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子的“柔弱观”

2016-07-13 01:54任培兵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口570228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老子

⊙任培兵[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口 570228]



浅论老子的“柔弱观”

⊙任培兵[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口570228]

摘要:纵观《老子》一书,凡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归纳起来,《老子》一书与“柔弱”相关的章节颇多,总数目超过了六分之一,以至于《吕氏春秋·不二》之篇首便提到“老聃贵柔”之言,这反映了老子思想中“柔弱”的重要性。本文将浅论《老子》的“柔弱”思想内涵,分析“柔弱”与“自然无为”的关系,以及“柔弱”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柔弱自然无为道

一、“柔弱”的内涵《老子》第四十三章提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分析这句话可以看到,“至柔”与“至坚”相对应,“无有”和“无间”相对应。进一步来分析,则可以看出“至柔”发展到极致便是“无有”;与之对应,“至坚”的极致便是“无间”了。此处可将“水”作为柔的代表,把“石头”作为坚的代表,俗话说“水滴石穿”,水可穿石。在第八章老子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第七十八章老子又提到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等等。如果从字面上看,我们会误以为老子在谈自然现象,不过是在说“水”的力量。可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话,老子所说的绝不是“水”这么简单。老子的关注点应该不是这两种常见的事物,而是以之为喻。老子其人的关注点多为社会和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部关乎国家建设的政治学巨著。老子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符合其接下来所倡导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相对于刚强的君王来说人民是柔弱的,极端的行为也许可以短暂维持国家表面稳定,然而政权更迭、社会进步总是被“柔弱”的人民所推动。

当然,老子也从其他的自然现象的层面阐释“柔弱”的观点。如《老子》第七十六章提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段话从内涵上解释了“柔弱”和“刚强”,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婴儿,婴儿是“柔弱”的表现,也是老子所崇尚的。人死去之后,身体僵硬,便是“坚强”了。人是这样,草木万物也是如此,初始阶段是“柔弱”的,而消亡阶段是“刚强的”。“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的、走下坡路的、败亡的征兆,由此老子阐发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有生命的个体如此,运作起来的国家亦是如此。纵观历史,或者说,考察与老子相距不远的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以“柔弱”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优于用代表“刚强”的严刑苛法来统治天下的。如秦始皇穷兵黩武,统一六国,可谓刚强之至,然而结果不是如他所料想的“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那样,貌似刚强的秦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很快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王朝。汉初推行“无为之治”,国家逐渐富强,社会充满生气,遂留下“文景之治”。这是柔弱胜刚强的直接表现。

然而,仍有不少人从字面上解释“柔弱胜刚强”,这是不恰当的。老子所说的“柔弱”是不同于软弱、懦弱的,而是一种真正的“强”,这点在第五十二章中有很好的体现。第五十二章提到“守柔曰强”。应当指出,老子是在主张一种持柔的姿态,所谓“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映出老子对待柔弱的选择,他是主张守柔的,他认为“柔弱”处于优势状态,而“强大”则为不明智的做法。纵观全书,还有多处提到“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如第三十六章提到“柔弱胜坚强”,第七十八章提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里的“胜”不可作“胜利”之意,而应作“优于、胜过”之解。以上所述均体现了老子认为“柔弱”的态度是优于“刚强”的姿态的。

“柔弱”观是老子的重要观点,在《老子》一书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处提到的“雄”即为“强”,而“雌”则为“柔”,“守其雌”则是“守柔”的表现。“守弱”会达到“婴儿”的状态,“婴儿”是柔弱的,但其为新生的代表,富有活力,是老子所崇尚的。老子既然主张保持“柔弱”的状态,那么统治者应该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呢?《老子》第八章提到一种常见的而又象征丰富的事物——水。“柔弱”即如同“水”。水的特性是什么?水的功用是什么?老子提出了“水”的状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个观点在第六十六章又得到呼应:“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可以看到,老子提出水、江海等居下流的事物是为了方便表达政治主张的,其意思是君王和国家要像富有“水”的江海那样,保持“善下”的态度,“善下”是降低自己的身份,放下自己的高傲姿态,做到此便可以为“王”。

二、“自然无为”的意义如果将“柔弱”分为对内“柔弱”和对外“柔弱”的话,那么在治国方面,我们可以将“柔弱”理解为“自然无为”,或者说,“柔弱”的表现形式即是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很多人对于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不认可,认为“自然无为”是软弱、消极的表现。然而考究《老子》一书,可以发现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表现,而是主张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意将处于“刚强”地位的自身表现出“柔弱”的姿态,在施政纲领和方针政策中给予民众更多的“生存空间”。选择“自然无为”便是践行“柔弱观”的体现。

“自然无为”是老子又一重要思想,如上文所说,“自然无为”是“柔弱”的表现形式。通览《老子》全书,可以直观地看到,老子在许多章节流露出“自然无为”的主张,如在第四十八章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第五十七章老子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弭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深知“自然无为”于国于家的利处,因此不断强调为人君者应当“自然无为”,采取“自然无为”的措施,便可产生“无不为”的功效。

进一步来看,何谓“自然?”很显然,“自然”是与“他然”相对应的。“他然”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然”,一是“同然”。即为人君者以国之利器使“他人”听命于己,“他然”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种弊端是很大的。所谓“天下多忌讳,而民弭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长,盗贼多有”,这便是“他然”的弊端。“同然”仍是如此,以自身为标准同化他者,其结果是民不堪重负,而社会紊乱。《老子》第六十章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时,统治者应赋予民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自由,不实行疾风骤雨般的严刑苛法。那么追求“自然”是否自然呢?应当看到,“自然”是普遍的状态,有广泛的要求,即人人都应处于“自然”的状态,一方面不可将“刚强”加于人,另一方面也不可将自己认为的“好事”强加于人。这比儒家奉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进一步,所以说老子的“自然”思想是超然的,“自然”即是自然而然的。《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建议,是很有普遍意义的。

“无为”亦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内向无为”和“外向无为”。“内向无为”意思是本身是“无为”的。就个人而言,个人总是与他者构成生存群体。在这个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群体中,个人“无为”对于其他成员而言便是“无为”的。“外向无为”意在表明与他者交往的过程中不强制他者遵循己见。对于统治者来说,“自然无为”是要求统治者消减自身权力,减少自己的欲望。那么具体说来,如何才能做到“自然无为”呢?在第八章里老子以水为喻,提到了一些建议:“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而效法“水”的方式是最接近“道”的。选取“自然无为”的方式便是保持“柔弱”的态度于世。当下,保持“柔弱”的姿态,选择“自然无为”有什么现实价值呢?

三、“柔弱”的现实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资料前所未有的丰富。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无论是渺小的个人还是刚强的国家都会遇到这些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局部暴乱,等等。人类怎么才能合理发展?人类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困惑如何解决?研究《老子》发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智慧经验。《老子》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上面所提,概括起来便是“无为而知”,讲究“自然”,顺其自然。从人性的真假善恶到统治者治理天下,老子均有涉及,并以智者的眼光审视个人、社会和国家状态,为了更好地存在和发展,每个阶层都应该持有“柔弱”的姿态,并保持“柔弱”的姿态,摒弃智伪,追求“无知无欲”,这样才能接近“自然”的状态,才能够接近“道”这一核心思想,世界才可以达到“和”。

参考文献:

[1]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朱晓鹏.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4]张志芳.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

[5]肖剑平,陈元桂.老子“自然无为”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

[6]安海民.老子“上善若水”解[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7]斯洪桥.自然无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主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作者:任培兵,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安居乐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