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学生在工业设计专业绘画类课程中的教学问题

2016-08-11 03:10成都理工大学易姗姗缪寒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工科基础工业

成都理工大学 易姗姗 缪寒雨



工科学生在工业设计专业绘画类课程中的教学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 易姗姗 缪寒雨

随着国家对工业制造行业的重视,工业设计专业逐步发展,招生情况逐年看好。高校招收普通工科类和艺术类工业设计学生,这两类学生在绘画基础和艺术素养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探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中工科学生的绘画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对该类学生在绘画类课程中存在的绘画基础不扎实、兴趣不高等问题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工业设计 绘画课程 工科学生 教学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逐步转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许多措施,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工业设计是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动力,在中国创新领域的地位和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视。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已经发展二十多年的时间,就业前景广阔,这使近年来各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招生情况逐步看好。高校对工科与艺术两个方向的学生分别着重培养,是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艺术生和工科生在绘画基础上的差别

目前,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分为工科类(注重产品结构)和艺术类(现改名为产品设计,注重产品艺术性)。本科招收的学生有两类:一类是艺考生(艺术生),本科毕业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另一类是普通高考生(工科生),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艺术生基础。艺术生源在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之前,参加艺术专业统一考试。艺考生经过艺术类课程的专门学习和相关培训,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多年的艺术习作,使他们对事物的线条、色彩等方面的把握较敏感,感性思维活跃,比工科生有更高的审美水平、绘画基础和美术专业技巧。

2.工科生基础。普通理科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他们对事物更加理性,但艺术修养相对较低,缺乏对美的了解和动手能力。工业设计是一门以工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为基础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手绘能力有较高要求。工科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高校本科教育学习期间,工科生除了学习产品材料、结构、构造、加工工艺、相关软件运用等方面的课程之外,还应注意和重视产品美学课程的学习。

二、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相关课程

1.工业设计课程系统。目前,高校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主要让学生学习工业设计基础理论与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美学法则和造型设计原理处理各种产品关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上。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专业建设程度开设不同课程,但大体上一致。

表1 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2.艺术生与工科生学习课程的比较。虽然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大体相同,但在工科方向与艺术方向所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是有区别的,具体见表2。

表2 工业设计课程的比较

工科方向工程基础课程的比重大于艺术方向。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工科方向侧重基础性。专业课程上,工科方向学生学习的课程和艺术方向学生无太大差别,几乎没有艺术概论等课程。可见,工科方向的课程设置考虑到工科生的理科背景,使工科方向的学生能系统学习机械工程、电学以及材料等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

三、目前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对工科学生的教学方式

1.学生基础。工程基础是工科类学生的强项,但造型能力是弱项。大部分工科类学生大学入学后才开始接触专业美术教育,几乎是从“零”开始。

2.教学方式

(1)素描教学。传统的素描基础课程教育针对工科生进行了专项调整,主要侧重对线条、透视、比例、构图知识的学习。学生首先进入临摹阶段,在线条基础完善之后进行实物写生。由于课时较短,学生对素描基础的学习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对产品的造型艺术和结构关系仍然停留在浅显的认识中。

(2)色彩教学。色彩基础课程和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异曲同工,主要着重于解决学生对色彩基本知识和对色彩搭配的理解。学生作业早期以临摹为主,后期进行实物写生。高校没有较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教学。

(3)表现技法教学。表现技法教学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教学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练习不同手绘工具和方法。对绘画基础十分薄弱的工科生来说,表现技法的学习难度大。学生没有扎实的手上功夫,会间接挫伤工科学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热情和自信。

四、关于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观点提到的教学中的不足,工业设计专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优化绘画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1.重视基础教学。教师教学要结合工科生和艺术生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绘画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学时,对工科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高频率的相关训练,并且进行一定的讲解和示范,培养学生理性和感性共同调动的思维模式。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加入一定的现场示范,从线条的画法、透视关系表达、上色工具的使用技巧等方面着手,细致全面地进行教学。

2.“工艺”结合。为更好地发挥工科学生的背景优势,教师可采取“工艺”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将工科生和艺术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加强这两类学生课上课下的合作和交流。

绘画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形成“一对一”帮扶小组,有绘画功底的艺术生帮助、带动基础较差的工科生,使艺术生的感性创作与工科生的严密逻辑思维相互碰撞、相得益彰。教师要促进这两类学生在其他设计课程和设计实践上的学习和交流,多给学生创造合作机会。学生虽然在艺术基础和培养方向上存在一定区别,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既要区别对待两者,因材施教,发扬个性,同时也要兼顾两者之间的联系,使之紧密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3.特色结合

(1)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教师可以与学校的特色专业密切结合,有方向性地教学,充分发挥学校特色或强势专业的优势。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由于学校本身的林业背景,学校教学中特别开设了木材基础知识、家具设计等相关课程,使工业设计的学生在这一领域有较强竞争力。

(2)注重学生工程背景。工科学生的理科背景使其对产品结构、机械原理、成型工艺等方面的理解更加容易。在绘画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工程结构方面的优势,注重学生对产品结构的理解和表达。

4.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设计永远的主题。工科生在创造力方面较艺术生处于劣势。

(1)教学方法建议。工科生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摆脱单纯的临摹,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学以致用。

(2)见多识广。工科生的艺术素养较低,教师应该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具体来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了解设计资讯的途径,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或设计网站,带动学生留意经典或者前沿的设计,拓展学生的见识。

(3)结合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工业设计相关的竞赛、参与具体公司的设计项目、申请专利等设计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已经出现或者潜在的用户需求,培养学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中国创新、人人创新的大环境下,工业设计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对从事工业设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任重而道远。工科生的理科背景使其在工程结构基础、材料与工艺基础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但工科生存在绘画基础薄弱、艺术素养低下等问题,直接导致工科生的手绘能力差、学习热情不高。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对工科生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绘画类课程设置,没有较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安排。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重视基础教学、“工艺”结合、特色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等几点建议。教师在工科生的日常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工科生的工程技术优势,又要重视并弥补学生手绘和创新方面的劣势;既要对工科生和艺术生有区分有针对性的教学,又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笔者希望本文能给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在工业设计教学的探索上起到积极作用。

ISSN2095-6711/Z01-2016-07-0245

猜你喜欢
工科基础工业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工业人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