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考核模式改革探讨

2016-05-30 04:22史艳芳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概论政治课考试

史艳芳

摘 要: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性评价改革中,“概论”课因其突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成为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点课程。本文结合“概论”课的特点,尝试通过改革考试模式,改变单一的静态的卷面考试方式,使考试形式多样化、动态化、过程化,使“概论”课从重视考核结果转变为重视过程性考核,从而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概论”课;过程性评价;4+3+3;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28-02

“05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05”方案)实施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所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的要求,许多高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因其突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成为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点课程,其考试模式的创新改革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环节。

一、目前“概论”课考核模式的弊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论课考试内容不符合课程设置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设置,从目的上讲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但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不能仅体现在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上,它更多地体现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体现在学生思想认知程度及其践行能力上。“概论”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成果的介绍,包括党的政策、国情以及一些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上,课程开设和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提高其政治事务参与能力。但从学校的考试情况看,考试内容在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纯政策性知识的记忆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内容常有滞后性,对国家政策的前沿信讯把握不灵敏;对考核的理论的现实运用不够,比如对学生在“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的把握上,多数考核就此问题提问并标准答案,在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内涵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既涉及理论知识又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题并不多见,从而也就无从反映学生政治认知、政治素养和其政治事务参与度的能力。

2.从考核的形式来看,形式大于内容

一是平时考核存在问题。首先是平时考核的内容有限,如考核面相对较窄,形式化严重。平时考核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到课率、课堂发言积极与否、发言质量等情况,而不涉及对学生课堂之外时间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表现的考查,学生的课上和课下的思想言行存在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极端情况存在过。其次平时考核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班型过大有关,教师全面、客观考核的难度大,考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例如课堂发言、口头考试等形式的平时考核,经常发言的学生会得到更多加分的机会,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平均一百名学生的大班教学影响了学生公平发言讨论的机会,不能有效考察学生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所以这部分考察基本流于形式。

二是考试以闭卷为主,考试多客观题型,答案标准化,形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也不能真正的反映教师上课的质量。这就使考试内容的与现实生活脱节,从而也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参加考试,学习自主性、创造性不足。

3.以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来说,内容和形式都难以符合要求

在《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①实践环节的设计对概论课这样的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政治课来说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在实践活动环节对理论的检验,增强了学生的行动力,既注重考核的结果又注重考核的过程,是非常不错的一种考核方式。但目前社会实践纳入考评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社会实践占课程总成绩比例不高,大多数只占总成绩的20%左右,这个比列无论从实践还是从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的深度来说,都显得不够;二是多数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的考核主要以上交调查报告(3000字以上)作为考核依据,很多学生没有做什么调查的工作,为了提交论文,会利用网络抄袭剽窃,而每学期每个教师所教人数庞大,无法一一甄别作业质量,有时会出现抄袭之作得高分的情况,这变相助长抄袭之风,违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初衷。

以上诸种弊端,都是目前“概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的必要所在。为了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理念,探究更为合理、科学的考核模式。

二、“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理念的转变

“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其他政治理论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与现实性并重,相较于考核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机械记忆,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更有意义。确立了这样的教学考核理念,在“概论”课考核形式上,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

从教育学原理来讲,教学成果必然会以某种方式反映出来,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手段,也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手段。但是考核的另一功能——导向功能也不能忽视。目前,“概论”课(几乎所有思想政治课)一般安排在期末,考试所反映的情况只有:学生是否及格,老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对考试的导向功能,如学生是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习得一种能力,老师根据考试情况反馈决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不能解决。因此“一考定优劣”容易使学生忽略平时学习过程,仅仅追求卷面的高分数,忙于应付考试,无法真正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功利心态对待学习,也助长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功利、投机心理,使得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事与愿违。任课教师把注意力集中于考试成绩,不能在考试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忽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有针对性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提升。这样,“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变革要避免这一点,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依据平时考核、期末考试和实践考核中集中反映的重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考核的时间也主要的不能放在期末。

