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釉色的成因及相关的鉴定原理

2016-09-08 01:52蔡礼君
收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翠色开片釉层

□ 蔡礼君

青瓷釉色的成因及相关的鉴定原理

□ 蔡礼君

Ferrous oxide and the following secondary oxidation atmosphere formed by “chemical color”, the other is split phase structure in the isolated phase particles into blue half wave scattering formed in the range of “physical color”. The early celadon with chemical color is given priority to, in the late physical color is given priority to. Secondary oxidation feature provides a method of treasure of ancient ceramics authenticity;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maller “powder blue glaze, can discern the celadons. Secondary open patches of grain width of microscopic differences is another effective way to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ceramics.

一、早期青瓷釉色的化学特征

1.现在看到的早期青瓷的釉色

东汉青瓷和春秋至西汉原始瓷相比有了重大进步。吸水率只有0.3%,烧成温度约为 1260 -1310℃。东汉青瓷的产地主要在浙江宁绍平原、金华丘陵和永嘉沿海地区。而北方则是从北魏时起,黄堡镇瓷器就已具规模。这些早期青瓷瓷土含铁量比较高,采用石灰釉,釉料中含氧化钙达15%以上,釉层较薄。由图1-4可见,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青瓷无论是南方越窑还是北方的耀州窑的釉色均偏棕绿和棕黄(图1-4)。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经描述当时的越窑瓷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何为“千峰翠色”?因为诗人是南方人,字面意义应该是越窑釉色就像覆盖山岚的郁郁葱葱的翠色(深绿)。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在的越窑藏品上又看不到这样的“翠色”,或者说与那样美丽的“翠色”不相符呢?

2.早期青瓷出窑时的颜色是“翠色”

颜色可以分为“化学色”、“物理色”两种。“化学色”是物质的本色。不同的物质对白光照射后有不同的反射:白光包含七色可见光,物质颜色是反射出来的那部分色光,其他部分色光被吸收。“物理色”则不同,它不是反射色光,而是物质微粒对白光的散射形成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天空的蓝色不是空气的反射“化学色”而是空气微粒对日光的“瑞利散射”的“物理色”。早期青瓷是化学色还是物理色?因为早期青瓷釉层很薄、温度也较高,没有证据证明釉层中存在明显的分相结构层(例如胶体结构层),显示不出瑞利散射的乳浊的“蓝色”①②③。相反,还原气氛形成的铁和氧化亚铁的青色则显得非常清晰,也就是主要地表现为“化学色”。这里描述的釉色就是化学的“千峰翠色”颜色。这样的翠色形成是釉色里青色的铁元素和氧化铁元素颜色(均为微粒状态),略微混有棕黄色的三氧化二铁调和的结果,相似于图5、6的釉色。

3.现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是二次氧化的结果

早期的青瓷在出窑后,有一个漫长的二次氧化过程:在出窑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如果器物保存的环境不够好(大部分古陶瓷文物都是如此),那么年复一年的热胀冷缩的风化,釉层开裂、胎釉(抑或是釉与析晶层、析晶层与胎)松动,器物遇水或遇潮,铁与氧化亚铁暴露在氧气和水汽之中,青色的铁和氧化亚铁必然要缓慢地氧化成棕黄色的三氧化二铁(也就是生锈或锈蚀),釉色从翠色逐渐地变成了棕绿色、浅棕绿色、浅棕色。如果保护得好,例如深埋在干土里,风化甚微、釉层保护了铁和氧化亚铁,二次氧化进行得就更加缓慢,以至于当初的翠色依稀可见。之所以说“依稀”,是因为尽管二次氧化极其缓慢,二次氧化发生的概率还是百分之百。颜色变化是绝对的。

对于高古青瓷来说,缓慢的二次氧化是不可避免的,釉色的变化也就不可避免。也就是,对于化学色的青瓷釉色,此时我们看到的颜色不是彼时的颜色,不是出窑时的颜色。颜色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因保存环境的优劣而显著不同。了解这一点对鉴定高古青瓷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从汝窑开始的青瓷釉色特征

