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思政课的知识性

2016-05-30 20:24罗竞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论知识性范畴

罗竞

摘 要:本文初步探讨了意识形态问题的由来,大学思政课的知识性以及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意识形态和知识性是统一的,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传统文化需要进行范式转换,从而把它纳入到知识论的范畴中来。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知识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04-01

大学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同时又具有知识性。前一个属性一般认为是政治性的体现,后一个属性认为是学术性的体现。如果按照前面的理解,把知识性放在意识形态性的后面,就有政治凌驾于学术之嫌。本文从意识形态性和知识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出发,认为用知识之一概念可以包容意识形态性这一特点,因此,思政课的学科发展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和基本范式。

一、意识形态问题的由来

在中文世界最早引入这个概念是林毓生先生。把Ideology翻译成“意缔牢结”,但这个翻译并不确切。更为重要的是,中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天地,“意识形态”这是西方所特有的概念的标签,他不应该把这个标签贴上中国传统思想上,从而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产生于法国,且是在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使用的。它最初的意思是指思想或观念的学说(Ideenlehre),并且,从一开始出现它就是与政治直接相关的。

因此,Ideology 的字义翻译成中文的“观念论”更合适。“观念论”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形式和逻辑是其基本特点,由此构建起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二、思政课的知识性

一门课程是不是知识,要看他有无学科支撑。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定为一级学科,非常鲜明地招示了学科的知识性,以及对思政课的指导作用。从学科自身来说,要构成一个理论,必须有研究对象,还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由此形成方法、范畴(包括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形成理论命题,并经过经验的检验,才能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从现有的5门课程来说,上述的几个要件都是满足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满足了理论上的逻辑自洽性,而且联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不仅是形式的,更有生动丰富的内容,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金岳霖说,“元学(本体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中心,它跟哲学的其他部门不同。我们不能说中国知识论,只能说知识论在中国。”因此,这门课程不能只是作为修养或者信仰来学习。在西方人人都要读一本书《圣经》,但《圣经》并不是知识,它只能解决信仰的问题,不能解决人们在世俗生活中面临的真善美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士”(读书人)要学习经学,《论语》是代表,但通观《论语》,整本书都是伦理道德的训诫,道德问题用康德的话说,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领域,显然不属于科学知识的范畴。我反对有人提出的把思政课作为修养来学习,根据就在于课程自身有知识性的特点,当然这其中也有修养,也有信仰,但是知识性是主要的。把思政课教材和《圣经》、《论语》加以比较,这个特点是显著的,在文体、结构、行文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可见这种差异。

三、把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政课的知识范畴中来

这一问题实际是处理好马克思和孔夫子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伴随着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始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两大课题。如果梳理一下“五四 ”以来的历史,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都出现过严重的偏颇,造成了历史的虚无主义。这段历史真可谓是痛心疾首,五味杂陈。今天我们对待传统问题,如果是从知识论角度来看,涉及到传统文化范式转换,要把传统文化纳入到现代文明中来。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范式即共同体,如科学家共同体、文学家共同体、现代诗人共同体。进一步说,范式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为大部分共同体成员所广泛承认的问题、方向、方法、手段、过程、标准等等。

从传统文化纳入到知识范畴的路径来看,一是在精神层面,使用抽象继承法,建立概念——范畴的内在理路;二是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可以抽象的继承,也是可以具体继承的。

抽象继承法是冯友兰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如果是从价值层面来讲,则这一方法还是可以用的。比如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朱熹的《玉山讲义》里面把它概括为仁、义、礼、智、信,统称人性。孔子的“仁”是建立在“亲亲,尊尊”的基础上的,维护的是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今天讲“仁”,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友爱的和谐的社会关系,把人的爱心、良知、慈悲的朴素感情彰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代的时空条件和古代社会完全不一样了,但我们仍然没有背弃传统。

传统文化的范畴转换的另外一个路径是从社会层面入手,建立个人-社会-国家的分析框架。现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延续。现代人的心理、审美和情感体验和古代的人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性。从个人层面来看,其品质修为应重在于修身养性。《大学》说得明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从社会层面来说,古代向往的“大同”社会可以看做的和谐社会的朴素表达。从国家层面来看,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孔子曾如此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这就是说,治理国家要讲“大道”,大道,就是共同遵守,而去努力执行的一个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就是讲信用,不欺瞒,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和睦相处。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8-1.

[2]涂又光.涂又光文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2-1.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知识论知识性范畴
中国传统知识论问题意识之定位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知识论视野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小技”与“大器”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金岳霖的知识论概念及其当代比较
谜中谜
空中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