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高校对外合作办学的原因分析与路径选择

2016-05-30 18:03李加洞
科教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常态化特色化国际化

李加洞

摘 要 对外合作办学是世界整体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国际教育一体化的最直接形式,已成为沿边高校特色办学的不二选择。国内高等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大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历史进步,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沿边高校存在地缘上的教育劣势,如地理偏远、人口稀少、气候恶劣等办学条件的不足,但同时也具有毗邻国内外两个高等教育市场、享有两种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建立之前,沿边高校坚持将国际化的办学由“特色化”走向“常态化”,推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合作、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国际化和准国际化。

关键词 沿边高校 国际化 特色化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15

Abstract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is the most direct 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hoice of border th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 obvious progress in history, but also brought about the internal compet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order, the geography educational disadvantage, such as the lack of geographical remoteness, sparsely populated and atrocious weather conditions for running schools, but also has adjacent to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enjoy the advantages of two kind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With independent legal person qualifica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University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border college adhere to the internationalized by "characteristics" to "normalization",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academic research, intelligence cooperation, internships and employ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border of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normalization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早已经出现并形成,且在今天的世界中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和融合愈发紧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必然推动国家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世界经济互动下所产生的教育合作和一体化特别是国际教育合作一体化的趋势亦就日渐增强。西方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现代化大学的办学历史更早、经验更多,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国内外的教育市场,扩大国内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国内高校的办学内涵,增强办学实力。当前,国内高校无论是知名、重点的大学,还是一般的地方性高校皆在办学过程中引入国际化的教育,可以说,在国内所有的高校中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引进的国外教师从事专职或兼职教学工作,以其来植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思想。中外合作办学已蔚然成风,国内甚至有些高校采取全面引入国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诸如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几乎全部引入国外大学的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不出门国门”的留学,实现“本土化”留学,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

1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发展,截至2014年7月,中国高等学校已达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从高等学校的数量上来说,中国的高等学校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除了中国高校的数量“可观”之外,中国单个高校的规模特别是在校生的规模亦较大,少则一万人,多则几万人以上。以山东临沂大学为例,作为沂蒙山革命老区的一所地方高校,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其占地达到60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39000余人,其不可谓不大。中国现已运行的具备官方资质的众多高校俨然已经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又一重大隐患。中国庞大的高校数字和“航母”式的的高校规模使得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特别是高校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期效应的显现,高校的生源出现稳中有降的局面,高校迫切需要实施新的办学思路。中国的知名高校和办学质量较高的高校基本位于广阔内地的国家中心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沿疆、沿边省域的高校较少,在传统的办学思路和办学资源方面,在全国的高等教育布局中,沿边地区的高校不具备根本性的优势。沿边地区的高校必须有走国际化的特色办学,变地理上的劣势为地缘上的优势。

2 沿边高校的地缘劣势与国际化的办学优势

沿边地区的高校发展不仅要纳入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之中,还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些客观性问题,比如,沿边地区的人口较少决定了本地高校生源的稀缺。而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沿边地区也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通过各种途径纷纷建立大学,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本地区的人口仅有260万,却拥有四所大学,即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和扎兰屯职业技术学院。再以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为例,本市人口仅有不到十万人,也于2012年建立起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众多的高校设置自然使沿边地区高校面临着生源和其它方面的压力。另外,沿边高校普遍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较差,导致沿边高校远离国内高等教育市场的中心,且缺少传统的高校吸引力。以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为例,该校地处呼伦贝尔高原的最西部边缘,距离东北的核心腹地近1000公里,距离中原的京津地区更是达2000余公里。同时,满洲里气候也较为恶劣,夏天最高气温可达37度,冬天最低气温又降至零下37度。地理上的劣势就导致本地区远离国内高等教育市场的核心地带,缺少对国内学生的吸引力。从国内高校的角度来说,沿边高校并不具备地理上的优势,但如果从国际化办学的角度来说,如果站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教育资源的角度来说,沿边地区的高校又具有毗邻陆路国家的天然地缘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对外合作办学上的人文优势和教育优势,具备了充分利用境内特别是境外两个高等教育市场的便利条件和优势。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作为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一所“国门大学”,在远离国内经济、教育中心的同时,也具备了毗邻俄蒙两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地缘优势,自然亦就更需充分利用境内境外的“三种”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满洲里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变地缘优势为特色优势,放大办学的特色效应,深挖办学的特色内涵,以特色立校,着重于以特色图生存、谋发展。在注重质量强校的同时,认真在沿边的“边”字上做文章,全方位、全面凸显沿边高校的办学特色。努力做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宣传的国际化特色,加大对俄蒙学生的教学吸引和本校学生的对外输出,致力于面向俄蒙两国就业市场的人才输出观。通过分析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思路可以看出,沿边地区的高校唯有寻求特色化办学、国际化办学,方能实现高校布局的突围,在全国高等教育以及国际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3 沿边高校办学的国际化:由“特色化”走向“常态化”

沿边地区办大学的唯一优势和特点就是毗邻国内国外两种教育资源和两个教育市场,沿边高校必须在“边”字上做足做好文章,必须在将国际化的办学方面由“特色化”办学升级为“常态化”办学,始终将国际化办学作为沿边高校的生命线。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建立起来之前,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享受到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在留学生方面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边境线的“零距离”特点,使国内外学生在国境线两侧的“出门”和“进门”成为一种常态,打造真正的“国门大学”、“跨境大学”。以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为例,每年该校向俄罗斯输出留学生100名左右,同时,每年吸纳大量俄罗斯、蒙古的留学生来满洲里学院学习,使该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门大学”和“中俄蒙跨境大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是提升沿边高校办学内涵,扩大沿边高校国内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国际化学术研究的常态化是沿边高校的必由之路。同样,以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为例,该校作为一所国门下的大学,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在诸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俄罗斯的“跨欧亚经济发展带”等中俄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学术研究的合作。努力推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与毗邻俄罗斯的高校开展学术论坛,并将之定期化、常态化。推进国内高校和沿边高校实习的准国际化、国际化和常态化,引导沿边高校就业的国际化,亦是不断提升沿边高校办学内涵和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以内蒙古满洲里为例,本地区完全可以借助口岸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打造满洲里成为国内俄语学习者的俄语实习基地,实现国内俄语学习者实习的准国际化,同时,可将满洲里打造成为俄蒙中文学习者的汉语实习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亦可鼓励国内特别是沿边地区高校毕业的学生赴俄蒙就业。除此之外,还可以沿边地区高校为平台,推动智库合作的国际化,打造高校间的智库联盟。如在中俄蒙三国地带,以中俄蒙三国毗邻的高校为基础打造中俄蒙三国高等教育的示范大学,打造中俄蒙三国智力支撑、智库来源的洼地,共同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建设。

国内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包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具有高校二级学院性质的中外合作学院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三种办学模式。沿边地区的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理应充分利用高校所处的地缘优势,变地缘优势为特色优势,充分将沿边的“边”字做大、做响、做实、做强,将俄罗斯因子全面融入学院办学的血液之中,在办学的内涵和显示方面全面彰显国际化办学的特色。中外合作办学的“梯”形模式和特点决定了沿边地区高校必须遵循中外合作办学的客观规律,在推动与国外毗邻高校的合作办学中以短中期人才培训、中外学历联合教育为当前目标,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学院和中外合作大学作为沿边高校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办学方向。在沿边高校朝向短、中、长期目标奋斗的进程中,国际化的特色办学会始终贯穿其中。

猜你喜欢
常态化特色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如何编写个性与特色化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