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依然应重视朗读

2016-07-05 04:30欧芬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感语文课程文章

欧芬

在小学以及初中阶段,可能朗读做的还好一些,可是到了高中阶段,一节语文课基本上听不到学生朗读了,听到的基本上是教师千方百计传授解题技巧。看到的是学生们埋头苦干,围绕着各种题型,探究课文,分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唯独学生朗读风景远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其规》)叶圣陶先生也有这么一段关于朗诵最终目标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復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入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形象。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那一段,时而欢快明朗、清脆悦耳;时而弦声缓慢,冷涩低润;时而刚劲急促、震撼人心。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反复朗读、吟诵,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一起在船上听琵琶女用音乐讲述自己的遭遇,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师生一起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记,在诵读中逐渐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 ,进而深深的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朗读还能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读孟郊《游子吟》时,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既然朗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诵读中的角色扮演。就是朗读时的角色代入。就像科举考试时写文章要“代圣人立言”一样,学生要披文入情,和作者心气相通,也应该进行角色代入。古人说,读《出师表》不流泪可以视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可以视为不孝。流泪就是感动,是和作者心气相通,要做到这一点,恐怕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读《出师表》时你就是诸葛亮,读《陈情表》时你就是李密。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诵读是一种自我体验,诵读者应该沉浸其中,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第二、大声朗读。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过:“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无论课内诵读,还是晨读,还是课外自读,都做到大声读。古人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可见,诵读要想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忽略。

第三、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要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不同的文本语言,不同的作者心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不同的文章内涵,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 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应达到哪个层面的目标,并将之细化为课堂中哪个教学环节和时段,如何训练或示范。

总之,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感语文课程文章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