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文化在研究生教育走出创新困境中的作用

2016-09-10 07:22金思阳
文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题,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本文通过反思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造成创新困境存在的保守的传统文化因素和当前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因素,由此探讨大学创新文化在研究生教育突破创新困境中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大学创新文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随着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是时代发展前进的主旋律。由此,我国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也应运而生。显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首当其冲地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先锋”,国际竞争在教育的战场上已燃起了熊熊战火。胡锦涛同志曾在2006年1月19日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1]。”因此,构建大学创新文化,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大学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活动的精神家园。简而言之,创新文化就是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创新主体创新欲强、敢于探索冒险、勇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进取,创新主体之间乐于团结、协作、竞争、共享成功的经验与教训,社会能够容忍失败、能够给创新者自由的创新空间、能够给创新者恰当的评价和鼓励[2]。”笔者认为,大学创新文化,顾名思义,即是大学里所特有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在具有独立性、超越世俗性的“象牙塔”——大学里,构建一种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能够自觉自发地大胆创新、精益求精地向上求索、诚信友爱地团结互助以及海纳百川地理解包容他人的充满学术自由、活力的文化环境。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动发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是以创新活动的发生发展推动大学的进步。

二.大学创新文化的特征

1.时代性

大学创新文化具有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既是历史传统的延续,又是一定时代的产物[3]。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鸦片战争时期闭关锁国,中国士大夫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封建保守;鸦片战争轰开清朝的大门,外来文化的冲击,唤起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觉醒,“中体西用”、“师夷长技”、“开民智、育新民”纷纷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激起了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民主、宽松的文化氛围成为时代要求的主旋律。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反映并推动新的时代[3]。大学创新文化是当今这个时代的需要,它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精神,蕴含着这个时代的内容,把握着这个时代的脉搏。大学创新文化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是因为它反映了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它代表着前进的发展方向,将推动这个时代向前发展。

2.继承性

大学创新文化具有继承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各种文化选择性继承的最好概括。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对其他文化的继承和改造,不能也不允许摒弃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4]。”先前的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是构筑大学创新文化的深厚基石,而那些凭空捏造的新文化就如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必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以及人民的推敲。大学创新文化是对先前文化的包容、吸收、概括以及深化。

3.创造性

大学创新文化具有创造性。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的祖先发明创造了无数新奇的东西,如伟大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奇妙的现代的各种互联网、科技创造,都为推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源于创新。大学创新文化的创造性,意味着思想独立、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批判质疑、勇于探索并不惧失败,不断的革新和改进。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一种创新文化的诞生。它不仅赤裸裸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真相,而且恶狠狠地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等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思潮,而不是人云亦云。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最为欠缺的就是这样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4.开放性

大学创新文化具有开放性。大学创新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开放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地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累累硕果。自由开放的大学创新文化旨在使得每个置身于内的创新者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存在价值,拥有愉悦自在的内心感受,并在自主、静谧、明朗的氛围里让创新思想自由驰骋,激发其内在的创新灵感、创造欲望以及坚定不移的探索勇气。

三.研究生教育创新困境的思考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务是要大力发展有可培养的对象。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正实现着积极的倡导,同时大力增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因此,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上有着明显的发展。根据湖南省2010-2014年教育统计公报,我省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如表所示(表1),这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表1:湖南省2010-2014年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根据湖南省2010-2014年教育统计公报)

当我们一直在大力宣传和鼓励创新、投入各种资源发展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得到的创新成果却不尽人意。虽然近些年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些许发展,研究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结构层次更趋合理,但仍遭遇着时代与现实的困境,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逃不过历史传统的痕迹以及如今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创新形式化、功利化和程序化等问题。而造成这样窘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特别强调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创新的阻碍;二是当今盛行的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对创新的影响。

