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亮点营养学生思维成长之探析

2016-08-11 03:10贵州大学附属中学周莹莹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克里克沃森概念图

贵州大学附属中学 周莹莹



用教学亮点营养学生思维成长之探析

贵州大学附属中学 周莹莹

本文围绕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高效学习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生物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以几个典型教学过程为例,走出教材看教学,但又不脱离教材,充分备课,充实课堂,激活课堂,使生物教学更贴近生活,满足学生思维成长需求,以求每节课教学中至少有一个亮点,用它吸引学生思维并辅以成长,使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

教学亮点 学生思维 高效学习

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教学就会变成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教师感觉教学枯燥和乏味,那么他的人生就会黯淡无光。教学应该是快乐的,快乐是教师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幸福。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若能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亮点就会形成独有的教学风格,促使学生成长。

一、构建模型,让学生体验动手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

例如,“DNA的分子结构”,笔者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哪些经验和成果?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学生阅读教材,拟出以下内容:

当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能获取知识,知识就更深刻、更形象地留在学生记忆中,对于解决更多与DNA有关的练习题有帮助。

二、从生物学史实出发给学生思维立足点

例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师可以在导课时为学生介绍基因的发展史:

从1854年到1865年,孟德尔对豌豆的遗传性状进行长期探索,发现豌豆的很多性状能有规律地遗传给下一代。他坚信豌豆遗传性状的背后肯定有原因,但他并没有观察到这一因子。后续科学家发现了染色体和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发现性细胞在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基因也减半。摩尔根探明了基因的一系列遗传变异规律,即基因是交换、重组、突变时无法再分的单位。然而基因的物理、化学性质仍是一个谜,直到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的《自然》上刊登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天是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日。基因与DNA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进入DNA与基因关系的实例分析,对整个历史过程有初步了解后学习后面的内容就更容易接受了。

三、用概念图引领学生思维和记忆

例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学生遇到了关于植物细胞工程实际应用实例的题:下列属于植物细胞工程实际应用实例的是:制造人工种子、培育抗盐植物、培育单倍体、生产脱毒植株。由于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排除起来很费力,若能构建知识点的概率图就能事半功倍,很快地排查知识点。概念图不宜太复杂,太复杂不利于记忆,以关键词构建概念图可以更清晰。概念图如下: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根据已学内容构建概念图,便于练习时迅速回忆已学知识,实现轻松学习。

单纯的课堂讲授和记忆就像一杯平淡的水,缺失了些许风景,若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能设计对应的教学亮点,就可以使学生减少纠结和痛苦,寻回更多的学习乐趣,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习变成一场愉快的旅行。

[1]谈家桢,赵功民.基因的萦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美】奥尔贝著.赵寿元,诸民家译.通往双旋之路:DNA的发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ISSN2095-6711/Z01-2016-07-0115

猜你喜欢
克里克沃森概念图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IBM沃森成败录
达标并不是一件好事
命悬一线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略论柏孜克里克石窟新发现的汉文《金刚经》残卷
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方法
《双螺旋》险些被禁止出版——记詹姆斯·沃森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概念图策略在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
克里克的“通用谢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