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16-07-13 01:54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李 察[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 21002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李察[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本文剖析了菲茨杰拉德所著《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性和多方面艺术特点。菲茨杰拉德在反映美国社会经济繁荣、纸醉金迷的社会现实和人们追求个体主义“美国梦”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带有规律性的课题,即不应忽视社会精神道德的治理和建设。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思想性社会意义艺术性

20世纪美国小说可谓成就非凡、名著如林;近百年来更是群星璀璨、巨匠辈出,先后涌现出辛克莱·刘易斯、赛珍珠、福克纳、海明威、斯坦贝克、莫里斯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完成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自问世后却长期遭到冷遇,直到20世纪40年代作者身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他的其他作品在美国和西方才真正受到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评论家和学者们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了美国大学和中学英文课的教学用书。世界文学经典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负责编选世界名著经典的“现代文库”编委会选出一百部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20世纪美国小说榜首。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已成名著中佼佼者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相比那些长篇巨制,《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物不多,篇幅不长,然而钻石虽小却折射价值的光芒,珍珠不大却是美丽的瑰宝。菲茨杰拉德以凝练而富于抒情气息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独特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因爱而使灵魂蒙难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爵士时代”一个“美国梦”从轰轰烈烈追梦到梦终人亡的悲剧。严密精致的结构,生动逼真的情节、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对话、富于戏剧色彩的场景,深刻的主题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等等熔铸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作品的艺术性烘托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尤其当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后,受到更多关注,可谓热议如潮,人们对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评论。但是纵观国内外的评论文章和有关研究成果,多为研究“美国梦”的幻灭和停留在对当代美国社会人心不古、社会道德沦丧的抨击上,而没有真正挖掘出《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即菲茨杰拉德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在真实反映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状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带有规律性的重大课题。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思想性及社会意义

人类社会呈现波浪式向前发展,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战后和平与发展总是时代的总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不但元气未伤,还因出售军火发了战争财,战后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反映了这一时代美国社会纸醉金迷、酒食征逐的生活,从而“深刻揭示了金钱和享乐掩盖下人们精神的空虚及‘美国梦’的幻灭”①。传统的“美国梦”鼓舞着一代美国人。“美国梦”起源于美国殖民时期,有着鲜明的个体性,早期富兰克林等人提出关于追求个人主义,通过努力获取幸福的信条。即任何人,不论其出身、种族及宗教信仰如何,凭借勇气、勤奋及运气都能获得成功。盖茨比虽然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但少年时就富于梦想,“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各种离奇怪诞的幻想纷至沓来。一个绚丽得无法形容的宇宙展现在他脑海里”②。青年军官盖茨比在奔赴战场前夕与富家女黛西相遇相识相爱,虽然只热恋了一个月,但他“每一分钟都在情网里越陷越深”。在盖茨比回国之前,黛西虽然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但最终嫁给了有“身价”的富人汤姆。五年来盖茨比因为真爱而使灵魂受难,他不惜在美国生意场中浑水,发迹后特意在黛西住处对岸买下一座宫殿般的豪华住所,并经常大宴宾客,以吸引黛西赴会。尼克受托安排盖茨比和黛西会面,两人旧情复燃。黛西的丈夫汤姆发现盖茨比与黛西的私情并与盖茨比摊牌。心绪不宁的黛西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茉特尔,盖茨比为保护黛西愿意承担罪责,而汤姆和黛西为免遭惩罚策划嫁祸于盖茨比,汤姆谎称驾车的是盖茨比,结果盖茨比冤死于茉特尔丈夫威尔逊的枪下。随即汤姆和黛西远赴外地。盖茨比葬礼冷清到等不来人,与盖茨比生前大宴宾客,他家草坪上几百人的欢歌笑语、鼓乐喧天的热闹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深感世态炎凉和社会道德沦丧。盖茨比的梦碎人亡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小说多处提到并以象征的手法将大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象征为“上帝的眼睛”,这在威尔逊在他老婆被撞死后与米切里斯的对话中已被点明,并借威尔逊之口说:“上帝看见一切。”上帝“那两只眼睛……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着这片阴沉沉的灰堆。”上帝在思考什么?上帝俯视着人间,阴郁地看到了什么?上帝看到人间的灾难和不幸、看到了美国社会繁荣、纸醉金迷的表象下的暴力、罪恶和社会的道德沦丧。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新旧转型时期都会面对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现象,在后来其他国家的发展中也得到验证。经济起飞了,但“黄、毒”泛滥,犯罪率上升了,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其往往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却忽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当年美国社会热衷于将各个经济领域“大王”的产生、财阀的崛起奉为成功的典范就是明证。尤其当资本主义个体主义的“美国梦”成为人们对物质不惜一切手段自私而冷酷地追求的依托和动力,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量大幅增加时,社会各类矛盾不但增量而且易于激化,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社会的暴力、犯罪和人伦道德及社会风气的日益衰落。“金钱至上、财富万能”的观念扭曲了人们的心理生态,也污染了人类社会生态。如何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如此重大的社会政治课题呢?这就要求人们共同建立真正美好的梦想,全社会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积极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平,让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照耀社会每个角落,从而使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是小说尖锐地提出并希望解决的课题,也是小说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性探微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表现了多方面的艺术特点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也透出作家诗人的气息和戏剧家的功底。而这些在帮助成功塑造人物和深化作品主题的同时,也使读者欣赏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一)独特的多元视角叙事技巧和艺术效果

