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四库本《贺新郎词》疏漏初探

2016-07-13 01:54四川师范大学成都610068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羊 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 610068]



姚燧四库本《贺新郎词》疏漏初探

⊙羊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610068]

摘要:姚燧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有《牧庵集》传于世,其集收入《永乐大典》,也收入后来的《四库全书》以及《聚珍版丛书》等,可见其文学造诣得到了极大认可。但是《牧庵集》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也很严重,其收入《四库全书》的作品也有不少错讹,《贺新郎词》就是其中一例。为此,本文追本溯源,又比较多个版本,对《贺新郎词》进行了一番考证。

关键词:姚燧《牧庵集》《贺新郎词》

姚燧,字端甫,号牧庵,历官翰林大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姚燧生前有《牧庵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此集在后世流传中不断散佚,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此集已“久佚不传”,所幸四库馆臣从明代《永乐大典》中整理出《牧庵集》三十六卷。《总目提要》称,柳贯评姚燧之文,“家传人诵,莫得而掩”,“国初黄宗羲选《明文案》,其序亦云:‘唐之韩柳,宋之欧曾,金之元好问,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则皆易代论定,其语如出一辙,燧之文品亦可概见矣”①。《元史》载,“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②。由此可见,姚燧在元代的文坛地位不容小觑。

笔者在阅读四库本《牧庵集》时,发现其中《贺新郎词》的一些字词和其他版本不太一致,深入研究之后笔者认为,这是四库本存在的疏漏。正如查洪德先生在《姚燧文集》序文中所言,“《牧庵集》在散佚之余再得流传,赖四库馆臣辑录之功。但此辑本问题实在很多。其失有二:一是文字脱、衍、错乱太多;二是作品漏辑、误辑情况比较严重。错乱问题是四库辑本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使得不少文章无法读”③。因此,笔者将从《牧庵文集》的版本和《贺新郎词》校勘这两大方向出发,浅谈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姚燧这位元代著名文学家的敬意,也是对四库本《贺新郎词》的一次简单补正。

一、关于《贺新郎词》的版本问题

前文已经提到,姚燧生前所著的《牧庵文集》五十卷本已经“久佚不传”,现在所能看到的《牧庵集》三十六卷本是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收集整理出来的。继四库本之后,又出了武英殿聚珍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外,《全金元词》以及《姚燧集》也收录了这首《贺新郎词》。本文将对四库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以及《全金元词》《姚燧集》中的《贺新郎词》进行比较(由于阅读资料所限,武英殿本的《贺新郎词》笔者未能亲自得见,故不比较武英殿本),因此,分析四库本《贺新郎词》的疏漏,首要一步就是理清《牧庵集》的版本情况。

关于《牧庵集》在收入《四库全书》之前是如何流传的,查洪德先生认为,在五十卷本之前还有一个“宁国所刊本”,但现在已经无法查考其面貌,而根据吴善所作的序,《牧庵集》五十卷本在元至顺三年是全本,到了明中期,《牧庵集》“即使有传也极为罕见”,“明英宗天顺中,刘昌辑《中州名贤文表》,未见《牧庵集》全本”,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牧庵集》“久佚不传”,说明“五十卷本《牧庵集》明之中期已经罕有其传,最后佚于明清之际”④。

明初《永乐大典》将《牧庵集》收入,“惟《永乐大典》所收颇伙,校以刘时中《年谱》所载文目,虽少十之二三,而较之《文类》所选,则多十之五六矣,诗词更多出诸家选本之外”,可见,四库本《牧庵集》正是源于明初《永乐大典》本。

在清代,《牧庵集》除了收入《四库全书》,也收入了《武英殿聚珍版书》。《武英殿聚珍版书》,也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或者《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丛书“经、史、子、集,共印一百三十四种,其底本选目于《四库全书》。而《四库全书》之底本,则从以下四个方面的书中精选纂修而成,即:一、清内府藏本;二、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三、各省采进本;四、私人进呈本”⑤。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武英殿本正是源于四库本《牧庵集》。而以后的《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都是根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的三十六卷本《牧庵集》影印的。虽然《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是根据四库本《牧庵集》影印的,但在这首《贺新郎词》上,二者多少有所差别。事实上,这种差异正是四库本所存在的疏漏。

