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浸种催芽技术研究

2016-09-09 03:24卢丽娟陈开平耿辉辉杨本香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成苗积温高峰

卢丽娟,蒋 晴,陈开平,耿辉辉,杨本香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苏射阳224314)

小麦浸种催芽技术研究

卢丽娟,蒋晴,陈开平,耿辉辉,杨本香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苏射阳224314)

通过小麦浸种催芽试验,研究小麦种子浸种催芽、浸种不催芽和干种播种3个处理各自出苗情况、茎蘖动态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日平均气温12.2℃的情况下,播前浸种催芽较干种播种可早出苗4d,成苗率提高6.56%,可减少用种量,增加高峰苗18.8万/667m2,增加有效穗3.2万/667m2,增产63.1kg/667m2;而浸种不催芽较干种播种可早出苗2 d,成苗率提高3.86%,可减少用种量,增加高峰苗15.4万/667m2,增加有效穗2.6万/667m2,增产38.9 kg/667m2,所以播前浸种催芽可以使晚播麦早出苗、出全苗,提高成苗率,减少用种量,提高分蘖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本结果为推广浸种催芽技术在迟播小麦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小麦;浸种催芽;早出苗;增加产量

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0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60310.1034.006.html

近几年新洋农场在全面推广机插秧以后,水稻的生育期越来越迟,因此收获期也越来越晚,从而导致小麦在11月中旬以后播种的晚播面积越来越大。晚播小麦种子萌发期间气温低、发芽慢、出苗率低、冬前积温少而致弱苗,这是稻茬迟播小麦低产的主要原因。小麦种子催芽后播种减少了田间吸水萌动过程,是争取冬前积温,实现晚播早出苗的有效方法。此外,在适宜温度下种子萌动率高,催芽后播种还可以节约播种量。尽管小麦种子催芽播种研究较多[1-4],但本试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究浸种和催芽的优势,为晚播小麦浸种催芽工作提供依据和技术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选择在新洋农场的高效园区进行,前茬水稻,该田块土壤肥沃,地力均匀,土壤有机质为17.5g/kg,碱解氮为110mg/kg,有效磷为30.3mg/kg,缓 效钾为 719mg/kg,速 效钾为121mg/kg。供试品种为扬麦19号,发芽率为95%。

1.2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化区组设计,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设计3个处理(每个处理100粒),分别是:浸种催芽、浸种不催芽和干种子(CK)。本试验在日平均气温10℃左右时进行种子处理,浸种催芽处理在播种前2d浸种,浸种前先称得干种子1500 g,浸种6 h后沥干水并对种子进行催芽露白,露白后再称芽种,重量为2 096 g,计算得吸水率为40%;浸种不催芽处理在播种前1d浸种,浸种前先称得干种子3 000 g,浸种6 h后沥干水等待播种,并对浸过的种子称重,为3 692 g,计算得吸水率为23%。

1.3试验概况

试验点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耙平,按设计做好小区,小区长8 m,宽3.75m,面积为30m2,重复3次,田间每个重复内处理随机排列。小区做好后按设计播种。每小区播种16行,行距23.4 cm,称量播种,确保每一试验点的每行播种量一致。播种期为2014年11月2 1日,当天气温达12.2℃。

1.4田间管理

各试验小区的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方法相同且与大田一致。

1.5主要考察内容与方法

考察各处理的见苗期、出苗期、齐苗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每小区定1点,同一重复的点在同一直线上,每点50 cm,查成苗率、基本苗、冬前茎蘖数、最高茎糵数、有效穗数;成熟时每1小区取植株样品考察每穗粒数、千粒重等,进行理论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小麦种子出苗时间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浸种催芽处理的见苗期、出苗期和齐苗期分别比干种播种的早4d,而浸种不催芽处理的见苗期、出苗期和齐苗期分别比干种处理的早2 d。浸种催芽处理的齐苗期为7 d,积温为98.4℃;浸种不催芽处理的齐苗期为9 d,积温为122.1℃;干种处理的齐苗期为11d,积温为125.4℃。说明浸种催芽的出苗时间早于浸种不催芽,浸种不催芽的出苗时间又早于干种;而从播种到齐苗的积温可以看出,晚播小麦在室内浸种催芽后播种减少了田间吸水萌动过程,相当于增加了积温[5]。在日均温越低的天气情况下,催芽和浸种较干种的出苗时间之间的差异会越明显。

表1 小麦种子不同处理后出苗时间的比较

2.2不同处理对小麦种子成苗率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浸种催芽的平均出苗 92.3棵;浸种不催芽的平均出苗8 9.7棵,干种的平均出苗86棵。根据种子的发芽率95%计算,浸种催芽的成苗率为97.19%,浸种不催芽的成苗率为94.39%,干种的成苗率为9 0.53%,因此催芽的成苗率最高,其次是浸种的,最低是干种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浸种催芽和干种的成苗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播前浸种催芽较干种播种成苗率提高6 .56%,而浸种不催芽较干种播种成苗率提高3.86%,所以浸种可减少用种量。

