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夺色
——汪友棠瓷绘茶壶赏析

2016-09-08 01:52陈明良
收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茶壶瓷器

□陈明良

浅绛夺色
——汪友棠瓷绘茶壶赏析

□陈明良

This article gives a introduction of four light crimson porcelain teapots by WANG and demonstr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ght crimson porcelain paintings an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by the media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s. It clearly interprets the sentiment of literati i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and light crimson porcelain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It also makes an additional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positioning of light crimson.

浅绛彩是清末出现的一种粉彩瓷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家并不关注。与标准粉彩瓷器相比,它不用玻璃白打底,而是直接在胎釉上墨色勾绘或加彩绘,配带绛色的多色彩染的工艺形式,用低温烧成。由着工艺技术上的特性,非常容易磨损,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发生色衰现象,暴露出浅绛瓷器的弱点。此后出现的新粉彩,与青花、五彩、单色釉替代了浅绛瓷。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瓷器认识的深入,浅绛彩重获关注,并其制作者及画风成为瓷器爱好者谈论的一个话题。

吸引当代人注意的,应该是浅绛瓷的文人趣味,因其关联诗、书、画、印等门类艺术,蕴含着中国画精神及神彩。对一些无法进入明清古瓷收藏的爱好者古瓷者而言,浅绛瓷的价低、易觅及色墨笔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

浅绛彩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具,实物遗存数量庞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个时代的趣向与时尚。在浅绛彩流行的年代,参与创作的艺人非常多,其中著名的有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他们的作品流传比一般的要少。此外还有像任焕章、俞子明、汪友棠、程焕文、汪章、余鸿宾、汪藩、高新田、汪照藜、许达生等人,他们的作品在晚清至民国时期流传最盛,是浅绛彩瓷创作的主流人群。作品的质量可能有高低,但整体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尽管历经了岁月汰洗,很多仍被保留下来,成为今天藏家争相收藏的对象。

宁波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浅绛彩瓷器,其中有汪友棠的浅绛彩瓷壶。汪友棠名棣,字柳村,室名修竹轩,其传世作品颇多,是较有代表性的浅绛彩画家,现遴选其四把彩瓷壶作赏介。

1.清光绪汪友棠浅绛彩山水人物图瓷茶壶 壶身正面绘溪流畔古树下两位老者对坐,一为文士装束,手持书卷,一作农人打扮,足下横置农锄,二者相谈甚欢;背面书:“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癸巳冬月,熊飞仁兄大人,雅品,汪友棠作。”癸巳年即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农历十一月,这一时期是汪友棠浅绛彩创作的高峰期。雅品,应为自诩说法,也是当时商品销售一种通行做法,有直接书于瓷面的,也有作为器底落款的,如:华珍雅品即华珍画室出品的雅致瓷器。题词出自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讲的是宋代武夷茶优良的品质、斗茶的盛况以及士绅文人因斗茶而举行的活动。瓷壶凡向上边缘部位及凸起的小块面皆用金彩装饰。桃钮盖面上,墨书白居易《长恨歌》节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柳村氏。”书法酣畅隽秀,七言七句,按文意似缺:六宫粉黛无颜色。但该茶壶形神完备,字、画布局,饱满规范,上下结构比例恰当,文字大小与数量安排,应是无意按语句断分,与茶壶主体图案也无因果对应之关联,这里作者仅是把图文作为装饰的一个主要元素,对瓷壶进行总体化妆和效果考量。民窑瓷器虽不及官窑瓷器精美细腻,但无论其造型工艺还是绘画书法皆可圈可点,仍可视为一件可赏的器物(图1)。

2.清光绪汪友棠浅绛彩山水人物纹八角茶壶 所绘山水呈通景式,遍绕八棱瓷面,笔墨酣畅,水色淋漓,壶体两侧画意一气贯通,又侧重各异。一面题:“落日照溪路,回头人影长。甲午夏月,汪友棠作。”甲午为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农历五月。诗句出自:“雨霁众山碧,松翠湿衣裳。落日照溪路,回头人影长。”此佳句在多处书画题写中或一字不改采用,或稍作改动嵌入其它诗词,但不知原作者出处。图中雨后新晴,溪水潺潺,蜿蜒青山,苍润迷蒙,近处树木葱翠,房舍掩映,溪流水桥上,一老者持杖前行。另一面题:“风正帆悬,柳村作。”风正帆悬出自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画中两岸青山,草亭修林,江水开阔;中流大舸悬帆,近岸小舟横泊,三船共渡江面;整个画面水天一色,幽深空灵。大片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经常采用的画法,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使得整个构图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另一方面看似不着一笔的云气水波,却又给观赏者一种处处为水,雨润通透的感觉。汪友棠所绘的江南清山丽水,如诗如画,令人流连。盖呈八棱,题: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1 清光绪 汪友棠 浅绛彩山水人物图瓷茶壶

