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侧面描写能力

2016-09-10 07:22叶福泉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消防队习作教师

叶福泉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和正面描写像一对紧密相随的兄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双入对”。侧面描写常通过对人物或环境的描写,刻划出更为饱满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侧面描写经常在正面描写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所以深受广大作者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选文,都值得执教者准确选取,作为教学点,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鱼游到了纸上》通过对女孩和围观的人的描写,烘托出青年画鱼之认真,感受到其画技之精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对两千多年前的意大利的社会环境进行描写,对当时人们的质疑、嘲讽和批评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伽利略作为一名科学家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笔者借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尝试将阅读教学与学生认识、运用和体会侧面描写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关注侧面描写,回归教材教学价值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争议比较大的选文,体现在对文中所写的事件的真实性的怀疑,以及本文作为教材选文的作用上。本文主要描写了一位父亲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余震中救出14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父亲对孩子执着的爱,和这对父子之间的彼此信任。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的主题单元中,可以较好地体现父母对子女之爱的深沉与宽广。从读懂选文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切合度是较高的。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教的。

从文本的表达效果入手,仔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描写父亲执着地要在极危险的余震中救出自己的孩子时,运用了两处精彩的侧面描写。在看到教室变成废墟时,这位父亲和其他家长都悲痛欲绝。这是相同点。不同的是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看到这位父亲在废墟中挖掘,有些人还会上来劝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当这位父亲向他们寻求帮助时,却“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一样的面对灾难,同一所学校的父母们却有不一样的表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位以实际行动信守承诺的父亲的形象便跃然眼前。而对“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两次重复,是全文侧面描写最为精彩之处,通过“消防队长挡住他”请他离开,“警察走过来”请他回家,“人们摇头叹息”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让读者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一位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在废墟中救出孩子的父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人。这两处侧面描写占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体现“父亲”形象的关键之处。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深沉与宽广的父母之爱,体会并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显然应成为该选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毕竟选文体现的主题,在教学中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教育。

二、 认识侧面描写,感受文本表达效果

侧面描写的服务对象还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既可以对其他人物的行动和语言进行描写,也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场面进行描写,和正面描写相互作用,烘托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在具体的选文中,侧面描写体现形式不尽相同,作者所运用的力度也有轻重之分。语文教师要利用单元选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侧面描写的妙用,感受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形式与方法。必要时,还可以适时地渗透相关的写作知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协同作用,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在教学《地震中父与子》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侧面描写的形式及方法,并体会侧面描写的效果。

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地震会给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课文题目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消防队长”“警察”和“其他家长”。

师:我们来看一下,在这段文章当中还写了哪些人?

生:警察、消防队长。(其他同学补充:还有其他父母。)

师:现在请同学再读这一部分,看一看作者写这位父亲怎么坚强、怎么坚定地要去救孩子,为什么还写了警察、消防队长和其他家长的表现?

生:因为作者用警察、消防队长、其他父母来做比较。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父亲的表现和其他父母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读出有关其他父母的表现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相同点是都很伤心,不同点是这位父亲留下来挖掘,其他父母都走了。

师:你又看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坚强不屈的父亲。

生:意志坚强。

生:坚持不懈。

师:作者通过对其他人的描写,一样可以让我们看出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一定要救出自己孩子的坚定信念。

教师请学生读消防队长和警察说的话并认真体会其作用,再次梳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其实就是通过写环境的危险、写其他人的表现,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清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我们把这种对环境和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而把直接对这位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叫做正面描写。也就是说,通过对主人公的直接描写,加上对环境和其他人的侧面描写,塑造了一个让我们感动的父亲,一位在地震中不顾危险救出自己孩子的父亲。