二是考试内容上要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

法国教育家斯郎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②“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之一,比专业课更能体现这一论断。从考核方式来说,这种考试方式单一,一次考试就评定学生成绩,缺少综合评价,不仅不能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而且使得记忆力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考试前临时突击背诵的现象。因此,“概论”课程考试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获取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考试目的就不能单纯依靠一张试卷,一篇互联网上抄袭而来的实践报告来达到。因此,建立“概论”课程考试新模式,首先需要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明确考试目的,更加注重学生能力成长与否的考核。

三、“4+3+3”考核模式的探究

近年来,高校对“过程性评价”的改革方向都有所重视,也在逐步地试行课程教学与考核过程化与结果化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的课程改革基础上,笔者认为概论课的教学与考核应该试行更为合理的“4+3+3”的模式,即实行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社会实践考核占30%、综合考核占30%,且三项考核贯穿过程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1、40%的平时成绩:这个平时成绩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改革中过程性评价的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意义不再这里赘述。对“概论”课来说,40%的过程性评价可以放在平时考核中,具体设想为:单元测验成绩×20%+思想测评成绩×20%(包括课内、外)

单元测试成绩20%,由教师出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在一个学期中分两次进行,期中和期末分别一次,分别采用闭卷形式和口试的形式,口头面试内容为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事件的看法;

思想测评20%,它是作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特色,思想测评则考察学生在学校学习、宿舍生活中甚至是在日常社会行为中的表现,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为主,并由教师把关。自评采用关键事件法,即学生自己把自己在本学期的所做的突出事件进行列举,并且对自己的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互评采取小组形式,由不包括学生本人的其他组成员来进行评价,小组之间也有评分。这样每位其学生的最后评分来自于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之平均数;平时考核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和合格,对优秀的学生学校对此可以设立专门的奖项奖励,也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评定思想品德的参考之一,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学生代表的方式来影响其他同学。

2、社会实践考核30%:“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课的宗旨之一,甚至很大程度上“行”是“知”的目的和指导。在“概论”课的考核上,同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调研,进行深度追踪,再经过理论分析和现实访查,理论联系实际,给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在社会实践考核环节中,学生小组之间相互监督,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进行调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在形式上,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小组作业形式,可以做记录片,可以做调查报告,也可以做话剧、文艺汇报等表演形式的报告会,先以班级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在课堂进行成果分享,然后小组打分和教师打分的平均分作为小组成员的最终考核成绩。同样,这部分成果优秀者可以获得学校思想政治课专项奖励,优秀作品可以在期末进行全校展演,作为全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参考模式,如果有社会效益的作品可以推广到更大范围进行展演,对优秀参与者可免去其他的考试部分,以这部分成绩作为最终考核评定的参考。

3、综合考核占30%:因为前面的单元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为基础,然后在整个学期中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和考察,这部分作为学科的总结时间,考查学生利用知识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内容上多贴近现实生活,可以采取开卷方式,考察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判断,热点话题、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考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不设置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圆其说,发挥自己的见解。考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优秀议案还可以提交学校供教学管理参考,等等;

由此,前三者综合合成最后成绩,在课时分配上教师可以灵活掌握,总的原则使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并且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达到一种平衡。

以上三类考核内容中,有的部分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如平时考核中的课堂学习表现,如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再如一部分社会实践的展现,可以通过学校汇演的方式外,三类考核内容都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一为学生进行网络资源获取并自学内容、参与网络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条件提前向学生公布考核的方式、评分标准及所占比例,让学生对考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二为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交实践报告,三为理论考试要求学生参加网络考试系统,教师可以做出网络评分,并在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学校效果。

总之,通过改革考试模式,改变单一的静态的卷面考试方式,使考试形式多样化、动态化、过程化,使得“概论”课从重视考核结果转变为重视过程性考核,从而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包头师范学院课题“概论课6+4考核模式多元化创新研究”课题(编号BSJG13Y019)部分成果,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阶段成果(编号BSJF14Z002)。

注解: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9,416.

②高娃,桂元虎,于新.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6(5):43-45.

猜你喜欢
概论政治课考试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