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地看到这种差异,笔者将《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全金元词》以及《姚燧集》中所收的《贺新郎词》原样罗列出来,以供参考:

1.四库本:(原本虽无标点,但引用时应自行标点,后引用《四部丛刊》亦同)杜宇为谋拙。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隳身灭。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还未晚吾能说。冤愤在,失金阙。胡为不叩天阍裂?柱人间丁宁控诉,欲求谁雪。蜀道思归诚何有,便隔云山千叠。一再举,犹堪横绝。苦趣东君行不早,到千红万紫飞时节,呼谢豹,慎扪舌。

2.《姚燧集》本:杜宇为谋拙,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隳身灭。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还、未晓吾能说。冤愤在、失金阙。胡为不叩天阍裂?枉人间丁宁控诉,欲求谁雪?蜀道思归诚何有,便隔云山千叠。一再举、犹堪横绝。苦趣东君行不早,到千红万紫飞时节,呼谢豹、慎扪舌。

3.《四部丛刊》本:杜宇为谋拙。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隳身灭。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远未晓吾能说。冤愤在,失金阙。胡为不叩天阍裂。枉人间丁宁控诉,欲求谁雪。蜀道思归诚何有,便隔云山千叠。一再举,犹堪横绝。苦趣东君行不早,到千红万紫飞时节。呼谢豹,慎扪舌。

4.《丛书集成初编》本:杜宇为谋拙。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隳身灭。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远未晓吾能说。冤愤在,失金阙。胡为不叩天阍裂。枉人间丁宁控诉,欲求谁雪。蜀道思归诚何有,便隔云山千叠。一再举,犹堪横绝。苦趣东君行不早,到千红万紫飞时节。呼谢豹,慎扪舌。

5.《全金元词》本:杜宇为谋拙。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隳身灭。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远、未晓吾能说。冤愤在,失金阙。胡为不叩天阍裂。枉人间丁宁,控诉欲求谁雪。蜀道思归诚何有,便隔云山千叠。一再举、犹堪横绝。苦趣东君行不早,到千红、万紫飞时节。呼谢豹,慎扪舌。

这里没有列出武英殿本《贺新郎词》,不过《四部丛刊》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都是根据武英殿本影印的,所以,武英殿本《贺新郎词》和这两个本并无差别。另外,《姚燧集》本《贺新郎词》是根据文渊阁四库本和文津阁四库本校勘的,见查洪德先生原注:“还:原本作‘远’,据文津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还’。”⑥《全金元词》本是根据大典本校勘的,见《全金元词·引用书目》:“牧庵词姚燧撰,朱本用大典本《牧庵集》,其中绿头鸭锦堂深一首乃宋晁端礼词,因删去。予又据大典寄字韵补一首,席字韵补一首。”⑦

二、关于四库本《贺新郎词》的疏漏问题

可以看出,四库本与其他四个本的《贺新郎词》的差异主要集中于“还”与“远”、“晚”与“晓”、“柱”与“枉”这三方面,而查洪德先生《姚燧集》中的《贺新郎词》与《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以及《全金元词》本的差别只有一点,即“还”与“远”。在讨论这些差异之前,首要的是整体把握《贺新郎词》。

即便四库本《贺新郎词》与其他诸本存在差异,其大意依然是不难理解的。上篇借用“杜宇以鳖灵功高禅位”“杜鹃啼血”这两个神话典故,来说明杜宇禅位鳖灵是不明智的,自取灭亡,而且还导致了“失金阙”,意即“国家灭亡”。下篇“胡为不叩天阍裂”到“欲求谁雪”句大意为,杜宇所化的杜鹃为什么不去叩裂那天宫的大门呢?人间恢复故国的诉求是多么恳切!除了杜鹃,还能指望谁为他们洗雪失去金阙的冤愤呢?“蜀道思归诚何有”到“犹堪横绝”句意为,蜀民思归之志很强烈,只可惜蜀地山高水长,即便杜鹃一而再再而三地飞,也被(山高水长)所隔绝,这里的“举”是指飞翔,此句暗指恢复故国困难重重。“苦趣东君行不早”到“慎扪舌”句,“东君”是指司春之神,“谢豹”是指杜鹃,此句意为希望杜鹃紧紧跟随司春之神的脚步,要不停地鸣叫,希望春天不要早早过去。