1.汝窑釉色

古代人们最为赏识汝窑瓷之处,莫过于汝窑的釉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如图7所示。历代青瓷都以汝窑为冠,不无道理。

那么,这样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呢?古人,甚至于现代人,猜测其原因是“内有玛瑙末为釉”。

图1 晚唐偏黄棕绿釉色越窑青瓷标本

图2 晚唐耀州窑棕釉色青瓷碗

图3 晚唐耀州窑棕绿釉色瓷罐

图5 黄堡镇出土的耀州窑青瓷因为深埋少风化、干燥、无水、无氧,二次氧化甚微,依稀可见当年出窑时的“翠色”。

图4 唐晚期越窑偏黄棕绿釉色盖盒

图6 陕西法门寺地宫的越窑青瓷地下少风化、无水、缺氧,二次氧化缓慢,依稀可见当年出窑的“翠色”

其实,玛瑙的化学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玛瑙是这样形成的: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他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这些洞孔经历漫长岁月后逐渐被二氧化硅的溶液填充,凝结成硅胶。极少量含铁和其它金属氧化物岩石的可熔成份也会进入硅胶,形成美丽的花纹,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所以玛瑙并不是汝窑瓷颜色的来源。

那么汝窑瓷颜色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吧:第一步:把清凉寺拾来的汝窑碎片,放进电加热箱;第二步:电加热至1230℃以上;第三步:从玻璃窗来观察瓷片的釉层,等待其熔融。如果看不到熔融,就提高一下温度;第四步:釉层完全熔融后,观察釉色。其结果是什么呢?原来的天青釉色变成了略带杂质颜色的透明釉了!如果我们突然关掉电源,打开电箱迅速冷却,瓷片釉色就再也不会是天青色了。①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色”的原因。根据散射原理,当分相层(或胶体层)存在大量的孤立相,例如釉层里存在非常多微小的颗粒分散在玻璃相之中,这些微小颗粒包括未熔釉料颗粒、微细气泡、析晶颗粒等,就是所谓孤立相。孤立相直径如果落在某一分色光(例如蓝光)波长一半以内时,散射就会发生。不管这些颗粒是什么颜色,产生的颜色只与颗粒大小有关。例如蓝光波长是476 -495nm,那么微粒直径小于238nm时,釉色就是天青色。这样的“物理色”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叫做乳浊能力),把析晶层的颜色、化学色的颜色,基本上都覆盖了。

当这些微粒被消除,例如加热至残晶和釉料完全融化、气泡溢出,散射失去了孤立相颗粒载体,物理色就自然消失殆尽。如果迅速冷却下来,杜绝了析晶,成为混有氧化铁或其他杂质颜色的透明釉就理所当然了。

2.“双色”青瓷与二次氧化

研究证明,钧窑、官窑、哥窑,它们的釉色主要的都属于“物理色”①②③。但是,因为坏胎摆放在窑中的位置不同,其中一些青瓷承烧的温度会高于1280℃。其结果是釉料颗粒甚微,“物理色”的倾向被削弱。加之釉层里氧化铁含量比较高,还是有“双色”青瓷存在的。尤其是,“物理色”青瓷釉层里的铁与氧化亚铁,也是要进行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铁还是要通过开片纹、脱釉、腐蚀斑等,把釉色染上棕黄色,青瓷釉色也会变成灰色、棕色、浅棕色、棕绿色的(图8-11)。

图7 宋天青色汝窑洗

图8 汝窑青瓷盘二次氧化浅棕绿色

图9 张公巷出土的北宋官窑器二次氧化棕绿色

图10 老虎洞窑出土的南宋官窑器棕绿色

图11 宋哥釉器浅棕釉色

3.二次氧化的观察

尽管二次氧化不可避免,但是“物理色”倾向强烈的后期青瓷,还是能够依靠其乳浊能力(不透明)掩盖住大部分二次氧化的化学色,给人以“永不退色”的玉质感的粉青色。有人称之为浅灰色,其实是乳浊化的浅蓝色。因此,与化学成分相关性较弱的“粉青”釉色④,可以分辨出后期青瓷的年代(图12-13)。

