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再次领跑的积极意义

2016-08-23 10:57卓勇良
浙江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西部比重用地

东部再次领跑的积极意义

浙江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事实告诉我们,粗放外延式快速增长导致的所谓区域均衡协调并不可取

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东部GDP占全国比重开始上升。根据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数据,2015年,东部GDP占全国57.8%,比2014年上升0.2个百分点。这是东部GDP占全国比重持续9年下降之后的首次回升。

当全世界经济几乎都在向沿海集聚时,中国经济却于2003年开始向中西部集聚。至2014年,东部包括京津沪的12个省份GDP合计占全国比重下降至57.6%,比2002年降低3.9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4.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迅猛的一轮增长。2003-2010年,全国GDP年均增速高达11.1%。随着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9.5%回落至2015年的6.9%,中西部增长大幅放慢,东部增长开始相对加快。

一些人士认为,东部发展加快主要是政策所致。然而,那些开放政策不给东部又能给谁呢?至于财税优惠,广东省早先或许得益较多,而浙江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缴比例一直较高。其实,最根本的政策是放手鼓励民间创业,这是普惠政策,但仅在东部更具优势。

东部发展加快是市场经济必然。中央1985年提出“要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1990年调整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东部经济并未受影响,继续向前飞驰,直到2003年才开始放慢。

而东部放慢和中西部加快,主要也是由于要素配置大幅向中西部倾斜所致。2003-2013年,中西部国有建设用地年均增长17.8%,东部年均增长7.7%。截至2013年6月,中西部政府债合计8.9万亿元,占全国51.2%,比其GDP占全国比重高8.9个百分点。2003-2014年,中西部投资年均增速为25.4%,比前期提高7.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3.0个百分点。东部投资同期年均增长20.0%,比中西部低5.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2.4个百分点。

这期间全国投资效果系数降至10%出头。白重恩的研究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在资本产出比增加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幅度减慢,从每年增长3%多降至1%多。此期间实物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价值增长,能源原材料消耗增长快于GDP增长,新增的国有建设用地效益大幅下降。

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东部转型。东部企业2003年以来遭遇了中西部低价建设用地的有力吸引,大量向中西部增加投资,缓解了其在当地转型的紧迫性,弱化了东部省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作用。同时东部大批传统产业进入中西部地区,也加剧了中西部生态环境污染。现在再来看,2011年以来中国主要经济指标近乎断崖式的猛烈回落,显然与此前持续10余年的区域要素配置不合理有较大关系。

中国经济进入到2004年、2005年时,原本已具备实施重大根本性转型的较好条件。一方面是出口增长继续较快,全国经济增长势头很好;另一方面是宏观当局开始实施防“过热”政策,从2006年6月16日至2008年6月7日,央行1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从7%提高到17.5%。

因此,如果2004年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市场机制决定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实施全国一视同仁的建设用地供给增长政策,同时在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背景下实施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东部负担,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增速和就业增长,又能适当放慢出口增长,并促使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发展。

这10余年的事实告诉我们,粗放外延式快速增长导致的所谓区域均衡协调并不可取。当市场机制不能对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能改变地方政府GDP竞赛,宏观当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难让区域经济增长速度降温。而在实际状况中,对全国要素配置具有引导性作用的建设用地供给增长听命于地方意志,货币之锚失去作用,中西部粗放外延式增长一浪高过一浪,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

东部经济比重回升的积极意义,就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重新回归原本应有的向沿海集聚格局。这有利于提高全国要素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发挥东部对于全国发展转型的带动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于区域差距扩大问题,在人口等要素充分有序流动格局下,应该会得到较好的解决。美日自19世纪末以来,经济发展都在向沿海集聚,人口亦大致同步向沿海集聚,区域经济总体均衡协调。

猜你喜欢
中西部比重用地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