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涵 地载 人育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精品盖碗鉴赏(上)

2016-09-08 01:52乐素娜
收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盖碗清乾隆粉彩

□乐素娜

天涵 地载 人育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精品盖碗鉴赏(上)

□乐素娜

Covered bowl is a kind of tea set with lid, bowl and saucer from top to bottom. Its shape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 few competitive covered bowls collected in China Tea Museum, showing people the elegance and sophistication of the ancient tea culture.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

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托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正是因为盖碗功能全面,能够满足品茗追求的“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在投茶、冲水、出汤、弃茶渣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因而为广大茶人所喜爱。

盖碗的形制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演变的。根据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就有碗上加盖的器型出现,但作为专为茶具的盖碗则出现于宋代时期,清代以后逐渐流行。

1975年,在江西吉安南朝纪年墓(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有带托的盏出土,此外,在浙江瑞安市塘下区凤山乡的梁天监九年砖室墓中也出土有带托的盏,证明至迟在晋代,就有带托的盏这样的器型。

唐代,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更为多见,且更注重器型的美观精致。在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代茶具中便有一盏一托式的琉璃材质茶盏,依然是有托,有碗,没有盖。而在江苏苏州虎丘塔第三层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带托茶盏,茶托为四片卷边荷叶形,托面下凹置茶盏于其中,盏外壁装饰规整的莲瓣纹样,端庄雅致,灵秀隽永,是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据记载,到了宋代,当时的各大窑口,如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均有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烧制,盖碗的器型基本定型,且设计上更加精细,款式翻新。

明代,两宋时的斗茶之风已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饮茶方式变革进而影响到了当时的茶具,以壶与杯搭配的茶具是当时的主流茶具,盖碗并不流行。

清代,盖碗大行其道。盖碗的材质除传统的瓷质外,还出现了金银、玉器、象牙等不同材质的盖碗,其形制、装饰也较前代更为精致、美观。

时至今日,盖碗依然是茶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用器之一,而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就展出了几件精美的清代盖碗,将古代茶文化的优雅和精致展示在世人眼前。

清乾隆 矾红盖碗

矾红亦称“铁红”、“红彩”、“虹彩”,是一种以青矾为原料,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下烧制而成的低温釉上颜料,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明初,烧制出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到明代嘉靖年间,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清康熙年间,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一色釉器较为少见。

此件盖碗为清代乾隆年间烧制而成,盖内扣于碗,器身外壁遍施一色矾红彩,釉层肥腴,光可鉴人。而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盖碗内壁的精美纹饰。盖碗内壁绘佛手、石榴、寿桃福寿三多纹。福寿三多纹是瓷器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典故源于《庄子·外篇·天地》:尧观于华封,华封人祝曰:“使圣人寿,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佛手与福字谐音寓意多福,石榴多籽而谐意多子,寿桃谐意多寿,三者结合,象征着“多寿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图1-2)。

清乾隆 豆青描金菊纹盖碗

此件盖碗施豆青釉,胎釉结合紧密,微撇口,圈足,风格雅致,气韵俱佳,隐带古风。盖碗提手和碗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碗口沿及盖口沿饰以金彩。碗壁豆青地之上暗刻菊花纹饰,花朵立体感强,纹饰清晰精美。菊花纹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之一。菊花,在中国古代又有节华、更生、金蕊、周盈等别名。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是“长寿”之花;又因菊花“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的特性,还被看作是花群之中的“隐逸者”,故常喻为君子(图3-4)。

图1 清乾隆 矾红盖碗

图2 清乾隆 矾红盖碗内壁

图3 清乾隆 豆青描金菊纹盖碗

图4 清乾隆 豆青描金菊纹盖碗底部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此件盖碗盖、托、碗皆有,器形完整,品相完好。碗口微撇,深弧腹,圈足,盖碗提手和碗底青花书“乾隆年制”二行四字篆书款。外壁满施豆青釉(青釉派生釉色之一),釉面凝厚莹润,色泽淡雅柔和,美若湖水。整器豆青地之上绘有粉彩鱼藻纹,整体构图疏密有致,韵味绵长。数尾红金鱼怡然自得,形态各异,首尾相接,悠闲嬉戏于水草之间。游鱼之间满布水草,虽无水纹,但用水草的飘拂示意水的流动。 因“鱼”、“余”同音,具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含义,而鱼戏水草间的景象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故鱼藻纹成为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图5-6)。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山水纹瓷盖碗

盖碗器形雅致,胎体细密厚重,釉质丰腴,外壁满施豆青釉。圈足,盖碗提手和碗底青花书“乾隆年制”二行四字篆书款。

碗口沿及盖口沿饰以金彩,碗壁豆青地之上绘有粉彩山水图,笔触粗犷,色彩搭配协调,绘画技艺较为流畅。画面上呈现了富有江南特色的粉墙黛瓦朱门,小桥流水人家,桃红柳绿青松,白塔群山扁舟,层次分明,风格写实(图7-8)。

