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

2016-10-10 03:34黄继锋陈美灵
关键词:尺度马克思哲学

黄继锋,陈美灵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论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

黄继锋,陈美灵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100872)

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二者在相互作用、各有侧重中,共同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批判理论。辩证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总体的维度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偏颇的三个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包括总的价值尺度和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前者指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后者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空间的尺度,等等。该理论对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具体内涵;批判维度;批判尺度;现实意义

批判精神是贯穿马克思思想与其理论的基本精神。马克思理论的重要转折点在于实践批判理论,它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关键,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基。认识并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理论、理解和改变中国现实,甚至对于个人实践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复杂而深刻的,本文将从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具体内涵、批判维度、批判尺度、现实意义来分析和理解该理论,力图勾勒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同时发挥其理论的现实革命性作用。

一、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具体内涵

纵观马克思的一生及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他的实践批判理论或以理论论述的形式得到具体阐述,或以实践的形式得以形象展开。总之,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贯穿了马克思严谨治学、不断革命的峥嵘人生。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在其倾注思想精力的文本中可见一斑。直观笼统地看,马克思的很多文本具有批判的意蕴,如其冠以“批判”“揭露”“反”等具有鲜明批判立场的文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在指向马克思自身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进程中,或是对马克思自身的理论进行了反身批判,或是批判了当时占据理论主流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如,马克思在表达其要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的意愿时,指出:“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P64)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2](P4)在《哥达纲领批判》(即《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中,马克思为了肃清拉萨尔主义这个机会主义派别的影响,抱病对纲领草案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判,进而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别是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

具体深入地分析,以上论著与马克思的其他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及其不同年代的序言、《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都体现、包含着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如,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先后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直观的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正是在《提纲》这篇重要的文本中,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道:“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2](P133)因为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P135),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进行了自觉的自我实践批判。马克思在指出《宣言》中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的同时,承认其理论的某些方面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已经过时了。马克思认为,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坚持正确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他观点是:“《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P386)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同时也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的实践中。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是纯粹思维的推演,事实上,马克思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对先哲思想的辩证吸收、对革命活动的积极参与等实践活动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在莱茵报时期,一系列矛盾冲突集聚的现实问题的解释说明摆在了马克思的面前。在参与关于林木盗窃法辩论时,马克思的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仍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为基础理解国家的法,但却看到了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重要作用。在调查研究摩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时,马克思将在关于林木盗窃法辩论中捕捉到的火花放大,转向了唯物主义:在这里,马克思认识到了隐藏于人的意识和行动背后的客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可以说,马克思正是通过参与社会现实斗争,关注人民的利益需求,才使得他的思想和理论进一步变化和发展。在回答现实问题的诘难中,马克思进行了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现实问题对马克思自身理论的诘难是推动马克思理论不断发展的动力。

当马克思批判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宗教,为自我意识和自由做论证时,马克思着力于专研古希腊罗马哲学;在任莱茵报主编,面对不熟悉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时,马克思转向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在退出莱茵报,着力解决莱茵报时期遇到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时,马克思研究费尔巴哈的著作,研究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政治理论;当他转向剖析市民社会时,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大量阅读有关经济学的著作。这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重点的转移。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并非直线的、一次性的,而是反复的。如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又重新研究了黑格尔的著作,特别是他的逻辑学。当然,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亲身体验对其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马克思视域中的“实践批判”的内涵,简单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或者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理论批判,二是实践批判。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力,在各有侧重中,共同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因而“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都是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应有之意。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马克思视域下的“实践批判”可以具化为三种类型:用理论批判实践,用实践批判理论,用实践批判实践(见图1)。①用理论批判实践。即以实践为批判对象,以理论批判为手段,即用逻辑来检验实践。②用实践批判理论。这是理论批判实践路径的补充,即根据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理性。③用实践批判实践。这既包含实践自身的反身检验,也包括他者实践的异己考验,既可以是历时态的检验,也可以是共时态的检验。