因为釉料里含碱金属氧化物比较高,胎釉热膨胀系数不一致,所以官窑、哥窑瓷器以开片为特征著称于世。二次氧化的三氧化二铁棕色可以从它们的开片纹里看出来,尤其是在放大或显微镜下观察二次开片。

二次开片是指开片纹宽度相差很大的不同时期产生的开片。开片纹的宽度是伴随着漫长的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而越拉越宽的,是自然风化的结果。人为制造开片,不可能产生宽纹片,例如大于0.1毫米宽度的纹片;更不可能产生二次开片,因为宽度显著不同的二次开片是在一次开片经历漫长的反复的热胀冷缩拉宽纹片后,又发生的第二次开片。由此可知,在显微镜下分辨二次或多次开片纹的宽度是鉴定古陶瓷真伪的办法之一。

宽开片纹里,例如一次开片纹里通常可以发现氧化铁的棕色(容易检测真伪)。

图14表明:二次开片中,纹片宽度相差5倍(一次片纹宽0.3毫米,二次开片纹宽0.05毫米)一次开片纹颜色为棕色。

图15所示:在两次开片的一次片纹里明显可见氧化铁棕色,而二次乃至三次片纹里则基本上没有氧化铁棕色。因为二次氧化形成的漫长历史特征,所以二次开片可以成为鉴定古陶瓷青瓷真伪的方法之一。

图16表明:一次开片宏观看片纹似宽度不同,那是因为黑色与棕色在我们肉眼里造成的视觉误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实宽度相等。

图17是作伪的青瓷片纹,宏观上看起来片纹宽度不等,那是光线反射强度差别在人们肉眼里造成的视觉误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实宽度相等(图18)。作伪者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把一次开片当做二次开片,令人迷惑。我们只需要在显微镜下分辨片纹宽度是否相等,是完全可以辅助鉴定的。

图12 宋官窑弦纹瓶玉质感粉青釉色

图13 官窑琮式瓶玉质感浅蓝釉色

图14 汝窑标本的二次开片

图15 官窑标本的二次开片

图16 一次开片宏观片看纹宽度感觉不同,微观其实相同

图17 作伪片纹宏观看宽度感觉不相等

图18 作伪片纹微观看宽度相等

三、结论

1. 早期青瓷釉色是化学色特征;

2. 汝窑开始,钧、官、哥窑等青瓷釉色是物理色或散射色特征;

3. 存在不同倾向的“双色”青瓷;

4. 无论是哪一种釉色,青瓷胎釉里的铁和氧化亚铁的二次氧化不可避免;

5. 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青瓷釉色,不是出窑时的“翠色”,而是二次氧化后改变了的釉色;

6. 二次氧化为我们提供了古陶瓷鉴定的 一种有用的方法;

7. 二次开片也为我们提供了古陶瓷鉴定的另一种有用的方法;

8. 二次开片的片纹宽度显著不同。在显微镜下,伪造的二次开片可以清晰分辨;

9. 伪造的二次开片宽度,宏观似不同,微观则是相等;

10. 与化学成分相关性较弱的“粉青”釉色④,可以分辨出后期青瓷的年代。

①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9月。

②李伟东、邓泽群、李家治《汝官窑青瓷釉析晶-分相结构》,2011年1月。

③李伟东、李家治等《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研究》2009年古陶瓷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④李家治、张志刚等《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工艺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0年12月。

图片来源

图1、4、7、8、12、14、15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

The cause of the celadon glaze color and related appraisal principle

Cai Lijun

(责任编辑:刘昱)

猜你喜欢
翠色开片釉层
高白底釉、耐磨透明釉、耐磨全抛釉陶瓷砖及制备方法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瓷器的开片原理
光伏玻璃釉料反射率和附着力的影响因素*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一种抗菌陶瓷砖及其制备方法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浅谈汝瓷开片艺术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开 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