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成功原因

2016-07-13 01:54张瀚中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张瀚中 王 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500]



论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成功原因

⊙张瀚中王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摘要:在我国2015年的电影市场上,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取得了令人称道的口碑和令人称奇的票房。《夏洛特烦恼》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它的主题设置切合了当今社会的脉搏和观众的心理;它的制作精雕细刻,质量上乘;它的宣传营销别出心裁,事半功倍;它的演员个性鲜明,人气旺是卖点。《夏洛特烦恼》的成功之道值得电影人借鉴。

关键词: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主题投置新媒体营销

由非著名导演闫非、彭大魔执导,非著名影视演员沈腾、马丽、田雨等主演的青春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于2015年国庆档上映。这部“默默无闻”的小成本电影出人意料地在黄金周前后与《港》《九层妖塔》等令人期待已久的“大片”形成了抗衡,而且受到观众的追捧,赢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截止到2015年12月17日,影片《夏洛特烦恼》的票房达到了14.39亿元,在2015年中国总票房排行榜上仅次于《捉妖记》《速度与激情7》《港》《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排名第5。仅凭着2100万的制作成本和仅有的3000万宣传费用,在没有大牌明星、著名导演且排片靠后,以及大成本、高投入、大明星聚集的大片围追堵截等诸多不利情况下,《夏洛特烦恼》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着实令人意外,其成功之道尤其值得小成本电影借鉴。《夏洛特烦恼》取得成本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片主题设置精准,切合社会脉搏和受众心理《夏洛特烦恼》这部由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电影,设置了一个关于青春和珍爱的主题,讲述了由沈腾主演的男主角在大闹婚礼后,意外重返青春,并最终领悟人生、找回珍爱的故事。影片的主题设置扣住了当前社会的脉搏,迎合了当今观影主体人群(青壮年人群)的心理需求。

当今社会的繁华富足,刺激人们的贪欲,人们梦想太多,总想得到太多,但最终只是留下太多的梦想破灭,太多的遗憾。《夏洛特烦恼》主题设置精准切中了当今社会的脉搏和人们的心理,它汇聚了校园中难忘的记忆、恋爱时青涩的回忆、蓦然回首的真爱等内容,通过一幕又一幕的剧情推进,最终将主题升华并定格在爱与梦想之间。曾经,很多人都认为那些追不到的才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但电影的男主角夏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所谓得不到的根本不必强求,因为那些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即便得到了,也不一定幸福。影片在充满笑点和激起受众回忆共鸣之外,更给受众带来了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思索。

《夏洛特烦恼》在主题设置上还很好地迎合了当今观影主体人群(青壮年人群)的心理需求。比如《夏洛特烦恼》中男主角夏洛梦回高中时代的那些场景,诸如教室、广播台、操场主席台、课间操、校服、老师划重点……无不给很多70、80后甚至90后很大的冲击,这是一代人深深的回忆,看到片中场景就好似自己身临其境一般,借助共鸣在故事最后以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结局,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从百度指数便可看出关注《夏洛特烦恼》的观众里30-39岁人群占据了53%,由此可见“怀旧、爆笑、正能量”的主题让很多青壮年更愿意走进电影院。

总之,主题设置精准切中了当今社会的脉搏和主要观众的心理,这是《夏洛特烦恼》吸引观众、取得好的口碑和票房的重要原因。

二、影片制作精雕细刻,质量上乘其实诸如青春喜剧题材的影片本身并不少见,拍一部情节动人又不俗套的电影却实属不易,但这正是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导演闫非和彭大魔一直以来的梦想。因此,他们在剧本内容和具体镜头及场景设置上可谓精雕细琢,保证了细节处理到位、画面精致且极具还原性。

第一次初练大荧幕的他们确实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两位导演带领团队精心打磨了近3年,反复修改剧本。为使这个作品成为真正的高质量电影,导演彭大魔也坦言:“我们不是高产类型的导演,本身也不是编剧出身,在写剧本的时候比较矫情,但是我们就是想做一些能打动观众的故事。”

虽然早在2013年,由他们执导的同名舞台剧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他们并没有急于将它搬上大荧幕,也正如闫非所说,“我们一个包袱,哪个地方响了,观众给予了一个反馈,包括有一个地方煽情了,观众很感动,这些都是主创,包括演员都会在旁边观察”。可见该影片基于舞台剧试水成功的基础上在各环节精雕细琢后制作而成,这无疑保证了影片本身的质量。

举例说明,影片开始时在婚礼中马冬梅帽子上的英文本应该是SPORT,但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营造笑点,凸显山寨大国的魅力,故意将帽子上的英文写成PORTS。

再如从男主角夏洛在穿越到高中时代后,在书桌上摩挲的一个镜头便可以推测出剧组在场景设置和细节处理上的把握十分严谨和周全。铺着蓝色桌布的课桌上除了当时流行的灌篮高手贴纸外,还有大红色铁壳的铅笔盒以及在一代人心中烙下印记的一瓶“忘不了”药罐,无一不唤起属于观众自己过去的点点滴滴。

