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青山绵绵,登攀峰峦岑岭

2016-05-30 05:37茅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象初中语文

茅燕

摘 要:中国古代的诗词真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因此,阅读鉴赏古诗词时,必须以解读古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词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词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古诗词中山的意象,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87-1

古诗词在古典文学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华古典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大使命。然而现实状况却不那么让人满意: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理解疏浅,不被师生所重视,学生感受不到诗词的魅力。诗词的魅力在于情感和意境,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是通过意象表达和构建的。

古人说:“山水有清音。”山铸造品格风骨,让人有坚强的意志,其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承载万物,使人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山意象作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文人的关照体验,蕴涵了深厚的人文情怀,给我们欣赏古代诗词作品留下深厚的审美意趣。

晋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在历史长河中,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如《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中写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启示人们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

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还包括人们对“青”字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富于生命力的颜色之一,代表生机与活力。如汉乐府《长歌行》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于是,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你会看到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刘长卿在《送灵澈上人》中的“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李白在《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他们这些诗人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写青山,他们攀登的“山”也许不同,或高、或低、或平、或峭,但他们选择借青山来表情达意的方式是一致的。他们诗中的青山表达出或喜悦、或恬静、或闲适、或送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友人》,这是一首送别作,李白通过对送别环境青山绿水间的描写,表达了他与友人的并肩而行,情意绵绵。

除了青山,这一相对固定的山的形象,历代的诗人们更偏爱于登名山大川,爱借助于山本身的名称,或数量上的多少来表达诗人、词人对山这种形象的钟爱之情。

杜甫登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以写实的笔法,描写了泰山的广阔无垠和峰峦的青苍无际,胜赞泰山之美乃是聚集了大自然的神气和秀美之气,让人沉浸于对自然美的陶醉之中,作者登临山顶的那种感受,完全脱解了世俗的烦扰,精神达到极度自由和满足。

王维隐居终南山:“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意在描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颇有一番佛理。

李白游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令人陶醉。

即使登游同样的山,不同心境的诗人,笔下的山、传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如同游西蜀之地的巴山,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表达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而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也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表达时隔二十三年,物是人非的悲伤、落寞。同样写南山,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的南山,则指的是庐山,表达自己早出晚归的农家生活的田园之乐;而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饮酒》,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南山,既可以指诗人眼前的南山,又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心中理想的南山,表达一种闲适之情。

诗人们有时不满足于写一座山,于是就有了群山的形象。杨万里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写“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用“万山”来传达人应该不断进取的哲理;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写“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千山”的意象是诗人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勃勃兴致。

更多的诗词中“山”的形象则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点缀和衬托。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王绩《野望》中有“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范仲淹《苏幕遮》中有“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在古代的诗词中,山水有时是不分家的,于是很多诗人,便把“山”、“河”合在一起,表达更多的意味和情感。这里的山河既可以指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指特定的山川河流。如杜甫借《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来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也传达出类似的情感;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山指华山,河指黄河,表明形势十分险要。能把山这种原本高大挺拔的形象,演绎成各种情思、哲理的寄托,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古代才情兼备的诗人们。

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古典诗词中的山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希望我们的新生代们能循着这唯美的画面、清丽的文字和至美的情感,去体验蕴含其中的心灵意境之美。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意象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抚远意象等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