1.传统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灿烂的文化。在中国民众的血脉中,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计划经济的内在文化机理,后现代的平面化的大众文化模式三种主要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观念形成了一种在本质上属于注重模仿、复制和记忆,抹杀个性,抑制创新的经验性文化或平面文化模式,它对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任何突破、超越、更新、变革和改革都具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阻碍作用[5]。(1)传统文化中守旧、求稳、保守的价值取向和规避风险的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导致研究生普遍缺乏独特的个性和敢于冒险、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显然,这与研究生教育培养要有着热情澎湃的科研兴趣、有着新颖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大胆冒险的探索精神的创造性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2)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推崇与敬畏,在强调等级隶属的权力崇拜和亲戚维护的关系社会里,官本位思想尤为严重,从而阻碍了研究生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发挥,普遍缺乏对传统和权威的质疑、批判和超越的精神,只会一味的唯权威、唯师唯书,“人云亦云”、“师云亦云”的陈腐教育风气已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3)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思想物化了研究生对知识的渴求,扭曲了创新活动发生的初心,造成创新的功利化、形式化——创新只为顺利毕业、创新只为评奖评优、创新只为完成任务等等。目前的研究生普遍缺乏梦想、激情和创造力,不甘寂寞、不愿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极大的源于传统文化中“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以及读书至上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念。

2.快餐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资本的话语逻辑也渐渐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效益、时间、竞争和效率等观念带来了重实惠轻理想、重金钱轻名节、重私利轻公利等消极现象,市场逻辑的引入促使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大学学习市场化现象凸显,从而使得“泛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在“象牙塔”里蔓延开来,进而阻碍了大学精神的浸染与传播。如此的“快餐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效率至上的异化文化,深深荼毒了本应具有独立性和超越世俗性的大学教育。急功近利在高校的蔓延,直接导致了高校中某种程度存在的重术轻道倾向,这里的道是指理论、理性,是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力的中和,指向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视野和胸怀。“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性知识[6]。(1)快餐文化中“求快”、“求效率”的速成思想和浮躁心态阻碍了研究生踏实钻研的创新精神的形成,而潜心静心学习,旨在为学术奉献的创造者少之又少。在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速成班和保过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可雇佣性,为了在择业中增加多一分的砝码,从而呈现出忽视为学术的钻研探索精神,着重考证的“效率化”、“工具化”学习,以及跟踪市场调控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化”学习。(2)快餐文化中讲究实用、现实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阻碍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的萌芽,忽视淡化了以精神支柱为追求的价值倾向,从而使得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乃至动机、目标偏离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迫使学习行为任务式完成,一味地机械式模仿、复制乃至抄袭,程序化地参加各种创新论坛活动等等。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诉求——大学创新文化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是彰显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挣脱快餐文化的枷锁,大力加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正如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所言:“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7]。”大学创新文化将引领研究生教育走出创新意识薄弱、创新精神匮乏、创新能力低下、创新成果质量较差等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新的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是大学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大学创新文化去创新形式化、去创新功利化、去创新效率化,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1.大学创新文化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内动力的生成

创新动力是促使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力量,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种。内在动力,即内驱力,是由个体本身由内而发的一股力量以促使和指挥心动变成行动。创新动力,是创造者的价值追求,渗透在创造者的活动目的与动机里。大学创新文化所营造的学术氛围旨在将创新内化成研究人的意识形态,自觉自发地形成行为规范,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这份内动力,将独特的想法践行到行动中去。大学创新文化是以文化的形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和价值认同促进研究生在创新过程中的内动力生成。

2.大学创新文化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创新精神具有抽象性,但又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弥撒于创造者的心中,体现在创新者的一言一行之中。它是创新行为与创新方式的指导思想,是创新活动每一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大学创新文化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它营造一种鼓励人们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冒险,理解包容、诚信互助以及能够忍受平淡默默耕耘、精益求精的学术情感氛围,将主动、大胆、个性凝练成创新精神的内核。创新前期,研究生需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中期,研究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创新后期,研究生需要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气氛熏陶下,创新精神得以滋生与传播,并散发其魅力,从而促使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萌芽,激起创新的火花。

3.大学创新文化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实践

创新行为的实践与创新成果质量的优劣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创新活动往往疏于实践,最终落得纸上谈兵、不了了之的尴尬结局。大学创新文化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文化,它鼓励创新、提倡改革、允许并宽容失败。在这样的学术氛围里,大学所提供的实践平台、建立的奖励机制以及各种创新训练和校园活动,都会给研究生制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在实践中收获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切实感受“接地气”创新。大学创新文化促使研究生创新行为的规范化、精细化、严谨化,并且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以及积极动手实践的欲望,从而挣脱创新表面化、形式化、程序化模式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科技日报,2006-01-01(1).

[2]潘云鹤.谈大学在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中的使命[J].杭州科技.2001(5):12-14.

[3]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上)[M].山东:泰山出版社,201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朱清时.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使我们无缘诺奖[J]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1):1-2.

本文为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文化建设研究》S140057.

(作者介绍:金思阳,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