中小学师生,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实时同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在校师生信息,形成与现实情况保持一致的用户群体,系统自动完成用户数据生成及实名制身份认证管理,通过与现实学校组织对应的群组设计,实现“虚拟”和“现实”一体化。用户直接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登录,即可成为社区网站中的正式一员,并可在社区中查找自己的同学、老师和学习伙伴,可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和交流活动。结合以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为内容核心的应用设计,拥有大量优质数字资源的情况下,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长爱好,自行设计和实施各类学习、教学活动,实现各类角色和用户的实时和异步互动,从而建立起一种指向学生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看出,该虚拟学习空间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以个体兴趣为出发点,支持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21世纪技能的获得。

网络学习社区支持混合式学习模式,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的翻转,课前学生通过微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开展预习,课中可借助网络社区系统中的资源和数据开展课堂学习、评测,了解课前复习效果,课后通过空间学习中心查看学情数据,实现对课堂和在线学习中开展的练习、测验、考试等学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可视化图形和数据帮助学生、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成长。

2. 提供适时动态性话题,贴近现实生活

目前虚拟学习社区在我国尚属新的研究领域,其引入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系列观念和操作上的问题,而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解析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的关系。同时,虚拟学习社区的参与人群不局限于学生和教师,学习行为突破了班级和学校地域的限制,使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了有机融合的平台。再次,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不是一两门学科的研讨活动,也不是教育游戏软件的简单开发,社区的技术开发可能短期能实现,但是学习社区(即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存在有赖于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员的互动活动以及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的建立。在北京数字学校中,就可发布各种在线学习活动,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3.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满足线上线下的学习需求

虚拟学习空间的引入将大大改变现有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它不仅引入了具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而且可以拓展现有的教学交互方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交互方式。因此必须在虚拟学习空间引入之后,对各类优质资源的利用及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应该是替代现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应该拓展现有的教学活动,或者能够进行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或者不能很好实现的教学活动形式;同时这些活动应该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和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支持。例如,北京数字学校在网络虚拟社区的功能基础上,还具备自己独特的知识共享核心——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是本虚拟网络社区成员交流和知识共享的价值核心,用户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搜索、评论、推荐、分享等,以课程资源为基础展开人际交互和虚拟人际网络的发展。学生对共享资源的应用以在线观看、评论、推荐、分享为主,同时还建设了学生个人空间、校园生活、互动英语同步学习平台等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特色应用和栏目。

基于虚拟学习空间可以进行多种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有很多是在传统课堂中所没有的或者不能很好进行甚至无法实现的,如基于Web的个别化学习(资源型学习)、借助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CSCL)和基于网络的反思性学习,这些新型学习方式需要资源的支持及与学习方式的结合,而在自组织网络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社会化学习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在虚拟网络学习空间需要将各类角色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为关注的系统资源,突出信息、资源与知识之间的差异;同时加强与常规的和电子化的课程资源相结合,为学习和教学活动建立一种促进知识加工、管理和转化的机制或技术支撑环境。自北京数字学校正式开放服务以来,北京市大部分中小学生、教师积极开展社区交流,学习视频课程,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围绕课程资源开展评论、推荐、分享等信息互动。而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满足线上、线下的学习需求是北京数字学校用户使用量不断增加的关键因素。

4. 构建学习共同体

交往和社会网络关系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通过相互的交流互动及讨论分享,进行协同知识建构,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促进个人能力提高。知识在个人与学习社区之间流动与分享,才能形成动力知识场。通过与现实学校组织对应的群组设计,实现“虚拟”和“现实”一体化,这是SNS社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在生活中的同学和老师,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依然存在;学生在虚拟社区中通过交流和互动产生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从分布式学习观点来说,协作也就是认知过程。多层次协作就是说,协作不仅应该在班级内进行,还需要打破班级、年级和角色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样化的、可以进行各种类型高级学习活动的学习情景。北京数字学校在“现实存在”和“虚拟存在”之间的过渡中做出了一定成果,学校群组和班级群组的存在,将现实与虚拟更进一步融合。在用户数据库中自动建立与现实学校建制对应的班级、年级、学校的群组,并将学生分别加入到与其现实学校、年级和班级相对应的群组组织中。群组组织具备群组空间,可发布消息、查看成员、公告活动等,更可结合现实存在的学校活动或班级活动在此空间中开展交流。此外,学生和教师也可在社区中自发建立群组,开展自发的群组活动。