小说采用了二元叙事视角。菲氏独具匠心地选择了尼克作为小说通篇的基本叙事视角。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尼克与小说主角和其他重要人物都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他既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又是汤姆的同学,更是黛西的表亲,并与黛西的女友乔丹恋爱;同时尼克还是故事的叙述者,并且或明或暗地兼任故事和人物的评论者,这样的安排不仅便于故事展开和叙事,更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和作品的现实性、揭露性和批判性。“菲茨杰拉德的独特或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创造了尼克这个‘一半在故事里、一半在故事外’的存在,并利用这一人物的特殊位置把作者自己的不同的看法统一在了《大人物盖茨比》这部作品中,起到了传统的第一人称限知叙述或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均不能起到的作用,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③由于基本视角叙事的局限,菲氏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地采用短暂的视角越界,并且局部地穿插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作为主要补充叙事手段。这样的视角主要用于叙述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小说主要叙述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企及的故事情节,如车祸发生的当晚尼克一行离开车行之后那里发生的状况,无法通过尼克视角直接叙述。这一段情节包括威乐逊与米切里斯的互动对话,只能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为后续故事的展开直至盖茨比被杀做了铺垫。

(二)经典的爱情叙事模式

菲茨杰拉德设计盖茨比真爱使灵魂受难的爱情模式,并至死不渝,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加了爱情的缠绵指数和悲剧的悲情指数。小说中,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位迷恋初恋情人痴情汉,他为爱而生,也因爱而死”④。他对黛西的感情忠贞不移,致使五年来灵魂受难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他从法国回来后,汤姆和黛西还在做结婚旅行,他痛苦不堪而又不由自主地用他军饷所余的最后的钱到路易斯维尔去了一趟。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走遍当年他俩在十一月的夜晚并肩散步的街道,又重访他俩当年开着她那辆白色汽车去过的那些偏僻的地方”,当他因为“一文不剩”而不得不离开“那个因为她而使他认为最可爱的地方”时,“在他模糊的泪眼中……最神圣最美好的地方永远失去了”。五年来,盖茨比每天看报,寻找并将黛西的信息剪报珍藏。菲氏并未用过于充分的叙述,就是这样画龙点睛般的描写:“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到,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这里已令人真切地感受到盖茨比对黛西的日夜思念所受的内心煎熬。虽然盖茨比也感觉到黛西“声音里充满了金钱”,但不减他对她全身心的炽爱经久不衰。正是这种深深触及灵魂的爱情,才使人能够理解当黛西心绪不宁开车撞死汤姆情妇茉特尔后,盖茨比何以愿意主动代替黛西承担罪责。