曾有人评论《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本身就是废墟”,以此来形容教师无法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其实选文的故事内容和精神主旨并不难懂,关键在于找不到合理的教学着力点。关于这一点,泰勒曾指出,“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编制文学领域的课程时,第一步可以是选择看来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新经验的文学作品,然后,再考虑阅读这些重要的教材时,对学生来说能学到些什么”[1]。显然,从本文乃至本单元选文的表达特点来看,集中力量引领学生学习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比较适宜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本课时,一味地引导学生要把原来通过感悟就能领会的东西,再一一道出,就会把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在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对写作方法的运用予以足够的关注,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第三学段有不少以人物描写为主题的习作训练,教师需要用好教材中的优秀范文,认识、了解并学会运用诸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使学生对写作方法有主观认识,有实践体验,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增强写作的灵活度,提高习作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2]视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提出,“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2],不管是“领悟”“考察”还是实际需要,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在这一点上引起足够重视。

三、 运用侧面描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侧面描写所写人物、环境及场面等,都与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事相关,彼此之间具有连锁反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像力,使文章更耐读。侧面描写不需面面俱到,只要以较少笔墨进行描写,就能起到以少胜多之效。其次,侧面描写通过对相关人物、环境及场面的描写,对正面描写的对象做有效的补充,能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许多教师都会设计小练笔。有的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写一个人。这样的练习显然与一般的人物描写训练没有区别。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入微的关爱。这样的练习还停留在习作内容的挖掘上,而且没有新意,属于重复性习作,容易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感。即使是教材提供的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与本单元侧面描写的吻合度也嫌不够。上述小练笔的设计,既没有留意到本文乃至单元选文的表达特点,在写作方法的运用上也缺乏到位的指导,学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在教学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后,笔者设计了一项针对侧面描写的练笔:

师:这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在这里挖掘,会遇到什么困难?

先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做推测,简单交流后写一段话,主要写在父亲挖掘当中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把它写下来。

笔者同时提供了两个模式,学生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写:

第一个模式是“突然 ,这位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模式是“挖着挖着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抓住“场面”和“其他人物”进行现场练笔,来体现挖掘的艰难与危险,也可以通过正面描写父亲是怎样挖掘的。有学生写道:“突然,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消防队长对这位父亲说:‘请迅速离开。’地面在抖动,仿佛随时会有一个大洞把这位父亲吞下一样。可是这位父亲仍然在那里挖掘着。”有的学生写道:“突然一波余震猛然出现,但这位父亲还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挖着。周围尘土飞扬。在人们眼中,这位父亲是那么坚定。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这样的设计,将选文的故事进行有效拓展,使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练笔设计体现了写作学习的针对性,以实践为基础,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识与应用,是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保证,是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四、 体会侧面描写,感悟巧妙运用时机

一般情况下,经过几年的学习,第三学段的学生都知道要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进行描写。但是如果一味地描写主要人物,难免“词穷”,学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既要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他人表现、景物、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与特点,还要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的方法,学会拓展思维,寻找能更好体现人物性格的描写点,适当地体会谋篇布局的方法。侧面描写的运用,使学生习作的表达更为灵活多变,使文章更耐读,主人公形象更为饱满、具体、形象。

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部分时,笔者让学生运用前文所学侧面描写的知识,找出并体会文中其他侧面描写的语句。学生很快就找出“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以“50分钟”的快,体现出前文所写的父亲在这里挖掘了36个小时的艰辛。笔者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第二部分写了父子的对话,重点要写谁,要突出他的什么特点?”在让学生深入讨论后,了解了从这段对话描写中可以看出孩子异常镇定、勇气过人,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父亲平时就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人教版教材有不少类似的侧面描写的课例,如《慈母情深》通过描写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刷子李》中,曹小三对刷子李裤子上白点的怀疑,更体现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全神贯注》中斯蒂芬·茨威格差点被罗丹反锁在他的工作室内,他一句“喂!亲爱的,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很好地体现出罗丹创作时的全神贯注。只要执教者关注到这些侧面描写,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就能为学生确立人物描写的典范。学生所描写的人物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通过对身边人物、环境及场面的描写,可以让习作有更多的落笔之处,把周围气氛写出来,让主要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侧面描写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如果运用恰当,可以与正面描写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8.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消防队习作教师
以田坝中队为例论单编政府专职消防队训管制度的建立
加强消防队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消防队 该救猫狗吗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浅析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