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上党幽幽情
——以襄垣县为例浅析上党地区的婚俗

2016-07-13 01:54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上党婚俗男方

⊙李 佳[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悠悠上党幽幽情
——以襄垣县为例浅析上党地区的婚俗

⊙李佳[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本文以襄垣县为例,对上党地区农村的婚俗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展现了上党地区婚俗的风貌,发掘婚俗背后蕴藏的地方传统文化。

关键词:上党地区婚俗节俭之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上党地区民俗民风,具有它的特殊性,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上党古城襄垣县的婚俗属于晋东南民俗圈,是上党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

一、上党地区襄垣县婚俗

上党古城襄垣县由战国时期韩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该县城的婚俗大致与上党地区的婚俗一致,基本上遵循着中国古代婚姻仪礼中的“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其一脉相承,又具有地方浓郁的文化气息,蕴藏在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之中。据《襄垣县志》载,襄垣县旧时婚嫁须经议婚、订婚、纳聘、迎娶、初戚、叫九、回九等程序。

(一)婚前习俗

1.议婚按当地乡民们的习惯和传统,对于男方来讲,叫“娶媳妇”,对于女方来讲,叫“找婆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议婚是由男方父母托媒说合决定的。如女方父母乐意,即提供女儿年龄、属相、生辰八字,再由男方请人卜算吉凶。俗称:“合婚”。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喜庆礼仪》中有记载:“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吉者,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民国27年至38年间,男女双方较大程度地参与到自己婚姻大事中。

在上党地区襄垣县的民谚中还有关于属相不合的民谣:“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配一旦休”“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相交缠”“蛇遇猛虎如刀锉”“猪猴相见不到头”。在襄垣县,男方择偶,女方的属相不能与男方父母的属相相同。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议婚的传统名存实亡。20世纪60年代婚姻自主占主导地位,在襄垣县,后来兴起“相家”的习俗,即女方由姑、嫂、女友伴随到男家审视。如家境不称女方或父母心意,至此告吹。分“小相家”“大相家”两次进行,“小相家”女方一二人前往,“大相家”则乘车结队,男方设宴招待。只是女方借此要男方“钱物”,男方也借此收亲友之贺礼。

2.订婚民国26年前称“换书”。换书之日,双方互赠礼物。现在六十岁至七十岁的祖父辈,他们那个年代互相赠送的礼物通常为:首饰四样(手镯、戒指、耳环、牙杖),订亲红一疋(实为一块红布、合一件或一身衣料),蓝(拦)布两块和财礼。尔后双方将事先在红绸或红纸上写好的子女生辰八字(俗称庚帖)交换,表示婚缘终定,信守不渝。女方多在庚帖上写出索要聘礼品名、数额。

纳聘,媒人在其中进行协商。交接仪式多在迎娶前两月左右举行。据《襄垣县志》记载:“当天,男方将承诺钱物如数装入什盒加封,请友邻抬至女家陈于宅院正面,随往媒人启封后,当着女家邀请的亲友、家族、邻里等观礼者,按礼单一一点交。”这在襄垣本地叫“下送”,在这一过程中有“剪鞋霜冻”的说法。衣服和梳妆用具等下送之物,由男方在嫁娶前一日送往女家,次日再由女家送往男家。

民国26年后,简化为单、夹、棉衣各一身,被褥一套由介绍人送往女家。1950年代后,被褥增为两套,改由介绍人和女婿送去。早在《汉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太原、上党……嫁娶送死奢。”

(二)婚礼习俗

1.“探花”习俗探花习俗是襄垣县婚礼举办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调查,这一婚俗只在上党地区的各个村镇有,在山西的其他地方都没有这一风俗。探花这一过程是在新郎迎娶新娘来到男方家的时候举办的仪式,新娘是不能直接进新郎家大门的。当新人来到男方家门前,大门就会紧闭。从新郎的发小以及好友当中选择一人,站在自己这边,才能进婆家的大门。据当地的村民们讲,探花的寓意是看看新娘子够不够高,同时也象征着新娘子的到来能让这个家庭更上一层楼。

