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应试教育制度

2016-07-05 13:57蔡琳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手段素质教育

蔡琳

【摘要】青少年不良行为让教育制度备受诟病,社会强烈要求高考改革,取消应试教育。在严峻的教育环境下,教育沦为成功的手段,但是应试教育的形成与急功近利的家长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在笔者看来,应试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只有在素质教育实现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技能培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应试教育 手段 素质教育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设立私学,提出“因材施教”等受益千秋万代的教育理念。古代的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对教育的思考。思孟学派提出“修道之谓教”;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对教育的理解为“存心养性”;荀子却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许慎《说文解字》则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古人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行教育制度步履维艰

尽管教育部在努力对教育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但青少年不良行为暴露的社会、心理问题让教育制度依旧受人诟病。2015年3月29日晚上,广安市广安区新建路一加油站内突然闯进一个受伤的少年,“他上半身全是血,大喊救命,说有人要杀他。”行凶者是他的同班同学小甘,这个高三学生自己想自杀,但却因为害怕孤单刺伤同学“一起上路”。

根据北京的调查,1984年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而到了2002年,仅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已达18.2%,翻了一倍还多1。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社會开始了对教育制度的讨伐,强烈要求高考改革,取消应试教育,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但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吗?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盼望也是孩子童年不幸福的重要来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狼爸虎妈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正如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为了孩子,拼择校、拼教育等等,但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因为女儿在幼儿园升小学的面试中表现不佳,彻底激发她对重点的向往,从此开始了“虎式教育”。父母的“虎”归根到底就是当前的教育环境太严峻,孩子竞争太激烈,是当下现实裹挟出的无奈而脆弱的玻璃心。

在笔者看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必要,老人的赡养工作不应该将全部压在青年身上。当国家把赡养老人的任务与青年的道德相绑架,部分子女就不可避免地沦为父母当初养老的工具,从而他们在童年阶段就开始背上了无形的压力。同时,应试教育的趋势与急功近利的家长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此时的教育当成一种手段,教育承载着个人幸福、人生成功的实现。很多人呼唤教育改革,但是制度的更替并不代表教育目的的改变,教育依旧会被人当作一种手段,依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最终新的教育制度也会沦为类应试教育制度。不应该将社会现象的出现直接地归结为制度的问题,“存在即为合理的”当前应试教育制度为寒门弟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符合当前中国社会现状。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还是未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爱伦·凯也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儿童本性自发地发展”。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认为“我对孩子们最大的期望是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而不是成功这两个字。”尽管徐小平认为他儿子没有巨星天分,但当儿子在家弹吉他、唱歌,怀揣着摇滚巨星的梦想时,徐小平依旧鼓励儿子自由发展兴趣。

社会媒体都在向读者传播将教育作为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的理念。但是尽管如此,将教育作为未来生活预备的现象依旧存在。狼爸虎妈的现象就是最好的印证。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向往市重点第一小学,卖掉现有的房子和车子,买下了一平方米9万元的老旧学区房,一家人过着艰难拮据的生活。

事物具有两面性。对于教育的评价也不能同一而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完成自我实现需求。而教育既可以作为实现前四种需求的手段,也可以帮助后者完成自我实现。支持“让孩子童年快乐成长”的家庭大多处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不仅不需要考虑温饱问题,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这种家庭的父母有能力去照顾自己的生活,他们能够承担子女去发展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在这种生活环境里,教育不需要背负过多。相反在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家庭,他们挣扎着获取来自社会的尊重,甚至有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依旧得不到满足,在这种家庭的父母把孩子当作成功、养老的工具。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改变这种生活状况的唯一途径就只有通过读书,教育是通往改变命运最快、最捷径的道路。

在笔者看来,教育既是生活的过程,又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们就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思孟学派认为“修道之谓教”,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对教育的理解“存心养性”,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但是针对教育因此的各类社会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人格完善的学生。只有在实现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后,才能进行高等教育、技能培养,为学生实现未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问题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诟病,是因为它背负着本不属于它的重担。但是在目前高考的社会大背景下,除了反思制度的不完善之外,更应学会怎样去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总结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2对于任何想在社会上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孩子来说,则要“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参考文献】

中国法院网.北京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8.2%.[EB/OL].2010.5.20.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手段素质教育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