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缥缃
——苏州博物馆藏善本古籍碑拓撷英(下)

2016-09-08 01:52□李
收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方印白文朱文

□李 军

木石缥缃
——苏州博物馆藏善本古籍碑拓撷英(下)

□李 军

Suzhou Museum has a possession of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ousand Chinese ancient books, 68 kinds of which have been selected as national precious ancient books. The exhibition selects rare inscriptions stored in the Suzhou Museum, and displays these items in specific scene, revealing the beauty of contents as well as the beauty of exhibition.

至于传世宋刻佛经,馆藏有宋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思溪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卷137,图18),经折装,版框尺寸24.4×11.3厘米,半页六行,行十七字,上下单边。原册有磁青纸书衣,上墨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十七”。卷端天头有“圆觉藏司自纸板”,右下钤“三圣寺”朱文圆印,为日本回流之物。

宋元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刻《碛砂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一卷(卷361,图19),经折装,版框尺寸24.5×11.2厘米,半页六行,行十七字,上下单边。卷后刻工名“陈元亨刊”小字一行,另有墨笔题“大元勅封光明大禅师造”字样。此册系范成和尚捐赠。

宋两浙转运司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存一卷(卷109,图20),经折装,版框尺寸23.7×10.8厘米,半页四行,行十五字,上下单边。有磁青纸书衣,贴有题签条,上墨书:“北宋椠华严经疏残叶。嘉兴沈氏静俭斋藏”,并钤“颎”白文方印、“澹庐”白文方印。卷端右下钤有“高山寺”朱文印。此册为清末嘉兴籍大学者沈曾植嗣子沈颎(慈护)静俭斋的旧藏。

碧纸金书的佛经,在唐宋间颇为流行,除苏州外,浙江、山东等地均曾发现相似的写本。而在东邻日本,也广为流传,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明清以后,并未间断,如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1371—1433年),就曾以碧纸写经,舍入佛塔,以为供养。浙江平湖市博物馆藏有明宣德七年(1432年)郑和款《妙法莲花经》七卷,末有牌记:“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所冀见生之内,五福咸臻,他报之中,庄严福寿,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2015年3月纽约苏富比曾拍出一件郑和款《发心愿》泥金写本,末有牌记:

大明国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书写金字《金刚经》《观音经》《弥陀经》《摩利支天经》《天妃灵验经》《心经》《楞严经》《大悲咒》《尊胜咒》《百字神咒》,永远看颂供养,皇图永固,佛日增辉。凡奉命于四方,常叨恩于三宝,自他俱利,恩有均沾,吉祥如意者。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吉日谨题。

另外,四川泸州市图书馆藏有明万历陈文华碧纸金书《妙法莲花经》存五卷,云南省图书馆藏有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丽江世福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七卷。至于清代康熙、乾隆诸帝,均磁青纸泥金写经,足见虽历经数百年,信徒的虔诚之心,是一脉相承的。

苏州博物馆藏有明代碧纸金书《妙法莲花经》残本,牌记已失,系吴慰祖捐赠。另有明天顺三年(1459年)碧纸泥金写本《慈悲三昧水忏法》三卷,存卷上、卷下,虽有残缺,但首尾尚全。此经系唐代僧人知玄撰,经宋代杭州僧人若讷修治。经折装。板长135.3、高28.0厘米,每版十一折,每折六行,行十七字。上下双边。卷首有佛经变像(图21),金线勾描,人物设色。卷前有宋代杭州大明庆寺讲经沙门若讷作《三昧水忏起缘》及《礼忏仪式》,卷后留白处绘宝相花。卷下末绘韦陀法像,后有莲座牌记:

菩萨戒弟子佛胜妙智慧海发心舍财金书大乘妙法莲华经一部、金刚观音弥陀三经、慈悲三昧水忏一部,所裒殊勋,仰答四恩,均资三有,慈亲愿生于极乐,自身永遂于康宁,爰暨法界含生,同霑利乐,谨识。天顺三年七月初九日。

此经在明代以前,多以写本流传,至明末始有刻本。上海图书公司藏有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刻本,面目与写本已有所不同。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藏有明正统元年(1436年)碧纸金书《慈悲水忏法》三卷,“半页大字五行,行十五字,小字六行,行廿字,上下双边,书高廿五公分,宽八公分,黄绢书衣,茶色书签”,尺寸较苏州博物馆所藏略小,而书衣、书签质地、颜色均同。卷后有牌记“奉佛弟子阮普兴舍财写此经,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法界有情,同缘种智,正统元年八月十五日谨志”。尽管两本均是明英宗时代写本,但一在其被俘虏前,一在其复位后,其间相距23年。齐齐哈尔市图藏本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佛经刻本中,此次展出者有吴慰祖先生1955年捐赠的《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一卷(图22),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内府刻本。经折装。板框尺寸60.0×24.0厘米,一版五折,每折五行,行十五字,上下双边。此经形式与《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相同,首有老君说法、九莲菩萨应化度世之图。图中除老君说法像外,左上角镌九莲菩萨坐于莲台,手中抱一小儿,盖隐指李太后与神宗母子之意。次龙牌,有识语四言十六句:“鸿蒙既判,中天毓蒸。威严自在,河清海晏。万象歧形,丕显神通。祚启我明,国泰民丰。黍珠光现,九莲应世。祥孚紫阙,莲枝万亿。至道垂文,普度化身。寿益皇躬,历数无穷。”卷末有牌记:

