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016-08-09 07:55陈颖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结直肠癌

陈颖苇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湖北 应城, 432400)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陈颖苇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湖北 应城, 432400)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 结直肠癌; 预后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中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及第5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复发和转移、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纤维蛋白原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出现异常增高[2]。本研究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结直肠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85例结直肠癌患者,包括男50例,女35例,年龄39~75岁,平均(58.4±12.3)岁,均经术前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癌。包括回盲部及升结肠癌12例,横结肠癌15例,降结肠癌13例,乙状结肠癌15例,直肠癌30例。排除标准:术前行放化疗的患者、既往有严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同期诊治的3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包括男18例,女12例;年龄30~74岁,平均(56.2±11.7)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对照组入院次日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北京赛科希德公司的SF-8系列全自动凝血测试仪及配套试剂盒,凝固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血浆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1.5~3.5 g/L。

1.2.2随访:患者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6个月随访1次,通过CT或肠镜病理学检查确定有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随访至2015年10月。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35±0.96) g/L, 显著高于对照的(2.01±0.75) g/L(t=6.928,P<0.05)。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位置、组织学分级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 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侵犯血管及术后远处转有相关性(P<0.05)。见表1。本研究8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30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3.5 g/L, 纳入高纤维蛋白原组。高纤维蛋白原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56.67%, 非高纤维蛋白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8.18%, 高纤维蛋白原组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非高纤维蛋白原组(χ2=4.328,P<0.05)。

表1 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与同一指标的另一亚项比较, *P<0.05。

3讨论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2位,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3]。因为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确诊时多为进展期,因而早诊治是结直肠癌的重要防治方向[4]。可靠的预后评估方案能够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使适宜的患者接受必要的辅助治疗,也可使部分患者免于接受不必要的放化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纤维蛋白原属是一种由肝脏细胞合成的、不对称的大分子量蛋白质,属黏附蛋白家族,是反映机体凝血状态及形成血栓的重要分子[5]。纤维蛋白原具有多功能性,主要包括血液凝固、细胞黏附、伸展、移动、增殖、吞噬净化等。研究[6-7]证明,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主要原因是肿瘤生长与机体组织损伤、炎症反应以及组织的坏死等有关,而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相互作用,使血小板激活并释放细胞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增加[8]。本研究中,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35±0.96) g/L, 显著高于对照的(2.01±0.75) g/L (P<0.05),说明结直肠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系统在病程发展中会发生凝血因子的含量及功能的变化,进而使血液的黏滞性受到影响,成为恶性肿瘤侵袭及转移的生物学基础[9-10]。而肿瘤细胞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也较高,常常分泌大量的纤维蛋白原激活物,引起局部纤维蛋白的溶解。并且纤维蛋白原作为不同黏附分子的配体参与肿瘤转移[11-13]。本研究也显示,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侵犯血管及术后远处转相关(P<0.05);此外,术前高纤维蛋白原组患者随访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非高纤维蛋白原组(P<0.05)。说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术后远处转移、预后相关[114-15]。

综上所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术后远处转移相关,是患者术后随访、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参考文献

[1]万德森.中国结直肠癌的流行趋势及对策[J].中华肿瘤杂志, 2011, 33(7): 481-483.

[2]Qiu J, Yu Y, Fu Y, et al.Preoperative plasma fibrinogen, platelet count and prognosis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J].J Obstet Gynaecol Res, 2012, 38(4): 651-657.

[3]徐向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 电子版, 2012, 2(3): 221-222.

[4]袁友红, 邢祖民, 林春水.影响结直肠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7): 2912-2915.

[5]苍忠齐, 蔡奕蓉, 徐成轩, 等.三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 2011, 32(20): 4114-4115.

[6]Mego M, Karaba M, Minarik G,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blood coagulation, and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 system in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J].Breast J, 2015, 21(2): 155-160.

[7]薛双亮, 肖乐, 龚昆梅, 等.纤维蛋白原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10): 858-860.

[8]刘云峰, 谢宗维, 杜利容, 等.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西南军医, 2012, 14(6): 818-820.

[9]苏曙光, 郭经锋, 黄炬辉, 等.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卵巢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诊断鉴别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5): 699-701, 705.

[10]von Tempelhoff GF, Nieman F, Heilmann L,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lood rheology, thrombosis and cancer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malignancy[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 2000, 22(2): 107-130.

[11]黄媛, 陈建魁, 于农, 等.肺癌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肿瘤转移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19): 2532-2533.

[12]王文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清胃肠激素及内脏蛋白的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12): 1704-1706.

[13]高羽, 张连阳, 刘宝华, 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运动与血清胃肠激素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6): 598-600.

[14]夏翠锋, 李强, 沈焘, 等.经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0): 123-124.

[15]李志红, 刘黎明.腹腔镜在胃、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7): 127-128.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图分类号:R 7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3-208-02

DOI:10.7619/jcmp.201613083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结直肠癌
枳术丸汤剂结合针刺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分析
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近期效果及随访结果分析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快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指导意义分析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