但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并非简单的射线型模式,理论和实践是反复作用的,在直线发展中又有反复和回旋。如图2所示,新的实践或他者的实践(实践1)可能产生新的理论(理论2),也可能要求反思原有的理论(理论1),还可能直接影响新的实践(实践2)。相同的,新的理论或他者的理论也可能有多种发展路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或发展路径要根据具体的历史的情况而定,既不可一味否定权威,陷入虚无主义,也不可一味迷信权威,陷入绝对主义。

图1

图2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强调“实践”之于“理论”的“优先权”与重要性。即,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与理论批判有关,但绝不是单纯的理论批判:“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136)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实践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关键,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基。当然,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也不否认理论批判的重要性。事实上理论批判的力量也是为马克思所重视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9)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既是实践批判导向下的理论批判,更是始终与理论批判相结合并不断促使理论批判升华的实践批判。

二、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批判维度

马克思从来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他以“实践批判”武装头脑,力图改变世界。诚然,他的理论在其身后的一百多年间的确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马克思的一生是批判的一生,更是革命的一生!在马克思作为战士的峥嵘岁月中,他始终以“实践批判”为武器,冷静而激情地回应着时代的诘难。“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2](P4)着眼“改变世界”、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我们充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偏颇的是它的三个批判维度:辩证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总体的维度。

第一,辩证的维度。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是唯“实践”论(或实践至上主义),而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批判理论。诚然,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基础都在于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学界也一直突出马克思理论中的“实践批判”的方面。但从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具体内涵以及对该理论的不同理解所产生的现实影响看,应从“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否则,不论偏向哪面,都可能导致理论或实践的诘难。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是唯“批判”论(或唯“肯定”论),而是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批判理论。人们在阐释实践批判理论时,有的把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等同于纯粹的否定性破坏,漠视了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本性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建设旨趣;有的把实践抽象化、理想化,认为其有天然的合理性,错误地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是简单的肯定和推崇实践的理论,更加不是简单的否定和诋毁实践的理论。对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理解首先要正确理解辩证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谈到他在该著中所运用的方法论时所提及的:辩证法是肯定与否定的复杂综合体,是以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去动态地理解每一种既成形式[4](P94)。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对理论和实践关系辩证理解的理论,也是对肯定和批判辩证理解的理论,对理论和实践的肯定依存于对理论和实践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论,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辩证法。”[4](P5)

第二,历史的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内在包含着历史的维度。其一,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内含历史的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实践是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实践,是主体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性、现实世界进而改造主体自身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进一步讲,实践要素具有多样性,包括人这一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工具),以及对象性的实践客体。就实践要素本身而言,其多重性、物质性共同决定了以实践作为批判手段、批判对象的“实践批判”必须具有历史的维度,即经历“时空”的加工和定位,否则所谓的“实践批判”定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其二,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本质诉求,其同样内含有历史的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彻底的、革命的批判理论,他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实践中探求革命的力量,以变革实践。马克思认为:“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2](P138-139)因而,从历时态看,实践批判有实践前的、实践中、实践后的批判;从共时态看,实践批判亦包含有多重意蕴的批判:包括以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效能[4](P7)为指向的不同层次、多视角的批判。就实践批判的多视角而言,实践批判必须以“时间”滋养和定位,否则有充分理由质疑所谓的“实践批判”的科学性。唯物主义,历史的、具体的,历时态和共时态,科学性是理解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历史维度的关键词。

第三,总体的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个丰富而复杂的系统,从总体性的维度去理解该理论是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它的重要方法。首先从理论外围讲,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是某种孤立的、封闭的理论体系,因而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确理解和看待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与其自身的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视角。然后,横看成岭侧成峰,以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理解、诠释和发展马克思的思想固然可取,但将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这一视角与其他视角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推动马克思理论的总体性发展。其次从理论内核讲,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具有其特有的理论发展脉络、发展层次、发展特点,因而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正确理解和看待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进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超验与经验)、个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是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片段式总结。如,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既是人的根本的生存困境——人的分裂及人的生活世界的分裂,体现着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生命的分裂——的体现,也是人类最终克服这一困境的方式,通过实践以重建完整的生活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P297、P306)。概言之,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一种总体性的实践观。

