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使至塞上》两译本评析

2016-07-13 01:54王金林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图形

⊙王金林[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006]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使至塞上》两译本评析

⊙王金林[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被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其他文学形式,诗歌的意象更具有图形背景特征。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以诗歌的主题和意象为焦点,以句子的翻译为切入点,对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使至塞上》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两者在翻译原诗意象及主题的表达上有何异同,从而探讨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使至塞上》诗歌翻译

一、引言

《使至塞上》是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凭借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千古绝唱,为诗人赢得极大的赞誉,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而它的英译本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顾毅和徐庆超(2013)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依据,对比分析了G.W.Robinson和许渊冲的《使至塞上》两个英译本对王维诗歌的英译做有益的探索。吴宪、墙晓容(2013)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许渊冲和雨打萍的《使至塞上》两个英译本研究。笔者发现对《使至塞上》的翻译研究还显单薄,特别是没有从图形背景理论对其英译本进行研究。而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上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图形—背景出发,对G.W.Robinson和许渊冲的《使至塞上》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图形—背景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图形—背景理论是约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15年首先提出,后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感知中突出的部分是“图形”,是注意的焦点部分;为了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那部分是“背景”。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把自己关注的物品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后面的环境作为背景。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完整性原则”即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作为图形。而面积或体积较大的、位置比较固定、不易移动的则作为背景。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对意象的把握成为翻译的关键。图形背景理论可以使译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还可以指导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凸显出原文的意象,使之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图形背景为理论的很多语言研究者发现:英汉语序存在差异,英语语序往往表现为图形先于背景,而汉语表达却不是如此。Talmy提出英语简单句的基本语序是图形先于背景;Langacker的分析同样显示,英语呈现图形先于背景的语序。语言学家的研究显示:在英语的语序中,主语就是想要凸显的对象,是图形;宾语则为突显程度较弱的对象,是背景。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仔细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把握原文的图形背景,然后进行翻译。

三、《使至塞上》原文分析及译文对比分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在王维的诗歌中,《使至塞上》是描写塞外广阔风景的代表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请看G. W. Robinson译文:

On a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Off in a single carriage on my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For dependencies beyond Chuyen now

I am carried like thistledown out from the Han defences

And wild geese are flying back to the savage waste

From the Gobi one trail of smoke straight up

In the long river the falling sun is round

At Hsiao Pass I meet our patrols

Headquarters are on Mount Yenjan.

请看许渊冲译文(以下简称为许译):

On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A single carriage goes to the frontier;

An envoy crosses northwest mountains high.

Like tumbleweed I leave the fortress drear;

As wild geese I come under Tartarian sky

In boundless desert lonely smokes rise straight;

Over endless river the sun sinks round

I meet a cavalier at the camp gate;

In northern fort the general will be found.