(三)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的使用

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对象不是物体本身,而是以物体为媒介,在物体所反映的强烈的光色变化,才是绘画的真正主题”⑤。“文学借鉴绘画的技巧和构成因素,使文学取得绘画效果,增加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⑥菲氏采用印象主义手法,是作家也是故事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重要手段,在小说中多有表现。例如黛西开车撞死茉特尔的当晚,盖茨比和尼克彻夜难眠,次日“长岛上已是黎明,我们走过去把楼下其余的窗子也都打开,让屋子里充满渐渐灰白、渐渐金黄的光线。一棵树的影子突然横斜在露水上,同时精灵般的鸟儿在蓝色的树叶中开始歌唱。”这里运用光线和色彩的动态变化——渐渐变白,再到渐渐金黄,真实地表现“天亮了”的过程,烘托了随着时光的流逝盖茨比此时为黛西担忧的焦急心情,正如他早饭后“神色不安”地对尼克说:“我想黛西也会打电话来的”;同时,在这里颜色成为表达人物内心情绪变化的心理颜色——树叶被描绘成蓝色,早晨的小鸟竟然像幽灵。这是作家在用文字绘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菲氏正是运用了印象主义的技法通过光线的变化与色彩的涂抹给人强烈而异样的印象,预示了盖茨比悲惨的结局,使作品的悲剧性主题得以升华。”⑦菲氏将东西部地域走向象征社会道德的走向,将黛西住处码头的长明绿灯象征盖茨比的梦想、黛西的化身,使之形象化,便于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而将广告上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象征“上帝的眼睛”更是神来之笔,启示并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四)悬念技法

菲氏在小说中采用悬念技法便于故事展开,也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盖茨比这个悲剧主角的命运跌宕起伏,故事的叙述不是直线型的,在关键情节处设置悬念,更能引起读者对其命运的关注。例如,当黛西还在结婚旅行,盖茨比痛苦不堪而又不由自主地用他军饷所余的最后的钱到他与黛西曾经热恋的城市待了一周,当他离去时已身无分文,盖茨比已到绝境,人们自然会关心他如何生活,这里便留下一个悬念。直到盖茨比死后,他的朋友沃尔夫山姆的谈话才给出了答案:“他穷得只好继续穿军服,因为他买不起便服。我第一次见到他是那天他走进四十三号街怀恩勃兰纳开的弹子房找工作。他已经两天没吃饭了。‘跟我一块吃午饭去吧。’我说。不到半个钟头他就吃了四块多美元的饭菜。”又如,在盖茨比家的大型舞会上,盖氏请尼克的女友乔丹到图书馆单独谈了“个把钟头”,她出来后,神秘地小声对尼克说“我刚才听到一件最惊人的事情”,“可是我发过誓不告诉别人,而我现在已经在逗你了。”这里也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直到乔丹在转告尼克盖茨比想请他帮忙安排与黛西的会面时,尼克方知道盖茨比和黛西的恋情及在黛西住处对面买下豪宅和举办大型舞会都是为了黛西的隐情,此时悬念终于落地,读者不由得与尼克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么说来,六月里那个夜晚他所向往的不单单是天上的星斗了。盖茨比在我眼中有了生命,忽然之间从他那子宫般的毫无目的的豪华里分娩了出来。”此外,在汤姆与盖茨比摊牌之前,盖茨比是否真的受过牛津大学教育一直是个悬念。