图5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图6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圈足底

图7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山水纹瓷盖碗

图8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山水纹瓷盖碗盖面

清乾隆 粉彩花虫盖碗

此件盖碗形制秀美古雅,素雅宜人,品高含蓄。碗身腰微收,碗口沿及盖圈足口沿饰以金彩,提手和圈足底露涩胎一周,中落“乾隆年制”四字二行矾红篆书款。盖碗之上用粉彩技法绘荷花、石榴等四季花卉,叶脉、花茎清晰可辨;蜜蜂、蝴蝶、蟋蟀等小动物或翻飞于花间,或嬉戏于花丛;整体构图简洁流畅,笔法简洁娴熟,布局疏朗空阔,呈色淡雅柔和(图9-10)。

清嘉庆 青花五彩仕女盖碗

此盖碗原为张宗祥先生旧藏。张宗祥生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海宁硖石人,字阆声,晚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其一生学识渊博,于史学、考古、金石、书画、医学、音乐、戏曲无所不精。最初,张宗祥先生将这件盖碗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之初,此盖碗又由浙江省博物馆无偿调拨给中国茶叶博物馆。

就彩绘工艺而言,此件盖碗采用了青花加彩的装饰技法。青花加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自明成化时景德镇窑始创,至清雍正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一般先以釉下青花在坯上描绘勾勒,挂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填涂或点缀成完整花纹。青花加彩若以釉上加彩的颜色来看有单彩、双彩、五彩之分,从釉上加彩的装饰手段看有点彩、覆彩、染彩、填彩、斗彩之分。

盖碗中间主体部位便以五彩绘庭院仕女,画上仕女百人,神态各异,有些在参天古木下嬉戏玩耍,有些则在庭院内聊天叙话,整体风格随意中不失工整,寥寥数笔勾勒出了女性的动人风姿,极富生活气息。

盖碗底盖内圈足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指明了其制作的年代。圈足上部饰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瓷器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之一,寓意富贵吉祥。

器与盖口沿饰青花如意云头纹,十分工致。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其常与瓶、戟、磐、牡丹等组成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意愿。

此青花加彩仕女纹盖碗整体器形端正,构图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气韵非凡(图11-12)。

图9 清乾隆 粉彩花虫盖碗

图10 清乾隆 粉彩花虫盖碗底部

图11 清嘉庆 青花五彩仕女盖碗

图12 清嘉庆 青花五彩仕女盖碗盖面

清 宝石蓝料器盖碗

料器又称“玻璃器”,是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清代时期料器大为流行,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此件为清代的蓝料器盖碗,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典雅高贵。碗口微撇,腹深,圈足,碗径大于盖径。盖碗通体透明度较高,呈璀璨的宝石蓝色,整体轻薄亮丽,晶莹剔透,静色无纹(图13-14)。

清 粉彩“鹊桥相会”盖碗

图13 清 宝石蓝料器盖碗

图14 清 宝石蓝料器盖碗盖面

此件盖碗彩绘方式上采用粉彩工艺,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这件“鹊桥相会”盖碗,粉彩描绘人物、山水、树石等细腻生动,为粉彩瓷器中的上佳之作。从器形来看,整件盖碗由碗盖和碗两部分组成,品相完好,碗盖直口,弧面,外壁以粉彩绘“鹊桥相会”内容。而碗的部分则是花口,弧腹,矮圈足,碗外壁一圈组成通景式牛郎与织女相会的画面。在这件盖碗上“鹊桥相会”、“隔河相望”等场景得以生动再现。

盖碗提手内、圈足内以及碗骨壁均施松石绿彩,而提手外部、圈足及碗口沿部则施以金彩。提手内底、圈足内底以矾红彩写 “江正隆制”四字三行篆书款。江正隆为嘉庆、道光时期的粉彩器名家,他的传世作品比较少见,留存于世的以金地粉彩工笔人物见长,所制瓷器品质均属上乘,不输官窑。而我们眼前的这件粉彩“鹊桥相会”盖碗,便为江正隆最为擅长的粉彩工笔人物,称得上是茶具文物中的精品之作(图15-17)。

Appreciation on Competitive Covered Bowls in China Tea Museum

Yue Suna

图15 清 粉彩雀桥相会盖碗

图16 清 粉彩雀桥相会盖碗

图17 清 粉彩雀桥相会盖碗底款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盖碗清乾隆粉彩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瓶上花枝簇簇俏 记一组清乾隆时期壁瓶的修复
盖碗肉
盖碗者言
盖碗,小清新茶具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