2.抓钱习俗这一习俗是新娘在娘家时,梳妆完毕以后举行的仪式。由新娘父亲背或抱至房门口,新娘站在房门内,面朝外,新娘父母站在房门外,面朝内,新娘父亲将事先准备好的“抓富贵”钱(旧时,通常是银元、现洋,百元、拾元、伍元、一元、五角,共千元不等,现在大部分是纸币),用前衣襟包起来,新娘自己先抓“三把”,然后父母再给儿女添三把。现在抓钱习俗的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父母用一个喜盘,里面放着人民币,让儿女大把大把地抓。“抓富贵”指的是父母希望女儿出嫁后能大富大贵,幸福美满;女儿站在房门内抓富贵是希望自己出嫁后,娘家仍然富贵荣华、家业兴盛。

3.拜天地、开锁习俗新娘“抓富贵”后,由父亲抱至院中天地神位前,让新郎新娘一齐焚香跪拜,三叩首。供品通常是“大供”,即五碗菜(五色,三荤两素)、十五个大点心,另地面上放置大馍一个和水酒等。

新娘身挂铜、银、铁锁三把,并锁上,由其父亲、舅父、姑父或不同三姓长辈给其各开一把,三位开锁长辈还要将各自给新娘的开锁钱挂在各自的锁上。

而后,新娘的父亲手拿“神”鞭(用红头绳将七根谷草绑在一起,上缠七道红布圈),在新娘身上前打三下,后打三下,然后将神鞭向上扔至房顶或窑垴上。新娘新郎焚香跪拜三叩首,意味出阁牢记双亲训,终生永念养育恩。给新娘开锁,意味孩子已长大成人,应该放开手脚让她去应世做人,使其更加聪颖快乐,活得开开心心。

(三)婚后习俗

襄垣县婚俗的最后一项礼仪就是回门,包括初戚、叫九、回九。初戚指的是婚后第三日,新婚夫妇回家拜见父母。婚后九日,女方兄长接回住称为“叫九”,住一段时间由男方接回称为“回九”。之所以有“回门”的说法,是因为民间传统习惯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这一习俗有两方面的内涵:对于女婿而言是为了感谢岳父、岳母恩情,同时拜见女方亲友等;对于女儿而言,是表达出嫁不忘父母养育的恩情。

在上党地区的婚俗中,人们对婚后的风俗习惯关注度不高。一方面是因为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没有特别的习俗来约束和规范新婚夫妇上方回门的礼节,只要做到双方父母以及亲戚不挑礼就可以;另一方面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出外工作的情况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据走访调查,大多数年轻人多数时间都奔波在外,只是百忙之中抽空回家乡举办婚礼,通过举行仪式来收纳礼金。至于婚后回门的习俗几乎是名存实亡了,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时间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上党地区婚俗体现的地方文化

上党地区的婚俗特色体现了当地独具一格的文化风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求吉求贵的文化

上党地区的婚俗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趋吉避害的思想。婚礼是一件至喜的事情,除了要讨彩头以外,还有“抑喜”的说法。哭嫁的习俗就有抑喜的意思。

哭嫁始于掠夺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哭嫁演变成为一种婚俗。这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专门的哭嫁歌,“据相关的记载和实地考察土家族女子从小就要学唱哭嫁歌,学唱哭嫁歌是土家族女孩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又是土家族女孩情感发展的历程”。多是伤感即将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伤感即将与发小好友分别。上党地区现在哭嫁只是一种形式,由此可见,哭嫁已演变成了抑喜的一种方法。

“当判断日辰吉凶的标准有意无意地与文化中最深层的哲学意识相一致,与最实际的处事原则相吻合的时候,择吉术就获得了极其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最为广阔的社会基础。”于是,人们相信择吉术,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上党地区婚俗当中,通常会请一个算卦的神婆或者风水先生帮忙选择一个适宜婚嫁的日子。

