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尝试与探讨

2016-07-15 07:45张计坤
学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邱少云语言文字语感

张计坤

摘 要: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是新课标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感,就是语言素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文本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中养成的带有一种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的、迅速领会、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训练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感训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7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1.049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这充分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新课改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更是新课标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素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文本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中养成的带有一种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的、迅速领会、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简而言之,语感训练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训练。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针对学生强化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提高语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强调了多读有利于文章的理解、记忆、掌握和巩固,也提示我们可以从朗读入手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在具体教学中,我通过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也就是训练学生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开展朗读,启发学生边朗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这对于语感训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童话描写的图景:圣诞节前夕,寒冷的冬夜,一个披散着头发、赤裸着双脚、双手冻的肿胀、发青的小女孩儿,又饿又冷,蜷缩在墙角,最后在美好的幻觉中饥寒交加死在街头,却是两腮通红,嘴上挂着微笑。然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幅令人同情、催人泪下的悲惨图的启发下,学生把作品传导的间接感受同自己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结合起来,展开形象思维,形成鲜明对比,发言都感情丰沛、内容生动、声色并茂。

二、揣摩推敲、把握品味词句,推动学生提高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在阅读中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不要只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它表现出的言外之意才是精髓,这更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宋代学者朱熹也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不知其味也。”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归纳才有推敲。通过揣摩推敲和研读品味,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深刻了解作者的思路、宗旨,把隐藏在词句里含蓄的意思和趣味体会出来,从而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提高语感能力。

如《丰碑》一课,“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针对这一段落的教学,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体会“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这一句的含义和情感;二是“吼”与“喊”比较,哪个词表达情感更真切。然后,我组织学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分组讨论、揣摩推敲。接着,我在小组间巡视点拨,分析引导。在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后,学生深刻体会到“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表现了看到战士被活活冻死时将军的悲哀和愤怒;相比于“喊”而言,“吼”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满腔愤怒,他认为军需处长不给这位战士发棉衣而致被活活冻死,是军需处长的失职,是严重的、不容赦免的犯罪。这与后文相呼应,更反衬了“丰碑”的高大与雄伟。

又如,《穷人》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渔夫他搔搔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一段落,我让学生把“熬”与“渡”相比较,揣摩辨析,体会其中的不同含义。在我的分析点拨下,学生纷纷发言,品味总结出“熬”更能使人感受到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虽然他家里很贫穷,已有五个孩子,但他还准备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深刻反映出渔夫一家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美德。

通过这样的咀嚼品味、揣摩推敲、分析把握、鉴赏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强烈的语感就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经验和体会,助力学生提高语感能力

针对学生不同个体而言,语感训练必须要特别强调个人经验。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景物或场面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紧密联系结合起来。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邱少云在烈火的包围中“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这个特定的悲壮场景表现出邱少云英勇壮烈的英雄形象。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深入地研读、深度地挖掘,才能使学生对描写的语境产生较深刻的感悟。对此,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来点拨、引导学生:文中作者“我”看到战友在烈火中燃烧是怎样想的?烈火中的邱少云又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把作者、主人公“邱少云”和自己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当时邱少云忍受着怎样的剧痛,想象出当时极其悲壮的情景。

在课外阅读鉴赏专题活动中,我推荐学生研读了《可爱的草塘》这篇文章。其中的一段很是典型。“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亮、绿得鲜艳,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文中作者把“草塘”比作“大海”是他当时独特的感受。为让学生也体会作者当时的独特感受,我在带着感情范读之后,又指名几个学生结合段落语言和贴身感受,从不同侧面回答“草塘”和“大海”两者的相似点。学生踊跃回答:辽阔无边,翻滚的动态,绿绿的颜色。这就是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像大海”进行了感受、想象和体会。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主要是提升语言文本中研判、解析、体会、领悟和把握应用字词语句的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教学中始终高度重视,从课堂教学、写作训练和课外阅读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

猜你喜欢
邱少云语言文字语感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