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区河蟹和龙虾高效养殖模式推广

2016-09-03 10:44卢义武汉澳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当代水产 2016年9期
关键词:澳华伊乐藻黑藻

■ 卢义(武汉澳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华中区河蟹和龙虾高效养殖模式推广

■ 卢义(武汉澳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华中区传统草鱼养殖各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由于采用传统的放养模式利润空间增长不大,很多养殖户逐步转战特种养殖,而河蟹和龙虾养殖利润相对于草鱼来说要可观很多,因此很多养殖朋友开始尝试河蟹和龙虾养殖。

本人在江苏、浙江、上海崇明岛学习和工作期间,从事过河蟹育苗、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沙塘鳢人工繁育以及龙虾养殖,由于工作调动回到故乡湖北,经过近1年的时间在潜江、汉川、监利、仙桃和洪湖走访和服务市场,了解了华中区与华东区河蟹和龙虾养殖各自的优缺点。本人对华中区的河蟹和龙虾养殖模式已经形成比较好的知识基础,现在进行优化总结,以帮助养殖户达到为养殖户增加收益。

网围内种轮叶黑藻,外养小龙虾

1 龙虾和河蟹错期养殖

华中区河蟹养殖采用“3+5”养殖模式,其含义可理解为蟹种买回后,在暂养塘养殖3个月,蜕完2次壳后,转到主养塘(即大塘)养殖5个月即可上市,其中年前暂养塘种植伊乐藻,大塘正月十五过后种植轮叶黑藻。

可以看出3~5月,这3个月大塘没有利用起来获得养殖效益,这里要给大家强烈推荐下如何利用这3个月时间来创造更大的利润,本人一直思考能不能利用龙虾养殖生长快、见效快的特点来充分利用这3个月来创造价值,在走访监利和洪湖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早就有养殖户通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大塘卖完螃蟹后,进行整塘清塘,然后在池塘中间网围(注意网眼要小,防止龙虾苗钻过去破坏刚长出的轮叶黑藻),年前围网外侧(占整个大塘25%~30%的面积)就可种植伊乐藻,正月十五过后网围内侧播种轮叶黑藻芽孢,3月中下旬,伊乐藻已生长良好,此时可以在网围外放龙虾苗(具体数量根据原塘虾苗而定),一般4,000~6,000只/亩,规格100只/500g,使用32%蛋白澳华河蟹料进行投喂,25~30d,龙虾平均规格可以达到7钱以上。

此时市场大规格龙虾少,可以抢市场高价,如果水草管理良好和投饵精细,3~5月可以养两季龙虾,转塘前尽可能将大小龙虾捕捞上市,然后拉开网围,准备转螃蟹。

通过3个月时间大塘围网外养殖龙虾,整个大塘效益可以增加800元/亩以上。

2 一年3季龙虾+1季苗种

华中区龙虾养殖主要以虾稻连作、虾蟹混养为主,精养龙虾的较少,今天要推荐的龙虾养殖模式是针对池塘精养龙虾。池塘精养龙虾很多养殖户采取的是1年养2季,即3~5月养1季,6~8月养1季,还有的养殖户采用不断捕大留小,多轮补苗的放养模式;本人今天要推广的是1年养3季龙虾+1季虾苗。

第1季龙虾养殖∶池塘年前种植好伊乐藻,3月温度逐渐升高,伊乐藻长势很好时,3月中下旬开始放龙虾苗,放养规格100只/500g,放养密度4,000~6,000只/亩,使用澳华32%蛋白河蟹料进行投喂,25~30d,平均规格可以达到7钱以上,尽可能将大小龙虾捕捞上市。

第2季龙虾养殖∶对全塘进行消毒和解毒后,4月中下旬放养第2批龙虾苗,放养密度和规格、用料情况与第1批一样,5月份中下旬无论大小龙虾即可捕捞上市,需要注意的是第2批龙虾养殖,消毒、改底和调水要比第1批频繁。

第3季龙虾养殖∶由于伊乐藻到了高温季节不好管理,容易腐烂坏水,因此空塘期间,进行清塘消毒,然后种植轮叶黑藻,7月初可以放养龙虾苗,密度4,000~6,000只/亩,规格70~100只/500g,使用澳华32%蛋白河蟹料进行投喂,8月初将大小龙虾尽可能捕捞上市。

1季虾苗∶第3批龙虾上市后,开始清塘和消毒,并种植好伊乐藻,9月可以根据虾塘存塘的龙虾数量,决定放亲虾多少,让7钱以上的亲虾密度达到30~40斤/亩,雌雄比例为2∶1最佳,来年3月可以出售多余龙虾苗,余下可以留塘继续养殖。

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养殖,大规格龙虾亩产量可以达到500斤以上,虾苗亩产量可以达到400斤以上。

以上是本人对华中区河蟹和龙虾养殖模式的思考和总结,敬请同行批评指正,一起为华中区河蟹和龙虾养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为奋斗在一线的养殖朋友们创造更多收益。

猜你喜欢
澳华伊乐藻黑藻
全面禁抗新时代下,水产养殖如何做到高产高效?澳华有话说
对沉水植物黑藻光合作用速度的实验探究
“小精高”模式下不同水草搭配种植模式对河蟹营养品质的影响
澳华又盯上了这条虾,2021欲重金投入人财物力,为行业创造更高价值
蟹池中的伊乐藻如何养护
衰亡期黑藻与生长期菹草交替生长对水体磷迁移的影响
江西澳华正式竣工,剑指华中300万吨水产料市场
秋冬季精养小龙虾,为什么非轮叶黑藻不可?还有哪些技术要点?看这位汉川金牌经销商的专业意见
三年30万吨,五年50万吨!虾蟹料疯狂增长引爆澳华华中地区大发展
蟹塘伊乐藻高效生态管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