表2 小麦种子不同处理后基本苗的差异

2.3不同处理对小麦种子分蘖成穗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浸种催芽的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和有效穗都是最高的,其次是浸种不催芽的,最低是干种处理。浸种催芽和浸种不催芽的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有效穗与干种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P<0.01),而浸种催芽的越冬苗、高峰苗、有效穗与浸种不催芽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浸种和催芽的种子出苗早,有效延长了营养生长期。小麦播种从吸水到萌动减少有效积温50℃左右,在秋冬季可以多长出0.7~0.8片叶,相当于延长了营养生长期,其主茎叶片数增多,增加了拔节前的营养积累,播前浸种催芽较干种播种,增加高峰苗18.8万/667m2,增加有效穗3 .2万/667m2,而浸种不催芽较干种播种,增加高峰苗15.4万/667m2,增加有效穗2 .6万/667m2,所以,浸种有利于增加高峰苗和成穗数[1]。但是因为浸种催芽和浸种不催芽的高峰苗和有效穗都比较高,因此浸种催芽和浸种不催芽的成穗率较干种的低1.5%左右。

表3 小麦种子不同处理后分蘖成穗情况

2.4不同处理对小麦种子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浸种催芽的成穗数比干种的高3.2万/667m2,浸种不催芽的成穗数比干种的高2 .6万穗/667m2;浸种催芽的千粒重比干种的高2.4 g,浸种不催芽的千粒重比干种的高2.3 g。结果表明,浸种催芽和浸种不催芽两处理的成穗数、千粒重与干种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浸种催芽的每穗粒数与干种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因此浸种催芽的种子可以提高成穗数和千粒重。浸种催芽和浸种不催芽的理论产量与干种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浸种催芽与浸种不催芽的理论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从理论产量来看,浸种催芽的理论产量比对照的高63.1kg/667m2,浸种不催芽的理论产量比对照高3 8.9 kg/667m2,因此浸种催芽和浸种不催芽较干种处理都有增产作用。

表4 不同处理对小麦种子产量结构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小麦种子浸种催芽后播种,对小麦的出苗情况、茎蘖动态、成穗及产量结构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日平均气温12.2℃的天气情况下,浸种催芽的种子比浸种不催芽的种子早出苗2d,而浸种不催芽的种子又比干种早出苗2 d。晚播小麦冬前生长期短、积温少,弱苗是导致低产的根本原因[5]。小麦种子在田间适宜条件下从吸水至萌动需50℃以上有效积温,而晚播小麦在室内浸种催芽后播种,减少了田间吸水萌动过程,相当于增加了有效积温[6-7],提早出苗。

2)在日平均气温12.2℃的天气情况下,浸种催芽的处理成苗率为97.19%,比干种的成苗率高6.56%,而浸种不催芽的处理成苗率为94.39%,比干种的成苗率高3.86%,因此,浸种催芽可以提高成苗率,从而节省种子,减少用种成本。

3)小麦浸种催芽后播种可以提早出苗,有效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小麦的积温和光照总量,提高分蘖成穗数和千粒重,形成了高产的产量结构,浸种催芽增产率达15.6%,而浸种不催芽的增产率为9.6%。小麦播种后,从出苗到拔节,小麦植株的营养生长阶段只长叶、根和分蘖,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8-9],所以晚播小麦进行浸种催芽播种可以提高小麦单产。在播期迟,气温低的情况下,建议对小麦种子进行浸种催芽播种,以克服晚播麦出苗迟与产量低的现象,为小麦高产创造条件。

[1]柳夕松,孟祥勇.浅谈凤阳县迟播小麦浸种催芽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42,87.

[2]王汝利,张菊芳,谢成林.里下河地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1(4):45-47.

[3]胡承霖.安徽沿淮地区稻茬麦催芽免耕播种及配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1(5):18-20.

[4]王德勤,王亦勤,朱春梅.粘土稻茬大麦浸种催芽播种技术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6(2):17-19.

[5]时侠清,潘 虹,李文阳,等.不同浸种条件对小麦种子吸水特性及活力的影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5):11-14.

[6]吴新胜,袁志勇,贾昕远,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淮北冬小麦适宜播期试验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44-48.

[7]张红生,胡 晋.种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李文阳,时侠清,徐建军,等.种子催芽对晚播小麦幼苗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安微农业科学,2013,41(4):1488-1488.

[9]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等.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89-91.

S512;S351

A

1673-6486-20150115

2015-11-14

卢丽娟(1988—),女,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栽培工作。E-mail:897690147@qq.com。

猜你喜欢
成苗积温高峰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石庆云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1960—2013年中国≥10 ℃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
不同激素配比对马铃薯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石河子市近51a≥0℃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几个葡萄砧木品种在吐鲁番地区扦插成苗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