辩证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总体的维度是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三个重要维度。辩证的维度侧重于“实践”和“批判”,强调在态度与立场上坚持理论与实践、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历史的维度侧重于“实践批判”的“历时态”和“共时态”,强调以历史的方法多视角地审视实践以发挥主体性;总体的维度侧重于“实践批判”的理论外围和理论核心,强调在视阈上坚持马克思理论的多视角,强调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是主客体、个人与社会(自然)、理想性与现实性(超验性与经验性)等的有机统一。

这三个维度使实践批判的头脑更富有激情,使实践批判的批判更富锋芒。三者从不同的角度加持了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科学性。坚持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三个重要维度,是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仅仅从一个维度去认识理解和运用,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颇,使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思想效应和现实实践效应大打折扣。进一步讲,从以上三个理论的维度讲,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回应时代的能力。如德里达也表示:“求助某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仍然是当务之急……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就仍然能够结出硕果。”[6](P122)

三、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批判尺度

马克思是个孜孜不倦的学者,又是一个伟大的斗士。马克思并不满足于词句上的斗争和某种文字游戏,他的实践批判理论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P152)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主张以“批判”的方式使“现存的事物”(主要不是指作为客体的“物”,而是指主体所为之事,即实践[4](P5)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来说,衡量和实施“事物”必须有一个尺度和参照。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包括总的价值尺度和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总的价值尺度,即客观实践对认识主体(阶级和个人)的利益和需要的符合程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即相对于抽象的批判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掘的具体的批判对象,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具体尺度是现实的、多样的,包括经济的尺度、政治的尺度、文化的尺度,等等。总的价值尺度与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共同作用,使得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既是人道主义的,也使得其摆脱了抽象性,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现实的实践的力量。

(一)总的价值尺度: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对于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理解意义重大, 它是实践主体用以衡量、 评判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在具体的、 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效用实现程度及状况的重要尺度。 马克思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或目标)贯穿于其理论与实践中: 既体现在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结论上, 也体现在其具体的理论研究上。 早在1835年, 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 就表达了他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向往: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7](P459-460)不久之后,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极力称赞了普罗米修斯的自由殉道,并决心以普罗米修斯为榜样,为全人类献身、奋斗。

在1842—1843年间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遇到了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所谓的林木盗窃问题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这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信仰。马克思开始从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同情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开始显现出革命民主主义的鲜明立场,积极捍卫贫苦群众的物质利益,力图变革社会政治制度、实现人民自由。紧接着,马克思在退出莱茵报之后,着手批判了原先的理论范式,其重要成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首次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肩负着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对“副本”的批判进入到对“原本”的批判,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等问题作了有意义的探讨。在其后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二人彻底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观,在此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科学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以确立,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他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标志着马恩唯物史观初步创立和基本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结构等,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建立为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目标(人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的进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的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或目标)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科学化,但他对这一价值尺度的追求始终没有动摇和改变。那么,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究竟是怎样脱离抽象的人道主义批判的理论陷阱的?答案在于: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

(二)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多层次、多角度

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的具体尺度是现实的、多样的,“具体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摆脱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根基,而与现实(社会实践)的多样性相呼应的是批判尺度的多样性。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的批判尺度包括经济的尺度、政治的尺度、文化的尺度,等等。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对社会各个实践领域全面的总体性批判。

其一,经济的尺度。所谓经济的批判尺度,是指:关注现实生活,对现实的经济运动进行实践批判,抽象到马克思的理论中,指的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经济范畴所进行的批判。该批判尺度在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地位,经济的尺度是其他尺度变化、发展的动因,这与实践批判理论的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相关联。经济的尺度从马克思开始关注人民的物质利益开始便贯穿于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之中,而对该尺度的形象说明则是《资本论》这部鸿篇巨制,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逻辑演进、理论影响等可见一斑[8](P1)。

其二,政治的尺度。所谓政治的批判尺度,是对政治行为、政治权利的获得及行使、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和功能等进行的批判,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中,政治的批判有时是唯一的,有时与经济的批判相伴(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将批判的矛头从宗教、神学转向政治、国家[9](P57)。随着亲身实践的深入,马克思运用政治的尺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这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月》以及《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著作中。因此,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等。

