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人际传播场域的构建与发展

2016-08-14 09:57舒小东
传媒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交融人际场域

文/舒小东

微信人际传播场域的构建与发展

文/舒小东

在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类已经进入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展开社交的时代,这彻底改变了人际传播的场域格局。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微信打破了以往人际传播格局,呈现出全新的传播特征和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微信人际传播展开系统研究,不仅是必然趋势,而且是现实需求。

微信人际传播的场域构建

微信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井喷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传播场域构建,包括社会临场感、虚实交融的体验和异步传播的自由。

社会临场感的传播场域。社会临场感不仅属于社交媒介的客观属性,而且是交流主体的一种主观反应。同时,传输有关面部表情、行为表情等非语言符号能够有效地加强社交媒体的这种社会临场感。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人际交流的媒介形态越来越丰富,非语言符号表达系统也日益完善,而面对面人际传播效果也愈加显著。由此说来,曾经的2G电话只能算是一种低社会临场感的社交媒介,但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交媒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微信不仅能够进行语音聊天,而且能够视频通话,充分实现了人际传播的即时性。而微信6.0推出的小视频功能还具备短时的视频记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完成了信息传播与互动。不管是语音聊天、视频通话还是小视频功能,这些非语言表达符号的丰富都有效地增强了微信的社会临场感。而这也使得微信媒介特征发生了变化,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传播场域,对用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讲,社会临场感场域的大小决定着交流的亲疏度,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社交媒体的社会临场感场域越大,交流主体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也正由于此,具有高社会临场感场域的微信才能有效地推进人际交往,是其赢得用户喜爱的主要原因。

虚实交融的传播场域。人际传播的前提是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微信中,用户不仅能够将利用手机联系手或QQ账号添加的方式将现实关系导入微信中,而且能够利用搜索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实现虚拟交往。如此一来,现实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有效延伸,而虚拟交往也能够轻松实现,充分完成了虚实交融的场域构建,对现实人际交往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换言之,人际传播场域的构建也需要媒介的作用。除了实现虚实交融的情境创造,在微信构建的场域空间中,用户的感官体验也得到了延伸,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融,充分验证了“媒介即人的延伸”。微信的许多功能都打破了现实空间限制,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体验。语音、视频、动图等非语言符号的出现,成功地赋予了虚拟社交以往所没有的感官体验,使其具备了面对面人际传播的部分优势和特征。而微信交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也突破了现实空间的局限,对面对面人际交往起到了有效补充作用,并对用户现实交往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微信广泛普及的当下社会,用户通过交换微信号、扫二维码等方式建立人际关系,这完全打破了以往人际关系的建立方式。可以说,用户随时随地利用微信展开的社交,虚实交织构筑了微信独特的人际传播场域。

异步传播的自由场域。在实际的人际交流中,微信默认所有交流对象都处于在线状态,但却并未对反馈时效性提出任何要求。微信没有QQ的显示对方是否在线功能,也没有像“米聊”一样提供对方最后在线时间的功能,更没有短信显示对方是否成功接受或阅读的功能,这就为用户创造了非常大的自由空间,也充分迎合了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形成了显著的异步传播优势。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微信实现了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完美融合,有效地构建了更为自由的传播场域。同时,由于每个个体都拥有着多个交际圈,如同事、同学、亲人等。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同时处理多个人际圈子的交往关系会为传播主体带来很大麻烦和困难,所以,用户一般会结合实际传播对象和环境来决定信息传播内容与方式。在微信的朋友圈中,信息并非完全公开的,它并不会像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那样将所有互动信息都显示出来,而只是显示与传播主体是好友关系的人的互动信息,这就为用户提供同时处理多个人际圈协调关系的私人空间。据《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有大约50%的用户认为微信交际要比现实交际更自由、更人性,这也充分印证了微信所构建的异步传播自由场域给在人际交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微信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不断丰富的社交场景、深化了用户的移动社交习惯,是推动微信支付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微信支付产品总监刘鹏在2015年11月末举办的创业邦大会上,揭开了微信支付2015年井喷式发展的秘密,常态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已经成为驱动微信发展的关键及未来发展趋势。

移动社交常态化。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以及用户用于支付流量费用的成本大幅降低,微信的使用成本也随之下降,这就为微信用户全天在线提供了可能,有效地拓展了微信人际传播的发展空间。而智能终端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不断涌现,如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进一步丰富了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拓展了移动社交的应用空间,用户能够在碎片化时间中随心所欲地展开不同情境下的社交活动。当人与人、人与物都实现深度交互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将实现全方位的媒体化,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接收多样化信息,同时能够轻松实现不同传播场域下的大范围反馈。而此时,用户对媒介的感知力也随之变弱,社交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将与物理空间相互交融和影响,进而对用户社交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有72.1%的微信用户习惯用微信展开社交活动,不难发现,微信社交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时代必然趋势。

社交场景生活化。自2014年春节推出,微信红包的收发量一直迅猛上涨,加速微信支付迅速在全国普及。2014年除夕夜红包收发总量为0.16亿次;2015年除夕猛增到10.1亿次。此后,微信红包不止在春节爆发,“520节”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0亿次,六一儿童节达到5.0亿次,七夕全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4.27亿次,首次突破除夕10亿次峰值。而中秋节,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22亿次,超过除夕两倍。从微信支付日、微信支付美食日到无现金日,微信支付团队集合实体门店商家,以体验带动消费回归线下,激活了传统线下实体商业。目前,全国接入微信支付的线下门店已超过20万,覆盖了三十多个行业。麦当劳、中石化、家乐福等知名品牌均已接入。微信支付还深入民生各个场景,缴税、水电煤、停车、一卡通等均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

社交生态开放性。2015 年9月,微信支付正式宣布面向第三方服务商全面开放申请,助力开发者开拓亿级线下市场。经审核的微信支付服务商可以快速、无门槛地获得多项能力和权限,开发微信支付智慧行业解决方案。在多方共同推进下,目前,微信智慧行业解决方案已延伸到客运、医院、加油站、景区、校园等30多个行业。多方助力也让微信支付的布局呈现区域化、规模化效应。2016年6月,首个微信智慧商圈——长沙天心商圈上线,这一跨行业、跨业态的线下商家联合体目前在全国已落地超过20个。“微信支付在打造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只用了一个最简单的策略,那就是极致的开放”,刘鹏表示,“我们只是提供基础的解决方案,庞大的线下市场留给更了解行业的第三方服务商,由他们去推动商家实现自主化、普及化,最终打造出适合各个行业的服务。”

碎片化阅读时代,微信凭借多样功能和独特优势实现了迅猛崛起,对大众的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人际传播新特征。微信构建了一个虚实交融的自由场域,在这一传播场域中,用户的人际交往范围得到了有效拓展,人际传播体验和效果也更加明显。微信在有效维护用户既有人际关系的同时,实现了社交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总而言之,微信在社会临场感的传播场域、虚实交融的传播场域、异步传播的自由场域三个方面的成功构建,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范式,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话题。

作者单位 绵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交融人际场域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真美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搞好人际『弱』关系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