正是诸如以上极其精致且极具历史还原性镜头的叠加和汇聚,影片才将本身的主题和内容完整且高质量地呈现给观影者,也才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和回忆。

该片制作团队不但在内容和主题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也在影片的题目上也煞费苦心,设置了一个大大的包袱。《夏洛特烦恼》这个题目巧妙地利用了汉语语句当中可以产生歧义的特点,诱导观众第一反应联想到英译汉的人名夏洛特(Charlotte),认为该片将讲述的是夏洛特的烦恼。但是真正进入影片的观赏当中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讲述的是夏洛特别烦恼。人名和动词在语句中制造的歧义让人敬佩剧组在影片上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另外该片题目没有涉及任何与青春相关的提示,简洁的五个字既提及了影片的主人公,也阐明了是要讲述烦恼。但是关于什么烦恼,题目并没有指明方向,可谓故弄玄虚,让人带着好奇和期待进入影院。可见,除了剧本和镜头场景的精雕细琢外,剧组在选取和设置题目时也没有丝毫随便可言,所以题目的精妙使影片的整体内容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同时该片题目也为发行营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与近年的许多青春片的粗制滥造不同,《夏洛特烦恼》在制作上可谓精雕细刻,从影片题目到影片的各个细节都下了功夫,花了心思,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电影精品,因此其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影片营销别出心裁,事半功倍作为票房黑马成功成为现实版的丝逆袭,除了主题设置精准、制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外,《夏洛特烦恼》在宣传营销的环节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它虽在宣传营销上投入的经费和精力看似有限,但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傍大款”,巧借同类型影片宣传的东风

(二)“造口碑”,主打新媒体病毒式营销

此外,除了粉丝们不遗余力的网络宣传让影片受益,在营销环节上团队找准意见领袖和与电影主题相关明星大咖在宣传中推波助澜。例如韩寒在微博中留言:“刚看完《夏洛特烦恼》,意外,惊喜,大赞,决定二刷,极力推荐。从片方到演员我都不认识,但这部电影不到十亿票房就太可惜了。”另外知名影评人杨涛也评论道:“它的笑点是非常巧妙的埋设,是具有连环的炸点,迸发出很大的语言智慧。(如果一部电影)过于强调语言抖包袱,会削弱它一些应该通过叙事表达剧情张力的功能,也会让电影的质感有所下降。”

四、演员个性鲜明,人气旺成卖点《夏洛特烦恼》虽然没有大牌影视明星演员,但主要演员沈腾、马丽上过央视春晚,在小品界也很出名,他们个性鲜明,在观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人气旺,他们也是电影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和卖点。

每一部好影片都离不开符合人物形象的好演员。仅凭借2100万元的制作成本找到符合人物形象且又具有卖点的好演员难度不小。马丽、沈腾一同合作登上影院大银幕还是第一次。这部电影虽没有请影视界的大牌演员,但是这些“开心麻花”的演员都久经小剧场的历练,表演技能毋庸置疑。对于影片主角夏洛的扮演者沈腾,大部分观众的第一印象是春晚小品中那个郝建(同样是巧借汉语口语中“好贱”的同音异义),小品中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好贱”的样子,这与影片中高中时代夏洛的人物形象要求基本吻合,加之沈腾本身的演技深入人心,毋庸置疑。

另外借助本年度沈腾在12期的《欢乐喜剧人》中帮助“开心麻花”夺冠,同时他也用12期的精彩比赛,走出了一直以来春晚中郝建的光环,更是在增加本人粉丝量和关注度的同时也为《夏洛特烦恼》的宣传和人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观众更加期待其在电影处子秀中的表现。可见,《夏洛特烦恼》在演员的选取和任用上也真正实现了物美价廉的预期,而且他们对影片产生的市场效应的作用并不比大牌明星差。

总之,没有选择大牌明星,相反选择活跃在话剧舞台、电视荧屏,深受观众喜爱的人气演员沈腾、马丽等,也是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成功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2015年的我国电影市场,《夏洛特烦恼》是个惊喜。它的成功在于其主题设置切合了当今社会的脉搏和观众的心理;在于其制作上的精雕细刻,质量上乘;在于其宣传营销别出心裁,事半功倍;当然还包括演员个性鲜明,人气旺有卖点。在当今高投入、大成本、大明星、重推广的大片风靡一时、占据票房主流的大背景下,从《疯狂的石头》到《煎饼侠》再到《夏洛特烦恼》,这些类型各异的中小成本喜剧的成功,说明中小成本电影依然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当然,相比高投入、大成本、大明星、重推广的大片,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尤其不易,特别考验电影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夏洛特烦恼》的成功之道值得电影人借鉴。

参考文献:

[1]郑洞天等.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J].当代电影,2009(1).

[2]王勇,王冠男,戴爱红.国内数据新闻本体发生发展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5(6).

作者:张瀚中,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勇,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南亚、东南亚新闻传播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雏凤清声

基金项目:本文仅受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新媒介环境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信息传播研究”(编号:YB2014093);昆明理工大学廉政文化传播学科方向团队建设基金(编号:KKZ2320115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