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看待学生的“不知道”

2016-09-10 07:22郭道胜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石笋金华载体

郭道胜

无意之中翻看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一下子翻到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它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因为小时学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被叶老先生的精彩描写所感动,许多情节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对“石钟乳”和“石笋”的描写,竟让我对溶洞产生了神往,也让我知道了石灰岩和碳酸钙,我还从中知道了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当看到这篇课文时,心底竟又荡漾起一种异样的回味。

课本的主人就在我身旁,于是我问道:“请你给我说一说什么是‘石钟乳’和‘石笋’?”

本期望这位小学生会眉飞色舞地给我解释一番“石钟乳”和“石笋”,但出乎意料,他竟冷冰冰地答道:“不知道。”

看来我问的知识有点深奥,于是又问道:“金华在哪里?浙江在哪里?”孩子还是回答“不知道”!

我又随意翻看课本,翻到《小英雄雨来》一课,其中第一句是“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我又问道:“晋察冀在哪里?”孩子还是回答“不知道”。

我又翻阅课本,问了在课本中出现的荷兰、德国等国家在什么地方,孩子一概回答“不知道”。在几分钟之内提了十几个问题,孩子接连说了十几个“不知道”。我问孩子“难道你不想‘知道’吗?”孩子回答:“老师没有布置这样的作业。”

面对孩子这么多的“不知道”,我陷入了深思:孩子为什么有哪么多“不知道”?

一是“不需要”知道。我提的问题虽然出现在了课本上,但可能超过了孩子接受知识的水平,超过了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看,根本不需要孩子掌握里面那些“深奥”的含义,根本不需要知道,因此,我的提问纯粹是多余的。但是,既然这些内容出现在课本上,那么就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就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由于不理解而形成许多障碍,而这些“障碍”又不需要解决,那就说明教材编写有问题。

二是“不要求”知道。教师出身的我,知道教学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可能提的这些问题是非重点,而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背过一篇课文,学会生字、生词,了解段落大意。对于“晋察冀”,学生只要读出它的读音即可,至于它是什么意思就没有必要掌握了。在和小学生的对话中,我问他“鲁”是指什么地方?孩子马上回答“山东的简称”,然后我告诉孩子“晋是山西的简称”。孩子接着问道:“‘察’和‘冀’也应该是两个省的简称了?”我告诉孩子:“是的……”

然后我又告诉孩子:“山东、山西中的‘山’是指太行山”。我又问他:“忆江南”中的“江”是指什么江?”

孩子回答:“可能是长江吧。”

我给予肯定后又问道:“河南、河北中的‘河’是指什么河?”

孩子肯定地回答:“黄河!”

看来孩子的判断、推理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我又给孩子讲“现在很多地方都是用简称,比如车牌也是用简称来标记,所以掌握这些内容,以后到什么地方就不至于迷路了”。孩子很肯定地点头表示明白了。

我们的孩子将来要走出校园,走出家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孩子“不知道”的“非重点”与孩子成长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难道教师不应当作为重点让学生了解、掌握,给他们种下好奇的种子,助他以后茁壮成长吗?

三是为什么“不想”知道。既然孩子有这么多不知道的地方,这就是疑问,这就是问题,既然有问题,那么就要解决问题。可是我们的许多教师把教材当作了机械记忆的载体,而不是求知的载体,只知道机械地灌输,只要求孩子按着老师的意图“记住、背过”,压抑和挫伤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不再去主动地想问题了。许多学生宁愿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磕磕碰碰,也不愿意主动想办法去拔掉这些荆棘而走上“求知”的康庄大道。

四是怎样“让”学生知道。我告诉孩子,回去之后你在网上查一查“石钟乳和石笋”。几天后再次与孩子见面,他告诉我知道‘石钟乳’和‘石笋’了,说了很多,而且还说它们真美丽,有机会一定去看一看。说来也巧,上次和学生谈话几十分钟后,散步经过附近的一所学校,教学楼的正面悬挂着“四个学会”的标语,其中“学会求知”四个字格外刺眼,“学会求知”——说的多好啊!可是有多少学生真正学会求知了呢!

在信息时代,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归纳信息,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他们种下一颗颗好奇、求知的种子。课本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要依此为载体,让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去主动探究更多的“为什么”。

五是怎样让学生“想”知道。现在许多学校正在构建“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实质是什么?真正的高效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会质疑、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积极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给学生的作业不应只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作业,而是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使其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工具。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信息,自己动脑去整理探求信息,到了那个时候,也不必担心孩子成为“游戏迷”和“网瘾”,因为网络已成为学生主动求知的工具,而不是无聊释放精力的“场所”。“堵不如疏”,当学生自己真正地“想知道”,那才是将“学会求知”落实到“实处”了。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石笋金华载体
石笋脚下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金华特色小吃
石钟乳与石笋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