选择婚嫁的日子需要避开以下的日子。如:无立春之年结婚,认为这一年是“寡年”,而“寡年结婚不养崽”。还有忌避五月、七月、九月嫁娶,认为这是恶月。忌避单日嫁娶,认为好事成双。对于选择婚嫁的年份来说,当地有一家一年中忌办两次婚嫁,忌娶两次媳妇,忌娶了媳妇又嫁闺女。这是与人们的心理相呼应的,婚俗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和吉利的愿望,而择吉正是人们获取心灵安慰的一种比较简便的途径与方法。

(二)淳朴的民风民情

婚俗中除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风貌之外,在上党地区古城襄垣县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就是黎城人和襄垣人互称“亲家”。“亲家”是维系两个县城的人良好感情的纽带,就如一家人一样。

在上党这个地区,每逢农历四月十八,人们都会到广志山的娲皇庙逛庙会。据记载,“清代嘉庆年间,住在家居襄垣县城北关的王员外因为只有一个女儿,但一心想求得儿子,于是上广志山还愿。可是自古到广志山上赶庙会求子都有个严格的禁忌,那就是未婚嫁的少女绝对不准到山上去的。当王员外的夫人拜在女娲神面前叩头求拜时,突然发现了站在她身后的女儿。王夫人吓得失声叫一句,哎呀,我的小奶奶。随着喊声又一巴掌打向女儿。谁料,这一巴掌还未打下,女儿却气绝身亡。庙中的长老走了过来把尸身随手扶坐在女娲神身边的座椅上,跪倒即拜并口称小奶奶大驾光临,在下接驾来迟。所以广志山娲皇庙中多了一位襄垣小奶奶”。襄垣与黎城两县的人感情更深了,像儿女亲家。不管是不是熟人,一方遇见难事,另一方都会帮忙的;同时这种淳朴的民俗风情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每个地方结婚张贴婚告的传统习惯也是一种与别的地方与众不同的结婚风俗。张贴婚告通知全村的人来参加婚礼,积攒下人情,等到以后自家办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好多人的帮忙。这体现了上党地区和谐的乡风民情,也是现在倡导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

(三)儒家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儒家的“孝”的思想在本土乡民的心中根深蒂固。上党地区的婚俗中也体现着“孝”的思想。

新娘子在出嫁前要去祭祖,一是告知自己的家族长辈们自己即将出嫁,一是为了去表达自己对祖先的铭记和感恩之情。不仅如此,新娘子在结婚当天要在家里举行开锁仪式,焚香跪拜就是表达出阁牢记双亲养育之恩的感情。

在当地,新婚后的第二年麦收时节起,女儿要亲自蒸上白面馒头回娘家看望,俗称“望夏”。意思是女儿虽出嫁了,依然挂念着娘家麦收情况,不忘养育自己的父母家人;同时这一风俗习惯也是督促子女不管在哪里都要尽到自己孝敬父母的责任。中华大地的民俗风情就像一股股清泉,涓涓细流,生命力旺盛。亲近地方风俗文化,感受浓厚的文化底蕴,领略智慧的结晶。亲近上党地区,感受悠悠上党的幽幽情。

参考文献:

[1]康晓蕴.土家族哭嫁歌对女性自我构建的影响[J].民族艺术,2012(3).

[2]周丹迪,岳书法.浅析近代以来中国婚嫁民俗的演变[J].文化学刊,2012(1).

[3]张春艳,李凤英.关于当代婚俗变迁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郭喜英,马润生.从婚俗文化看社会的变迁——以湘潭县易俗河镇为例[J].民族论坛,2009(2).

[5]张崇纲.金钱在现代婚姻中的作用——崂山农村婚俗调查[J].民俗研究,1990(1).

[6]鲁婷,陈娟娟.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J].传承,2009(6).

[7]宋漾,娄家俊.中国古代吉祥图案“隐性”文化溯源[J].文艺评论,2011(7).

[8]何红一.“同偕到老”鞋花及鞋俗的文化探析[J].民俗研究,2001(4).

[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0]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编.图说中国[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1]刘道超,周荣益.神秘的择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2]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3]赵芳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喜庆礼仪[M].合肥:黄山书社,2012.

[14]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作者:李佳,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中的区域民俗。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学林漫录

语言之思

猜你喜欢
上党婚俗男方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探析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自制
论宋初李筠之乱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