(五)对比描写烘托主题

对比是菲氏较为突出的写作技巧,在小说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例如盖茨比葬礼只有几个人的冷清场面,与盖茨比生前大宴几百人宾客时鼓乐喧天的热闹场面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如以盖茨比为代表的孝敬长辈、与人为善、“很有教养”、“人品极好”和对爱情忠贞不渝、从一而终等传统道德与以汤姆为代表的粗鲁、对爱情不忠和借刀杀人等道德“荒原”的对比,揭示了美国社会传统道德的悲剧;再如,小说开头就表明尼克受父辈影响,从不轻易评论别人,但在与盖茨比诀别时,却情不自禁大声喊道:“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这种发自内心的呐喊与尼克平时性格行事习惯的鲜明反差对比,表达了对盖茨比的“了不起”的赞许和对以汤姆为代表的精神道德沦丧的一批美国人的有力鞭笞。菲氏用充分的叙述刻画了盖茨比的正面人格和性格,如他少年立志富于梦想和追求;他“人品极好”,为人善良,“不愿意得罪任何人”;他孝敬父母,发迹后“很大方”地帮父亲买了房子、照顾好长辈;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经久不衰,从一而终。此外菲氏用不充分的叙述刻画了盖茨比的负面人格和性格。比如他为了赢得黛西的爱情,也会撒谎;为了脱贫致富,他不惜在生意场上浑水,加入了非法致富的行列等。

(六)特定场景的戏剧语言叙述

这点在小说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盖茨比在苦恋五年后与黛西会面时场景的戏剧化描写。传神的戏剧对白,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和层次递进的内心活动等生动刻画都堪称经典。盖茨比就像一个毫无经验而堕入情网的毛头小伙,急切想见到心上恋人,但又紧张、担忧、惶恐以至手足无措。“大门被人战战兢兢推开,盖茨比一身法兰绒西装,银色衬衫,金色领带,慌慌张张跑了进来。他脸色煞白,眼圈黑黑的,看得出他一夜没睡好。”在等黛西的时候,“每当芬兰女佣的脚步震动厨房的地板,他就一惊,并且不时朝着模糊的窗户张望”,在见到黛西后,他竭力掩饰内心的波动,“勉强装出一副悠然自得,甚至无精打采的神气”,但仍然连连失态,“他连忙转过身来,用颤抖的手指把钟扶住”。在此菲氏成功刻画了盖茨比翻江倒海的内心活动。“他已经经历了两种精神状态,现在正进入第三种。他起初局促不安,继而大喜若狂,目前又由于她出现在眼前感到过分惊异而不能自持了。这件事他长期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简直是了咬紧了牙关期待着,感情强烈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菲氏采用多种戏剧元素和手段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使人如同身临其境般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三、结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许多历史现象和问题往往在成为历史时才为人们所认识和把握,这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样,菲茨杰拉德的杰作《了不起的盖比茨》问世后长期未受到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但是在跨越了历史长河之后,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终究为后人重新认识并获得高度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刻主题和思想性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于今天不无借鉴意义。盖茨比获得了财富,但是并未成就其“美国梦”。物质文明进步并非人类文明进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经济起飞时尤其要加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治理和建设,以促使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中,人们才能美梦成真。菲氏在小说中多处提到梦想和理想,“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拥有美好的梦想,有梦想才有希望。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的是悲剧,却体现了正能量和积极的人生观,正如其结束语所表达的:“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这也成为菲茨杰拉德先生的墓志铭,与过往的行人共勉。

①赵谦:《美国经典小说的结构主义解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39-41页。

②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文中其他处引文均出自此处故不再另注)。

③程爱民、邰蓓:《论〈大人物盖茨比〉的叙述技巧与艺术效果》,《国外文学》2000年第4期,第84页。

④赵谦:《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幻灭》,《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1期,第15页。

⑤瞿宗祝:《蓝色画廊:日出印象》,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⑥⑦吴娟:《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印象主义绘画手法的运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98页,第95页。

作者:李察,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背后的编辑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完美无缺的作品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