当今皇帝谨发诚心,印造自在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一藏,以此功德,上报慈仁,下资群有,睹莲经,获生乐界,皈法门,永免轮回,增眇躬之遐算,由莲品以生成,延宝历以无疆,荷圣根而长就,邦家蒙化,遐迩霑恩,三届十方,咸依阴庇,经宝流通,法轮常转,大明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十一月十九日印施。

上钤“广运之宝”朱文大方印。后有韦陀像图。此经之刊刻,与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有关,据周绍良《绍良书话》中对此经的考证称,仅北京法源寺佛教图书文化馆藏有一帙,想来也颇为希见。

图18 宋刻思溪圆觉藏(1)

图18 宋刻思溪圆觉藏(2)

图20 宋刻华严经(1)

图20 宋刻华严经(2)

图19 宋元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刻《碛砂藏》(1)

图19 宋元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刻《碛砂藏》(2)

图21 慈悲三昧水忏法(明天顺泥金写本)(1)

图21 慈悲三昧水忏法(明天顺泥金写本)(2)

宋明佛经之外,苏州博物馆藏古籍,宋元明清四代,均有精善之本。宋刻本中,如宋吕祖谦撰《东莱吕太史文集》十五卷《别集》十六卷《外集》五卷,附吕祖俭辑《丽泽论说集录》十卷及附录三卷附录拾遗一卷(图23),宋嘉泰四年(1204年)吕乔年刻元明递修本,存十四卷,线装,版框尺寸21.0×15.8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顺黑鱼尾。此本虽非全帙,而经明清两代福建藏书家红雨楼主人徐兴公、杨重(子慎)、蒋琦(绚臣)、郑杰(人杰)递藏,后流入日本,为汉学家岛田翰所得,又由田吴炤从日本购归,经民国傅增湘、蒋祖诒、刘之泗等递藏,建国初期从刘家散出,经古旧书店江澄波先生之手,售归本馆,价36元。书中有“宋本”朱文腰圆印、“晋安徐兴公家藏书”朱文长方印、“建安杨氏传家图书”朱文长方印、“晋安蒋绚臣家藏书”朱文长方印、“郑杰之印”白文方印、“一名人杰字昌英”朱文方印、“郑杰人印”白文长方印、“注韩居”白文方印、“郑氏注韩居珍藏记”朱文长方印、“岛田翰读书记”白文长方印、“荆州田氏藏书之印”朱文长方印、“有宋荆州田氏七万五千卷堂”朱文方印、“田伟后裔”朱文方印、“伟裔所收善本”朱文长方印、“潜山读本”朱文方印、“潜叟秘笈”朱文方印、“伏侯在东精力所聚”朱文方印、“后博古堂所藏善本”朱文方印、“景伟楼印”白文方印、“伏侯得之日本”白文方印、“蒋祖诒”白文方印、“谷孙”朱文方印、“之泗经眼”朱文方印、“刘之泗”白文方印、“公鲁”朱文方印等藏印二十九方。《文集》卷七后有田吴炤墨笔题记:

残宋嘉定刻《东莱集》三册,曾经晋安徐兴公红雨楼、晋安蒋绚臣三径斋、侯官郑昌英注韩居收藏者,庚戌三月,获于东京东京岛田韩彦桢氏。

图22 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1)

图23 东莱吕太史文集(宋刻本)(2)

图22 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2)

图23 东莱吕太史文集(宋刻本)(1)

图23 东莱吕太史文集(宋刻本)(3)

图24 小忽雷(拓本)

岛田已得之,而无资偿书贾,乃以此归余。庚戌四月,潜叟。

此书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四著录为“余藏”,惜无其印记。江澄波《古刻名抄经眼录》集部著录,并抄录刘之泗题跋全文。