5. 学习评价与资源推荐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学实践活动揭示,仅仅注重技术支持,或者只是关注教学过程,都不能产生理想的网络学习环境。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在个人学习空间中,学习者的每一次浏览和点击,每一次学习和分享,都是一种学习行为,会生成很多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将无意识、零散的学习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结构、底层规则展现出来,这些结构和规则能体现学习中的逻辑关系,能折射学生最真实的思维和学习情况,也是教师和家长很难从其他途径所捕获到的。而通过这些结构和规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资源和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据此来改善教学活动。目前国内互联网领域所提供的几种推荐服务,主要包括好友推荐、商家推荐、音乐推荐、视频推荐、主题推荐等。

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资源经过用户推荐和实践的筛选,逐渐形成和保留优质资源。例如,北京数字学校中的视频课程资源的制作团队是北京市名师团队,因此课程质量受到社会一致认可,学生、教师、家长积极关注,各取所需。网络社区共享的形式,为北京市范围内的在校中小学师生随时随地开展课程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在因暴雪等恶劣气候问题导致的停学期间,雾霾笼罩的不宜户外活动期间,重大节假日和开学等特殊时间点,以及寒假暑假两段不在校的日子里,北京数字学校网络社区均有相应的学习活动和课程专题,为广大学生提供及时、丰富、有针对性的课程共享和多样、多形式的活动交流。尤其是多次寒假暑假期间的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以及“阅读经典”“快乐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网络社区浓厚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在学生之间的探讨互动中,寓教于乐,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同时,北京数字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扩展外围服务空间,陆续增设了“名师在线答疑”“学生信息推送”等移动应用服务内容,切实帮助一些学生家长解决了难题,让社区交流无处不在,并且提升了社区活动的价值。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学生认可和点击越多,资源的默认排序越靠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获得积分,获得点赞和鲜花,也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他人点赞和送上鲜花。因此,持续的引导与激励机制是社区使用率及使用价值的保障措施。

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策略分析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在整体上受到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等用户的热烈欢迎和关注,但仍有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经与部分学生沟通,发现实际情况如下:在校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在完成作业和家长学习要求之余,部分学生的自我支配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无法开展网络学习和交流;其次,有些家长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网络,担心孩子陷入沉迷网络,这也让一些学生离开了网络社区。有些学生在网络社区交流的自由性、安全性与私密性方面存在顾虑。完全实名制的网络交流空间,随时出现在网络上的老师和家长,导致有些学生在开展交流活动时“选择性表达”,并且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安全度更高的生活中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另外,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学习行为、交流行为、知识共享行为等,需要得到持续的引导和激励,从而提供动力,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政府主导下建设的虚拟学习空间,具备着不同于网络课程及社交网站的特性,首先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一般是一次性,灵活性较弱,而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下的资源建设很难被市场消化、吸收及改造,在有效的激励措施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

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向中小学生的应用服务必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年龄跨越等多种因素。通过北京数字学校及其他区域的网络学习社区的相关实践,建议中小学生SNS社区的建设和应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考。

1. 促进学生参与内容建设和社区管理

作为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产物。虚拟学习空间的建设进程中,面向不同的群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管理者,具备不同的功能及资源生成与更新机制,促进用户从接受信息向创造信息的转变,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一个网络化的互动交流平台,支持教师备课、教学、教研和学生自主学习。但毋庸置疑,学生是网站社区的主人。在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真正开展网站社区的内容建设和管理工作。例如,请学生担任版主,管理一些论坛内容;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增加积极性和活跃程度;让学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共同探讨如何把社区建设得更好。由于年龄和学习要求等特殊性,网站社区的管理工作不可能全部由学生完成,但至少可以参与和承担一部分内容。只有真正让学生做了社区的主人,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网络行为的自由度,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个社区才会真正充满活力,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逐渐提高社区粘度。