其三,文化的尺度。所谓文化的批判尺度,是狭义的文化批判,即对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实践批判,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中,文化的批判尺度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包括他对作为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哲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日常生活层面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拜物教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进行了系统的或哲学的批判,或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或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或对商品拜物教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其四, 生态的尺度。 所谓生态的批判尺度,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 尤其是其背后隐含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批判, 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中, 生态的批判尺度是一条隐藏的红线, 包括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 辩证图景、 社会性质以及和谐未来的理论[10](P67)。 这些理论包含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 并与其“两大伟大发现”的科学化、 理论化、 系统化相得益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马克思或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或在科学唯物史观的发展建构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的生态文明意蕴。

其五,空间的尺度。所谓空间的批判尺度,是指对“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批判,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中,空间的批判尺度蕴含在马克思对城乡关系、区域-世界关系、两大对立阶级、资本、生产力等的探讨和分析中。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及《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论著中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表现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的空间批判尺度:空间转变的动力系统、发生机制、后果呈现、核心内容。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表现出的空间敏锐性,他指出空间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大转型。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尺度是多层次、 多视角的, 这些批判尺度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中具有不同的地位。 总的来说, 经济的尺度是实践批判理论的决定性尺度, 经济的尺度是其他尺度变化、 发展的动因。 如第二国际后, 许多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文化批判的解读——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英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法国的大众文化批判等——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机械决定论”的缺陷, 但它并不足以取代经济的批判尺度。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尺度不重要, 相反, 其他各个尺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 历史时期、 发展阶段, 这些尺度中的某个尺度的重要性也会相应地凸显出来。 如“生态的批判尺度”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显性问题, 成为一个凸显的尺度。 “空间的批判尺度”亦在推进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凸显。

四、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培育和发挥实践批判精神,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是非简单的线性作用的,是坚持了一定的价值导向的。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都应该坚持实践批判的精神。首先,正如前文论述的,明确在实践中包含着理论的含义,不就实践而谈实践。将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常读常新,知行合一。其次,辩证地看待实践,毋一味肯定,也毋一味的否定。既不为了否定而否定,也不为了肯定而可肯定。一方面抛弃“唯实践主义”的态度,批判性的对待实践;另一方面抛弃“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形式主义,实事求是的对待实践。最后,坚持为了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国梦”既是普通人的梦想,也是社会集体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事业统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第二,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批判尺度,在有所侧重中推进总体性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尺度既包括总的价值尺度,还包括多层次、多角度的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这些尺度是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科学性和道德性相结合的基础。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我国已步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期,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可翘首以待。在这个关键节点,一方面要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价值尺度与现实尺度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批判,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突出某批判尺度的重要性,同时坚持总体性的批判,力图确保在总体平衡中齐头并进。在当下坚持推进“四个全面”,坚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理论发展、认识水平、实践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以上所列举的尺度并没有穷尽批判的尺度,要有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根据现实的发展和需求,发现和运用新的科学的批判尺度。

第三,在实践批判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既有异己的批判,也有自身的反身批判,马克思通过实践批判使其理论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绝不教条主义,绝不固步自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需要不断发展,要在实践批判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即结合国内外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在理论反思、实践反诘中发展理论与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近因,也有远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等等。但归根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使马克思主义丧失了生命力。居安思危,要以实践批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借鉴、反思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中文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郭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J].哲学研究,2006,(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张雷声.再论《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J].甘肃社会科学,2012,(5).

[9]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张雷声,韩喜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第11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陈萍]

On the Critical Practice Theory of Marx

HUANG Ji-feng, CHEN Mei-ling

(School of Marx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Connotation of Marx′s practical criticism theory includes two aspects or two levels: theoretical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criticism, each having particular emphasis but mutually reflecting scientific Marx′s practical criticism theory. Dialectical dimensions, historical dimension, the overall dimension are three critical dimensions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and not biased in the critical practice theory of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Marx′s practice includes the critical measure of the total value measure and concrete reality, the former refering to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latter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ecological, spacial dimensions, etc. The theory still have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Marx′s practice critical theory; specific connotation; critical dimension; critical criteri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2015-10-27

黄继锋,男,福建闽清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哲学研究】

B089.1

A

10.16152/j.cnki.xdxbsk.2016-04-003

猜你喜欢
尺度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宇宙的尺度
9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