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雨伞

2016-09-10 07:22郭瑞英
文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安源油纸伞雨伞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的形象依然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帅气儒雅、沉稳睿智来形容父亲,我觉得一点不为过。老年的父亲有一个特别的生活习惯,就是喜欢收藏他自己早年用过的东西,这种怀旧情结让当时年少的我不太理解,也很好奇。

在他收藏的东西中,他最钟爱的是一把红色的油纸伞。这是一把颜色泛旧、还有几处破损的油纸伞。在父亲年轻时,他的工作单位在乡镇,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月底休假回家,他经常是步行,休完假又步行回单位,一路陪伴他的就是这把油纸伞。这把伞一路为他遮挡太阳和风雨,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

父亲买这把油纸伞是有来由的。记得有一天,父亲买回来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把它张贴在厅堂墙壁的正中央,贴好后,反复端详,那种欣赏的喜悦和满足流露在他的脸上。不久,我们就见父亲买回了这把油纸伞,而且爱不释手。《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到底给了父亲什么启示?难道就仅仅是因为画上的毛主席当时手上夹着的那把油纸伞好看吗?

油纸伞在今天看来,它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可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象征。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于1927年夏天的《雨巷》中的“我”和“丁香姑娘”都是“撑着油纸伞”,他们代表的形象是大革命失败后处于迷茫、失望和痛苦,并且苦苦寻找出路的一代进步知识分子。正是有这样一批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年轻人,中国才有了出路。父亲出生于1926年,虽然没能投身于当年那些热血青年的行列中去,但时代的气息会给他或多或少的影响。当年那些激扬文字、粪土万富侯的知识青年是父亲心中的偶像。

父亲从油画中品读出的内容我虽然不全明白,但从他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做事总是小心谨慎、精益求精。他总是鼓励他的孩子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父亲从小就爱学习,一直到老,床头都总是放着各种他爱读的书。家境的贫困,使他仅完成高小学业就辍学了,但他后来靠自学完成了高中学业。他关心国家大事,即使病重期间,还关心5·12汶川大地震的情况。在子女们的眼中,父亲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个知识渊博的好导师。

我想,父亲的这把油纸伞可能承载着父亲的一些梦想和情愫,不然,他不会这么珍爱它。油纸伞用久了自然会旧会破,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把油纸伞破了之后,我们劝过父亲好多次,希望他换一把新材料的更扎实的,可是,父亲就是不换。伞每破损一处,父亲总会不厌其烦地去找修伞师把它修好,到了后面,修伞师都不愿意再修了,因为实在没有修的价值了。可是,父亲还是不甘心。于是,他就把修伞的光荣任务交给了母亲。母亲哪能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修补的技术远不如专业的修伞师。有一次,母亲一不小心,剪刀没拿住,落在了伞上,把破损处扩得更大了。父亲心痛不已,从此再也不敢叫母亲修了。干脆把伞收藏起来,再都不用了。

晚年的父亲时而还会出门,但很少看见他打雨伞,下雨天他一般不出门,大太阳天有事要出去时,他总是用一把大蒲扇挡太阳。可是,偶尔还能看见父亲把那把油纸伞拿出来,用毛巾抹一抹表面的浮尘,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然后又用那块金丝绒布包起来,放回橱柜里。贴在厅堂墙上的那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早已被当时不懂事的弟弟撕破了。但是,当时父亲贴好这张画伫立在画前凝视出神的样子我还依稀记得。安源大罢工前夕,毛泽东来到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组织工人运动(1921年)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作画者刘春华在创作《毛主席去安源》这副油画时,目的是想表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形象和思想,毛主席右手夹一把雨伞,说明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毛泽东的形象和思想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父亲也是受鼓舞者之一。正是因为这样,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即使被诬陷、挨批斗、关禁闭,但他从来不怀疑党,不怀疑毛主席,他坚信乌云终究遮挡不了太阳。

如今,那把油纸伞随着父亲的离去也消失了,但父亲的谆谆教诲和雨伞精神时刻铭记在我的心中。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敢于像雨伞一样迎着风雨和烈日前行,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人生的挫折和坎坷是难以避免的。

(作者介绍:郭瑞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安源油纸伞雨伞
中共安源支部的创建和发展
泸州油纸伞
雨伞树
雨伞
油纸伞的守望者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
安源党校
油纸伞下的四月
雨伞的“家”
油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