和上篇相比,下篇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种种期盼。这里的杜鹃象征着有能力恢复故国的统治者,作者呼吁杜鹃不停地鸣叫,实际上是呼吁统治者努力恢复故国。因此总的来说,这首《贺新郎词》是姚燧借吟咏“杜宇禅位鳖灵”和“杜鹃啼血”这两则神话,表达自己对杜宇禅位行为的不满以及对统治者要努力恢复故国的殷切希望。

有了以上对《贺新郎词》文本的整体把握,再来评判四库本与其他诸本的差异。可以看到,四库本与武英殿诸本差异在于“还”与“远”、“晚”与“晓”、“柱”与“枉”这三个方面,与《姚燧集》本相比,差异则存在于“晚”与“晓”、“柱”与“枉”这两个方面。相比之下,《姚燧集》本和武英殿诸本更为相近,差异就只有“还”与“远”这一方面。

查洪德先生附注说,他所校勘的《贺新郎词》所依据的是文津阁四库本和文渊阁四库本,这说明查洪德先生认可“晚”应当为“晓”,“柱”应当为“枉”。这与武英殿诸本不谋而合。从版本源流来看,四库本《贺新郎词》是从《永乐大典》中收集整理出来的,武英殿本所根据的又是四库本,二者可谓“一脉相承”,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应该是武英殿根据《永乐大典》本做了勘正。如果按照四库本来解释,谁也无法说清“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还未晚吾能说”,“胡为不叩天阍裂柱人间丁宁控诉”。因此,相比四库本而言,武英殿诸本更为可信,“晚”应当为“晓”,“柱”应当为“枉”。

再来详细探讨一下这首《贺新郎词》究竟应该遵从“还”还是“远”。查洪德先生依据四库本,认为是“还”而不是“远”。粗看起来,无论是“还”还是“远”都是通顺的,但是如果根据《贺新郎词》本身来看,二者差别很大,绝不能混为一谈。因此,要探讨这个问题,最好还是从文本出发。

前文已经讨论过,这首词是姚燧化用“杜宇禅位鳖灵”“杜鹃啼血”这两个典故,借此希望统治者要努力恢复故国。在这首词里,杜鹃被塑造成了有能力恢复故国的统治者,为民请命的对象。再来联系上下文,“还”或者“远”的上文是“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还”或者“远”,下文是“未晓吾能说。冤愤在,失金阙”,这“冤愤在,失金阙”,实际上是作者对杜鹃的嘱咐,让杜鹃不要忘记失去故国的冤愤。下片承接上片,号召杜鹃“叩天阍裂”“慎扪舌”,这是希望杜鹃努力收复故国。因此,杜鹃在全词上下文的语境中是“远去”的,只有“远”,杜鹃才可以“叩天阍”,才可以为人民洗雪失金阙之冤愤。如果是“还”,就无法解释下文“未晓吾能说。怨愤在,失金阙”,因为既然杜鹃已“还”,又怎么可能“未晓吾能说”?“还”也无法解释下片的“叩天阍”“慎扪舌”,既然杜鹃已“还”,又怎么去叩天宫的大门?怎么为民洗雪冤屈,恢复故国?因此,相比“还”字而言,“远”字更妥当。

总的来说,“还”应当为“远”,“晚”应当为“晓”,“柱”应当为“枉”,武英殿本以及武英殿系统诸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以及根据大典本校勘的《全金元词》中的《贺新郎词》更为可信,而查洪德先生的《姚燧集》改“远”为“还”,则要略加商榷。

以上就是笔者对四库本《贺新郎词》疏漏的简单探讨。姚燧作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牧庵集》之所以流传至今,四库馆臣功不可没。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人修订的,存在疏漏也在所难免,且四库本《牧庵集》还存在着其他疏漏,只是我们尚未发现。因此,可以这样说,勘正四库本《牧庵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②(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59页。

③查洪德:《四库辑本姚燧〈牧庵集〉漏收误收考》,《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第107页。

④⑥查洪德编校:《姚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4页,第599页。

⑤姜德明:《略论清武英殿聚珍版书》,《图书馆学刊》1988年第2期,第46页。

⑦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

作者:羊红,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小说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