刘之泗(1900—1937年)承其父刘世珩玉海堂所藏,古籍之外,尚有古物文玩,家藏唐代乐器大忽雷、小忽雷,故有有忽雷室之名。此次展览中,就有唐代小忽雷全形拓本一轴(图24)。分上下两段,上为拓本,下录清人方廷瑚抄录桂馥《小忽雷记》,并自题长歌。小忽雷是唐代大画家韩滉于建中二年(781年)制成,献于唐德宗李适的乐器。唐大和九年(835年),发生李训、郑注之乱,史称“甘露之变”,小忽雷流落民间。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戏曲家孔尚任在京师购得此器,作《咏小忽雷》绝句二首,镌于小忽雷牙轸之上,并写成《小忽雷传奇》。孔尚任去世之后,小忽雷落入孔泗源之手。桂馥(1736—1805年)《小忽雷记》提到“民部既殁,其子携以入都,遗于道左。王观察斗南得之,赠孔太守泗源。”此后又转归刘墉侄孙刘喜海(燕庭),刘氏与卓秉恬儿女联姻,乃以小忽雷及《小忽雷传奇》稿本为嫁妆,至清末,刘世珩从卓氏后人处购得此器。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拓本看,器身上镌有《小忽雷墨本》,作者叶志詵题“唐小忽雷”四字,下刻“东卿审定”朱文印记,右侧拓二轸全形,上面分别镌刻孔尚任《咏小忽雷》绝句,其一《首咏》:

古塞春风远,空营夜月高。将军多少恨,须是问檀槽。东塘(钤“任”字白文圆印)。

图25 元刻本乐府诗集

图26 明嘉靖刻本河岳英灵集

图27 明万历刻四色套印本南华经(1)

图27 明万历刻四色套印本南华经(2)

其二《次咏》:

中丞唐女部,手底旧双弦。内府歌筵罢,凄凉九百年。东塘(钤“任”字白文圆印)。

中间为背面,左侧为正面,琴首拓本分三面,花纹清晰可辨。

元刻本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集庆路儒学刻明修本《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图25),宋郭茂倩辑,存七十二卷(卷1—42、71—100)。版框尺寸23.4×16.1厘米,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黑鱼尾。版心镌有字数,书中有潘祖荫朱墨双笔校改,书中钤“伯寅藏书”朱文方印、“在兹”朱文方印、“郑兹之印”白文方印。

明代刻本,至正德、嘉靖间,日趋繁盛,宋体字的定型,对此后三百余年的刻书影响深远。宋元时期,以公文纸背刷印的传统,却仍未断绝。此次展出唐人殷璠辑《河岳英灵集》三卷(图26),系明嘉靖刻公文纸印本,此书版框尺寸17.0×13.3厘米,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纸的背面,可依稀看见字迹,所写内容系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二月至四月所起草之公文,并有多处钤盖官印。

到了明末,湖州闵、凌二家套印本风靡一时,馆藏《南华经》十六卷(图27),明沈汝绅(字荐卿,吴兴人)辑,现存十四卷(卷3-16),为明万历凌氏刊四色套印刻本。是书用四色套印,其中宋林希逸评用粉红,宋刘辰翁评用黛绿,王世贞评用硃红,诸名家用墨色。闵凌套印本,向以二色三色为多,而四色者,凌刻则仅有两种,此即其中之一。

明代稿本中,有著名的顾氏过云楼旧藏、顾公硕捐赠的祝允明手书《兴宁县志稿》(图28),顾潜的弘治《昆山志》十四卷(图29),存十二卷(卷1-12),版框尺寸21.2×14.9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黑格抄纸,书中有顾潜墨笔校改。顾潜(1471—1534年)字孔昭,号桴斋,晚号西岩,昆山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领乡荐,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改授山西道御史,十六年补山东道御史,出督京畿学政。此书素未刊行,至解放初期发现后,始有传抄本行世。

此次展览,特意陈列了苏州明清两代较为稀见的方志,如明初卢熊辑洪武《苏州府志》五十卷(图30),清抄本,书本尺寸27.8×17.9厘米。用素纸抄写,无阑格。半页十三行,行二十四字。此志自洪武十二年(1379年)刊刻后,未经再版印行,传本稀少。仅知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傅增湘旧藏刻本,南京图书馆有顾氏过云楼旧藏刻本,台湾藏有旧抄本。此本为近代版本目录学家莫棠家藏之物,后归刘氏嘉业堂,最后为现代著名文献学家王大隆(1901—1966年)所得。卷前护叶有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九日王氏题记。书中有“莫棠”、“独山莫氏藏书”、“铜井山庐藏书”、“独山莫氏铜井寄庐书记”、“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欣夫”、“王欣夫藏书印”等印。

明林世远、王鏊等纂修正德《姑苏志》六十卷(图31),明正德刻嘉靖增修本(卷五十至五十一抄配),版框尺寸22.6×16.6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下有字数及刻工姓名,如沈乔、李耀、李清、李约、章训、李安、闻祥、叶堂、张敖、唐其、吴江、夏佳、洪相、夏文等。卷五十至五十一为抄配。书中钤“闽戴戚芬农图籍”、“长春居士”二印。此种为王謇(佩诤)捐赠,配以叶乐天藏本,始成全帙。