首联两句交代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点出诗为何而作。在这一联中,“单车”是凸显的图形。与广袤无垠的沙漠相比,单车就成了凸显的图形,进入读者的视野里,引起大家的注意。图形—背景理论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时,解析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和“背景”,从而突出主体,表达思想感情。而在这一联中,作者的情绪确实从“单车”引发出来。“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写出了诗人被朝廷排挤时的失意和落寞。然后来看翻译。Robinson把首联两句按状语做了处理,而且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对“居延”这一专有名词采用了音译方法,无法凸显原诗中的图形和背景,难以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难以表达诗人的失意和落寞。再来看许的译文。语言研究者认为简单句中的主语是图形,宾语为背景。所以许的翻译就很好地把原诗中的图形背景翻译出来。第一句中“A single carriage”即为图形,“the frontier”为背景。第二句“An envoy”为图形,“northwest mountains”为背景。作为中国人,许更了解我国的经典作品,能够正确地翻译原诗的意象及其传达的意思,并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突显原诗的图形和背景,清晰地传达原诗的思想感情。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原指随风飘零的蓬草。与大漠相比,蓬草个体小、有运动感。因此,蓬草为图形并凸显在读者的视野之中,大漠则为背景。分析完图形和背景之后,也不难联想到蓬草在大漠里飘零、在黄沙中挣扎的情形。这样,读者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一种无助和漂泊不定。“归雁入胡天”将视线转向塞外的天空。“归雁”就是指傍晚归家的大雁,它与塞外的天空相比是形体完整而且运动的事物,因此为图形。而天空作为无边无际且静止的事物,自然就成为背景。图形作为凸显的事物,处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事物,因此归雁成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很好把握“征蓬”“汉塞”“归雁”和“胡天”,就能很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虽然在这句话的翻译中,Robinson和许都注意到这个四个意象的翻译,但是翻译有所不同。相比之下还是许的翻译更好一些。原诗中“征蓬”喻诗人是正比,“归雁”喻诗人是反衬。Robinson的两句翻译中,第一句以“I”做主语,第二句用“wild geese”。问题有两点:一是第二句的翻译中没有将“我”和“归雁”联系起来,没有将原诗中的对比翻译出来,二是两句的句子结构不够整齐,不符合诗歌的形式。相比较而言,许的翻译就比较好。将“征蓬”和“归雁”放在句首,将“我”作为主语,既将“征蓬”和“归雁”凸显出来,又将我和“征蓬”“归雁”对比,这样一来作者所处的境地就容易被读者所感悟:归雁飞回旧巢育雏是各得其所,而诗人却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两者境况迥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诗人的飘零悲伤之感。但不足之处是,Robinson和许都把“归雁”译作wild geese显然没有译出“归雁”的意思。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颈联两句描写大漠中壮阔的景象,境界阔大,气势雄浑,被王国维描述为千古之壮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无疑,“大漠”作为无边无际静止的事物是背景,而“孤烟”作为一个整体且运动的事物是图形,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之中。“大漠”“孤烟”即背景和图形相互映衬,使得孤烟更加醒目,大漠更加广袤。在“长河落日圆”中,望不见尽头的长河成了背景,而徐徐西下的落日成为图形,闯进读者的视野里。“长河”和“落日”相互映衬,使落日更加突出。这一联的翻译就显得很有难度,不仅要把握好“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个意象,而且“直”和“圆”二字也很难翻译。在此句的翻译中,首先Robinson所采用的句式也是比较乱的,无法凸显图形“孤烟”“落日”和背景“大漠”“长河”。其次,本诗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字“直”和“圆”,Robinson也没有翻译好,体现不出原诗的意境。比较而言,许的翻译相对可取。其中,许巧用一个“lonely”将“孤”翻译出来,“endless river”相对于Robinson的“long river”景色更壮观。而且,许的翻译好在他将图形和背景放在同样的位置,使结构对称。如“in boundless dessert”和“over endless river”对应,“lonely smokes”和“the sun”对应,“straight”和“round”对应。其中,两句中的动词“rise”和“sink”相对Robinson的翻译译得更为准确,体现了“孤烟”和“落日”的动态之美。在这两句中,背景和图形的相互映衬使读者看到这样一幅图画:在大漠上,远处孤烟寥寥,夕阳徐徐落到长河。背景和图形相互映衬,不仅突出了孤烟和落日的孤独与落寞,也衬托了大漠的广阔,营造了开阔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因此,把握好图形与背景的相互映衬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翻译。

尾联两句是简单的叙述,从图形背景理论就没有必要做详细的论述。“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结语

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图形背景理论对于原诗主题和意象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进而指导译者的翻译。图形背景理论首先可以使译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并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图形”和“背景”凸显出来,更好地表达原诗的思想。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是说图形背景理论就能解释一切问题,像诗歌的韵律和形式就不是它的考虑范围。但是图形背景理论下的诗歌翻译强调译者在翻译时把握好诗歌的意象,凸显诗歌中的图形背景,进而很好地传达原诗的思想感情,对诗歌的翻译实践有着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2002.

[2]Ungerer,F. 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3.

[3]顾毅,徐庆超.基于“三美”原则的《使至塞上》两个英译本比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118-120.

[4]匡芳涛,文旭.2003.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 (4):24-31.

[5]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2008(4):31-37.

作者:王金林,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图形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数图形
分图形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图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