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多样式

2016-05-30 00:32禤理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导入数学

禤理洁

【摘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 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的一个重要途径. 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方法,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身理特征,因材施教,灵活掌握,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使其紧紧围绕着新课内容来进行,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体现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数学;导入;方式

正 文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 一个精彩的导入,即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尚不成熟,极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和干扰.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学习的对象上,使思维活跃起来. 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效地组织新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听课,也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变“苦学”为“乐学”.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上课前学生的大脑依然处于课外活动的兴奋中,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出奇制胜,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求知欲.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有:

一、谈话引导式,不知不觉揭题

运用谈话引导式新课导入法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 利用一些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单刀直入地导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辨认后说:“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的方法,但是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等(同时出示这些事物的实物)它们的平面是不是直线形的?(不是)那是什么形的?(圆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样既具体形象又简洁明快,迅速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参与学习.

二、开门见山式,直接揭题

所谓“开门见山法”是指单刀直入,直切主题,在上新课前,不加以其他环节,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 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简单高效,节约大量课堂时间;适时地破题质疑,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分数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小數加减混合运算.

师:你能利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来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吗?试一试……

又如:《找次品》.

直接出示一台天平和三瓶同品牌的果汁.

师:有一瓶轻一些,如何找出它?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出它?……

三、基本练习式,促进迁移

新课导入的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把例题“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的“■小时”改为“2小时”作准备题,出示后让学生解答. 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解答出来. 指名口述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把“2小时”改为“■小时”成为例题,让学生去试算. 这样由简到繁,运用迁移手段使学生在此题中领悟到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要练习设计得当,学生通过“脑想、手动、口说”并在用中发现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获得规律,达到能力的提高.

四、温故知新式,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即复习导入,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 ”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在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复习导入应用非常广泛.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把学过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既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又有利于新课的展开,也使新课过渡比较自然.

如:《2、5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设计: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学习新课: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 师:请再举出几个 2 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师:谁能说一说是 2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都是 2 的倍数.

又如:在教学“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时,可以先复习“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商是整十的除法. ”使学生懂得被除数的第一位数比除数小时,该怎么办?为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二位数”打下基础.

五、观察比较式,制造悬念

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观察、比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活跃思维,在不觉中完成新旧知识的承接过程.

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先出示“0.84O0.840”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接着出示“2.54 25.4”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数,什么相同什么不同?第二个数与第一个数比较,我们就说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那么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提出悬念,揭示课题. 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一课. 我设计一道准备题:出示用硬纸做成的两个相差“1°”的角. 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提出问题,引起悬念:要更准确知道它们的大小需要怎样做呢?(度量)使新课的导入亲切自如,既能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六、亲手实践式,发现新知

亲手实践导入法就是实践活动操作法,即根据有关的几何知识的教材,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获得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让学生主动动手,自主去探索、实践、创新,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还能达到会学、会探索的目的,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 让学生画一梯形,剪下来,根据拼接的方式(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得到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剪下来,再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

七、创设情境式,引入新课

这里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与新知识有關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来实现,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如:教学《旋转》.

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游乐场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游乐中. 接着课件演示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方法,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材施教,灵活掌握,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使其紧紧围绕着新课内容来进行,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体现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万良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01).

[2]张淑敏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革新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

猜你喜欢
导入数学
我们爱数学
关于中学语文“导入”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