图28 稿本兴宁县志稿

图29 稿本弘治昆山志

图30 清抄本(洪武)苏州府志

清代如顾禄撰《桐桥倚棹录》十二卷(图32),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顾氏刻本,板框尺寸16.9×12.7厘米,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上下黑口,左右双边,单黑上鱼尾。顾禄,字总之,一字铁卿,自署茶蘑山人。江苏吴县人。《桐桥倚棹录》记述苏州虎丘山塘一带山水、名胜、寺院、第宅、古迹、手工艺等,为嘉道间苏州风俗民情的珍贵记录。道光二十二年刊成后,原版不久毁于兵燹,流传极少。以往只知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颉刚文库藏有一部,为沈燮元介绍归之者,目前通行的整理本,皆从本此出。馆藏为已知传世刻本之另一部,弥足珍贵。有“星台藏书印”朱文长方印、“守中珍藏”白文方印。

至于清代的稿本,则以清代学者顾沅所辑《吴郡文编》二百四十六卷(图33),稿本八十册,最为壮观。此书版框尺寸21.4×13.5厘米,半页十一行,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双对黑鱼尾。蓝丝栏抄纸,书口下有“然松书屋”。首册书名叶有江阴闻诗亲笔墨署“吴郡文编”,落款“闻诗题”。书中钤“闻诗”、“过庭”、“艺海小筑珍藏”、“艺海楼藏”、“湘舟审定”、“朱印”、“兰坡”、“韫玉”、“旧史氏”、“梁章钜印”、“古瓦砚斋”、“国华之印”、“琴涵”、“商角斋”、“浩臣所藏”、“赐砚传家”、“康如氏”、“翼东珍藏”、“顾瀚昌印”、“浩臣”、“顾浩臣”、“艺海小筑”、“王同愈”、“王胜之”等印。顾沅(1799—1851年),字澧兰,号湘舟,又自号沧浪渔父,江苏长洲人。道光间官教谕,收藏金石、书籍甚富,颇多秘本,家有“艺海楼”。辑有《赐砚堂丛书》、《今雨集》等。此种为顾氏后人、复旦大学教授顾翼东捐赠。

图31 明正德刻本姑苏志(1)

图31 明正德刻本姑苏志(2)

图32 清道光刻本桐桥倚棹录

同时为展现顾沅编辑《吴郡文编》的场景,特意在此稿本旁,陈列了顾沅曾经收藏、使用过的清代抄本元人王逢撰《梧溪集》七卷(图34),此种书衣上墨笔题“席帽山人集五卷,吴枚翁旧藏本”,卷五末叶有吴翌凤朱笔跋。书中钤“长洲顾氏藏书”、“湘舟鉴赏”、“秘本”“、旧山楼”、“非昔居士”、“古欢堂抄书”、“愚公”、“子晋”、“常熟赵氏旧山楼经籍记”诸印。

清代抄本中,另选陈清世宗《硃批谕旨三百》残本六卷(存卷214、218-222,图35),清乾隆内府写《四库全书》本,展现了内府抄本的独特面貌。此书包背装,版框尺寸20.8×14.1厘米,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绢制包面,书衣有墨书“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硃批谕旨卷二百十四之三、四”、“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硃批谕旨卷二百十八下至二百二十二”。所用抄纸系朱丝栏开化纸,版心上有墨笔手书“钦定四库全书”,全书硃、墨双笔缮写。每册首页有“古稀天子之宝”、末页有“乾隆御览之宝”,卷后护页下有墨书“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侍读学士臣玉保、校对监生臣郑槐”。自清高宗下谕开馆修撰《四库全书》,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书基本告成。后又陆续分抄,共得七部,分贮于南北文渊阁、文澜阁等七处。历经劫乱,七阁中之文源、文宗、文汇三阁藏书,已毁于战火。苏州博物馆所藏二册,虽为残本,而系南三阁(很可能是杭州文澜阁)之旧藏,然片笺只字,亦足珍贵。

The Highlights of Rare Inscriptions Stored in the Suzhou Museum

Li Jun

图33 稿本吴郡文编(1)

图33 稿本吴郡文编(2)

图33 稿本吴郡文编(3)

图34 清抄本梧溪集

图35 清抄本四库全书本朱批谕旨(1)

图35 清抄本四库全书本朱批谕旨(2)

(责任编辑:劳棠)

猜你喜欢
方印白文朱文
荒率秀润
Model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ffic flow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elf-stabiliz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明颜书《争座位帖》拓本
白裤瑶服饰图案之析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