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解读与问题的应对

2016-05-30 08:33陈艳梅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精简激励竞争

陈艳梅

摘 要: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地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是对依法治校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对促进地方民办高校转型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精简;竞争;激励;规范;质量意识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19-02

高校是一个集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传播为一身,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术性机构,其内部组织的特征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学术性组织架构。很多地方民办高校经历了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各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专业布局和学科建设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整个高等教育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办学过程中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在教学改革中付诸实施。笔者认为,地方民办高校内部深化教学改革应该说是全方位全景式的改革,而且是“除弊式”改革与“转型式”改革交织在一起,且以转型为主;因为学校功能、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体制、机制不能满足这种变化的要求,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这也是学校转型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精简高效,重构职责明确的教学管理体制

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充分体现着精简高效的原则,管理机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来设置,力求精简,一职多能,管理成本较低,管理效益和效率较高。不少学校本着合理确定机构设置,力求减少管理层次,管理权限向基层学院下移的原则,打破原有传统机构的框架及人员设置臃肿的弊端,形成了以教学主管校长、教务处、研发中心及各学院教学院长、系主任及教学秘书等人员构成的教学管理队伍。而且各个层面责权分明,明确了不同岗位的责任制;应该说,保证了民办高校最基本的正常的教学运转及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打破常规,实行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高校教师职称的评聘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评聘条件非常苛刻,门槛很高,尤其是科研项目的量化条件更是让许多教师望而却步;所以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为了评高级职称,不惜把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外的科研工作中,从而导致无暇顾及教学及其研究工作,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地方民办高校的内部职称聘任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评聘时间到评聘的基本硬件条件,都采取了灵活的机制,鼓励教师向更高一级的职称迈进,这些政策都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应该说新的校内职称评聘制度,是地方高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基础。

三、按岗定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地方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与工资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之后,工资晋升也经常化、制度化。本着更充分发挥民营机制的优势原则,这些学校根据内聘职级和绩效考核结果确定教职工薪酬;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实施绩效考核制。其中教师重点明确了教学、教改实践与研究、教书育人三方面任务以及业余从事研究的任务,特别是对教师工作量做了重新修订;学校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创办特色(专业)学院为重点,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的民办高校的决心和自信心也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方案中得以显现。新的分配制度,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经济收入,改善了教师生活水平,使教职员工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同时,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也大大促进了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履行岗位职责的责任感,使得“会讲课、有爱心、讲奉献”的教书育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也使教师的辛勤劳动更充分地得到尊重,享受到学校的政策激励。

四、加大决策环节的制度化建设,把教学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知道制度是解决行为无序和失范的价值体系,它具有指南、导向、约束、激励、惩罚的作用。健全、严密、严格、公正的制度,是建立公正和谐、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必须的手段,是实现科学、规范管理的前提。

由于有些地方民办高校刚刚脱离母体学校等多方面的特殊原因,教学制度建设略显滞后。虽然沿袭了原来母体学校的种种规章,但是有些制度已远远脱离了现有的办学实际,脱离了民办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有些已不能适应学校教学改革与体制创新的需要,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管理与学生教育的要求;往往是有时这边出现了问题,那边才想到怎样应对,而没有完整的制度做保障。所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使教学活动、管理都有法可依。同时,这也要求教育管理者不断研究新现象、树立新理念、建立新制度、形成新秩序;不断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民主化进程。

五、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育人为先,注重能力培养”是好多学校的办学理念。那么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互融合的目标应该是学校教学管理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以人为本”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教学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改革是一场利益的再分配,涉及到每一名教职员工和每一名学生的利益,在社会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必须接受的现实选择,但具体到个人,必然会有许多抵触和不理解情绪,改革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要求,因此如何强化对改革对象心态的调整和调试,也应该是改革方案中需要考虑的方面。

六、教学管理重规范更重质量

经过近几个学期的教学运作,在教学具体管理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共性管理的较多、个性管理的较少;低层次的管理较多,高层次的管理较少。其中,低层次的管理即主要只是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而高层次的管理则是要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注重“教”和“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正常开课的前提下,教学管理应把重心放到提高教学质量上,如教研活动,要研究本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共同备课要研究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法等是否适合我们办学的实际;怎样整合教学资源、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

七、推动教学政务公开,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我们的教学管理往往是根据指示,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编排、指挥教学人员,而忽视了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还不够高。不仅如此,在决策和计划后,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为一个封闭状态。另外,教学管理中,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存在着出现问题才想到政策的制订,解决问题无依据,具体情况有些时候得不到具体落实,学生不满意,被动管理效果不佳。由此,我们应该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做到决策计划的开放。

八、防止教学督导与评价分析的形式化

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一些学校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中,关于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查一项。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学生不配合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对教师评价与对课程评价混为一谈,把对课程的评价简单化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评价,对教学内容评价也较少,对教学计划的学年评价和整体评价就更少或者干脆说没有。而这一切却体现在课外学生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不满情绪中。这点应该引起我们领导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评价分析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外行评价内行,这个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校也是同样存在。虽然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种种这些问题的背后,核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管理和管理观念问题。所以,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突破常规、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将使得人们有动力、有胆略、有方向去解决上述的许多问题。在循序渐进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进程中,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学校内部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求改革必须坚持不断改进策略,在“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的完整系统中,只有不断的修正、完善改革方案,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才能不断深化并得到保持。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一届课题立项(PJHYYB15275)、2015年沈阳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精简激励竞争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用于SAN的自动精简配置架构设计与实现
精简(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