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2016-08-09 07:55胡方勇薛彦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胡方勇, 薛彦俊

(武警江苏总队医院, 1.急诊科; 2.普外科, 江苏 扬州, 22500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胡方勇1, 薛彦俊2

(武警江苏总队医院, 1.急诊科; 2.普外科, 江苏 扬州, 22500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黏连性肠梗阻; 疗效

黏连性肠梗阻是由于术后创伤、腹腔炎症、手术刺激等原因促使肠壁炎性水肿和渗出而导致的一种动力性与机械性并存的急性肠黏连,该病通常系术后腹腔黏连所致,以保守治疗为主[1]。西医治疗主要减轻肠道负担,抑制肠道分泌,未对肠道本身进行治疗,且手段单一、治疗时间长,费用较大[2-3]。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8.4±13.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男21例,女24例;阑尾切除术11例,消化道穿孔术18例,胆道术13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阑尾切除术13例,消化道穿孔术17例,胆道术10例,其他5例。纳入标准: ① 患者出现剧烈的腹痛、顽固性恶心呕吐以及明显的腹胀症状,并且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② 检查患者腹部有压痛感伴有肠鸣音亢进; ③ 经过腹部X线检查提示患者腹部出现多个气液平面。如患者系肿瘤术后, CT检查排除肿瘤复发、转移。患者无心脑血管疾病,可耐受中医针灸治疗。入组患者既往行手术治疗,此次患者肠梗阻未出现全身代谢紊乱,可保守治疗。排除标准: ① 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不能耐受中医治疗; ②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 ③ 癌性肠梗阻; ④ 原因不明肠梗阻; ⑤ 不愿意行中医治疗者; ⑥ 肠梗阻合并其他需要治疗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入院后确诊肠梗阻后立即予以针灸治疗,取气海、中脘、合谷、天枢、足三里、内关、大肠俞、下巨虚、上巨虚。实证配内庭、支沟、丰隆、太冲;虚证配太溪、阴陵泉、三阴交、照海。消毒后,先刺大肠俞,选用长65 mm毫针刺入50~60 mm, 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运针1~2 min, 使局部有酸胀感,且向腹部及腰骶部放射,不留针;气海、中脘、天枢选用长75 mm毫针,与腹壁皮肤呈30~45°斜向下刺入60~70 mm,施提、插、捻、转针法,使针感向小腹传导;上巨虚,足三里使针感向上传导。合谷、内关均行强刺激,其他穴常规刺法,依辨证补虚泻实。采用SDZ-Ⅱ型电治疗机,电极分别接足三里、内关及下巨虚、上巨虚、合谷,选用断续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40 min。从入院第2天起,1次/d,不计疗程(常规2~3次)。针灸治疗结束后予以推拿治疗,摩腹、揉脐、揉中脘、分推腹两侧。本法主要在腹部运用轻柔手法,按摩方向以患者易于接受为原则,以调理肠道、通滞启闭。针灸、推拿结束后予以常规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营养支持等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抑酸、营养支持等治疗。

1.3疗效评定

梗阻解除指征[4]: ① 自觉腹胀、腹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② 肛门排便、排气。③ 腹部平片提示液平面消失。④ 高调音消失,体温正常。疗效判定标准[5]: 治愈: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彻底消失,腹部平片提示肠梗阻征象已经消失,进流质饮食 2 d 没有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体温正常;有效:肠梗阻症状和体征缓解,但进食流质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体温时高;无效:肠梗阻症状和体征没有解除,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有肠瘘形成,体温升高。 疼痛数字评分法(NRS)[6]:通过询问病人和引导,让病人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其程度分级标准为: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8为重度疼痛,10分为疼痛最剧烈。

2结果

实验组治愈38例,有效7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26例,有效18例,无效0例。2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依次为(1.5±0.82) min、(2.1±0.78) d、(0.65±0.36) 万元,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3±1.55) min、(3.2±1.65) d、(1.12±0.85) 万元。实验组满意度调查显示,90~100分者36例,80~90分者9例,60~80分者0例,<60分者0例;对照组中90~100分者25例,80~90分者18例,60~80分者2例,<60分者0例。

表1 2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3讨论

黏连性肠梗阻属中医学“肠结”、“腹痛”、“关格”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六腑受传化,其功能“降而不升”、“传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下行为顺,凡由饮食不节、瘀血留滞、寒邪凝滞、劳累过度、湿邪中阻、热邪郁闭、燥屎集聚等因素,皆可使胃肠功能失调,滞塞不通,形成梗阻。大肠、小肠为“转化之府”,其生理特点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满而不实,降而不升,以通下行为顺,滞上逆则病。《灵枢·四时气》中有“膈塞不通,饮食不下,邪在胃”的论述。肠道通降机能障碍,水谷积聚肠内,满不通[7], 不通则出现腹胀。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则出现腹痛。不通则肠道不利,不利则闭,故出现不大便、不排气的梗阻症状。

本病治疗以通阳明、除黏连、泻瘀滞为法,兼以益气生津。选大肠俞,其为大肠之俞穴,内应大肠,深刺之,以清泻阳明,通调肠腑;配伍中脘通调脾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取之可升清降浊,通腹泻下。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腹泻下;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合气海纳气归元,以助百脉相通。根据中医辨证,治疗以调理肠道、通滞启闭为原则,因此针刺足三里、大横、中脘,三穴相配有理气止痛之作用。上巨虚、大肠俞、天枢也有调理肠道,通滞启闭之作用。推拿为被动刺激肠道的方法,能促进肠道通畅,恢复生理功能[8]。轻柔的按、压、推也可以缓解肠道痉挛及疼痛。临床应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 取穴要准。② 以上午针刺为佳。上午乃一天中阳中之阳,可借之以壮人体之阳气。③ 病体极度虚弱者,可上下午各针1次,同时尽量使用细针,进针要迅速,晕针者不可勉强针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粘黏性肠梗阻可极大地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Bragg D, El-Sharkawy A M, Psaltis E, et al.Postoperative ileum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Clin Nutr, 2015, 34(3): 367-376.

[2]Wang M, Gao YH, Xu J, et al.Zusanli (ST36) acupoint injection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ile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Complement Ther Med, 2015, 23(3): 469-483.

[3]Wu Z, Boersema G S, Dereci A, et al.Clinical endpoint, early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ostoperative ileum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Surg Res, 2015, 54(3/4): 127-138.

[4]方呈祥, 孙海燕.生长抑素对老年恶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7): 78-79.

[5]孟韬, 孙效松, 孙立波.老年肠梗阻177例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3): 76-77.

[6]王中林, 潘忠良, 潘杰, 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12, 34(1): 56-57.

[7]巫桁锞, 熊慧生, 蒋参.肠梗阻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9): 32-33.

[8]张鹏飞.西医联合中医治疗肠梗阻的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3(16): 23-24.

收稿日期:2015-11-16

通信作者:薛彦俊, E-mail: 906597612@qq.com

中图分类号:R 5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3-196-02

DOI:10.7619/jcmp.201613077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