图2 清光绪 汪友棠 浅绛彩山水人物纹八角茶壶

3.清光绪汪友棠浅绛彩山水人物花鸟纹瓷茶壶 壶身一面绘山水图,题:“曳杖访诗人,巳丑夏蒲月”。巳丑即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农历五月。图意似为《东坡》写照。远山苍茫,雨后澄明,僻冈幽坡,一高士曳杖而行。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官贬黄州,在城东禾稼果木,躬耕其中,并筑居室,题“东坡雪堂”。这是东坡居士称呼的由来之处,也是后辈文人神往之地。汪友棠这里用画写意,描绘出苏轼僻处守志,以野人自居,面对不如意生活达观处世的态度。另一面绘菊石花鸟图,用笔纯熟,恣肆野逸。落款题“柳村氏”。柳村为汪友棠的字。菊寿延年,含有祝寿敬老之意。壶嘴两侧题:“子孙吕荣,金银缕丝状,汪友棠写。”下落白文红印款。“吕”、“荣”相传为同宗两姓,子孙吕荣,即子孙昌盛。金银缕丝状,应是富贵绵长之意。壶把两侧题:“清风来故人,陶情适意。”盖面绘梅枝,钮以单个白文红印篆字装饰。钮盖四周上题:“汉安洗文”,两边书:“汉安平阳王,柳津逸士识。”下落白文红印款。汉安帝铜洗,器型多优雅美观,铭文高古醇厚,在把钟鼎文字用作装饰图案,或作为书法艺术源泉等各类创作活动中,多有采用,且材质品类选用繁多,如书画、竹刻,这里的瓷画等等。浠水县博物馆就藏有汉安平阳侯洗,此处为王,恐有误,极可能是当时就把“富贵昌宜侯王洗”等之类多种铭文混同合写了。此壶图纹并茂,五面皆作书绘,笔墨圆熟,文意隽永,似经世事,似历风霜,底落篆书“友棠书画”红印款。菊花如我心,客人知我意,金石题铭加绘东坡词意,比拟书画,共组笔墨意境(图3)。

图3 清光绪 汪友棠 浅绛彩山水人物花鸟纹瓷茶壶

4.清光绪汪友棠浅绛彩花鸟纹双流瓷茶壶 壶呈双流,一流两侧书:“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诗句出自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宋代的壑源茶被列入北宋贡茶院名品,其口味、做工及茗战都很出众,大书画家米芾在《苕溪诗帖》中同样提到了:“点尽壑源茶”。另一流两侧书:“时维癸巳秋菊月,写於昌浦。汪友棠写生。”下为白文章“印”字。这里癸巳年为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农历九月。主体图案一面绘花鸟纹,题:“鸟语花香”,一面画风竹图,题:“迎风绰约”。小景“迎风绰约”近景远景的处理,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好的体现出汪友棠即时抓景的写生功底,尤其竹林塘月处理:流云掩月,水波映荡,竹林塘苇,迎风婆娑,天上水中两个月亮清辉同洒,空盈灵动,充满夜色的美感。文风上“迎风绰约”以拟人的笔法,赞喻了竹子人格化的“绰约”,让人联系到“风姿绰约”的女子,恰呼应了苏轼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句。颇能看出浅绛彩瓷器作品充盈的文学气息,作者对于浅绛瓷文学,书画的赋予,也使得整器文气浮动(图4)。

图4 清光绪 汪友棠 浅绛彩花鸟纹双流瓷茶壶

浅绛彩瓷器鉴赏,重在文人格调,美在清雅润心。突出艺术品味,也以此建立起崭新的陶瓷评估标准。它首次把瓷绘艺术从少数人创作制样、多数人摹写的寻常工匠行为,提升为带有创作意念的行为,使原来从事匠作手艺的烧瓷者,有可能转换成了瓷艺家。这也提升了浅绛彩的价值评估,以书画作为标准,名头成了浅绛彩瓷器一个主要的价值指标。诚然,由于浅绛彩本质上的民窑属性,部分瓷器烧成的胚体一般,使得浅绛瓷由于工艺制作上的局限不能跟明清瓷器并驾齐驱。

Appreciation of Porcelain Paintings on the Teapot by WANG Youtang

Chen Mingliang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茶壶瓷器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清三代 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小茶壶(英国)
卷纸小茶壶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