2. 家长教师合理监管,注重保护学生信息安全与隐私

非对外开放的用户群体和实名制的社区规则,基本可以约束学生在社区中保持正常稳定的行为。学校教师家长可以适当对社区进行监控和管理,但要把握好尺度。过多的干涉会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时候产生很多私密性和自由度方面的顾虑,要杜绝学生在管控窥视之下产生紧张拘谨现象。学生希望能有一个更加自由安全的交流空间,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因此,首先建议避免使用强制性命令来要求和控制学生的网络行为,应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其次,尽量减少家长和老师的监控,提高学生网络行为的“安全度”和“私密性”,否则学生就会逐渐降低对社区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参与热情。

3. 设计适用且有针对性的社区资源,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社区的知识共享资源是社区的价值核心所在,其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访问量和积极性。少年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思维跳跃性强,因此,减小资源粒度,提高资源可用性和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可以达到提升学习效益,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同时,注意细分资源用户群,开发符合不同学生用户的心理特点的资源,例如,小学一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对资源需求是截然不同的。

4. 建立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激励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明确的催化作用。激励有很多种方式,包括目标激励、奖励激励、竞争激励等。由于学生用户的心理特征多样,建议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或多种方式结合来提升北京数字学校的社区粘度:(1)通过设定关卡、过关晋级的目标激励法,给予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一定的鼓励,促进其不断树立目标并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2)通过设立积分奖励的奖励激励法,建立合理的积分规则,让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和网络社区行为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从而促进其继续努力。(3)可以在适合的学习内容中增加一些竞技性任务或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竞技,产生内心激奋,从而促进进步。其中,积分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当然,积分并不是徒有虚名,达到一定数量的积分可以兑换图书等实际奖励等。

5. 关注社区粘度,开展社区粘度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社区粘度,是描述网络虚拟社区在用户忠诚度和依赖度方面状态的一个衡量指标,其强弱程度主要表现在用户访问量的变化、重复使用率、页面停留时间等方面。社区粘度越强,该社区相关的信息交流就越密集,越能发挥虚拟社区的作用,越能促进用户的学习和收获。社区粘度的增减变化过程,是一个虚拟网络社区自我成长和进化的过程。

在社区网站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加大对社区粘度的关注,随时发现高浏览量的信息特点,适当地增加人为因素调整和引导,可以促进社区粘度的提升;建议开发社区专用程序来定期开展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得出社区粘度的数据和状态,了解社区粘度的现状及改变。尝试通过实践来确定哪些内容更受用户喜爱,有利于提升社区粘度;采取一定的辅助策略和措施,例如,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网络活动,来促进社区粘度的提升,提高用户的使用效果。

结 论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在不同地区开展应用的几年中,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利用网站资源开展课余学习,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与学生互动等,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远郊区县学生教师,通过这种优质资源共享和网上零距离沟通的新型社区交互方式,受益良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提供适时动态性话题,贴近现实生活;(2) 以个体兴趣为出发点,支持个性化发展;(3)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满足线上线下的学习需求;(4) 支持学习共同体的构建;(5)持续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从学习者出发,网络学习空间系统中设计和实施各类学习、教学活动,实现各类角色和用户的实时和异步互动,从而建立起一种指向学生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11.

甘永成,祝智庭.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5):27-32.

张新明. 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演变及构建[J]. 比较教育研究,2003(05):55-60.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理论模型与层级塔[J].中国电化教育,2006(5):23-26.

胡凡刚.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23-28.

胡凡刚.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23-28.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收敛过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29-33.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分析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2):27-31.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位置与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8):18-23.

李乾,杨声钢,陈政,黄荣怀.面向多组织空间的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107-111.

梁玉娟,彭华茂,王迎,黄荣怀,陈庚.网络学习社区评价问卷的编制[J].中国远程教育, 2007(1):25-28.

陈淑洁,叶新东,邹文才.基于e-Learning平台的网络学习社区的评价方法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75-78.

陈国强.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反思及其发展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7):26-29.

王根顺,吴长城. 网络学习社区的自组织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35-39.

吴长城,姜晓宇,谭良,庄秀丽. 网络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实践模型及策略研究——以教育大发现社区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1:47-51.

衷克定,梁玉娟. 网络学习社区结构特征及其与学习绩效关系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6(06):69-73.

谭敬德. 网络学习社区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7(09):37-41.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中小学生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