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3例

2016-10-18 03:07孙旭红
中医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脑性肌张力脑瘫

孙旭红,余 镇

(1.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漯河 462000; 2.解放军71282部队医院,河南 洛阳 471022)



·针灸经络·

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3例

孙旭红1,余镇2

(1.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漯河 462000; 2.解放军71282部队医院,河南 洛阳 471022)

目的:观察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小儿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功能训练、按摩、电疗、水疗、营养神经细胞等项治疗。对照组加用位点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电针治疗在2次位点注射的间隔日进行。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42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82.5%;对照显效6例,有效35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65.1%。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较好。

小儿脑瘫/治疗;位点注射;电针;临床疗效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此病的致残率较高,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013年5月—2015年5月,笔者采用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3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住院的脑瘫患儿126例,均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3个月~<1岁15例,1~<2岁40例,≥2岁8例;致病因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者39例,早产儿者20例,胆红素脑病者4例。对照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3个月~<1岁16例,1岁~<2岁38例,≥2岁9例;致病因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者33例,早产儿者25例,胆红素脑病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功能训练、按摩、电疗、水疗、营养神经细胞等项治疗。

对照组加用位点注射。位点注射药物:维生素B1(由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302073)1 500 mg和维生素B12(由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302287) 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稀释,头部治疗时也可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由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512021),20 mg加入生理盐水15~20 mL中稀释。头部:按照脑的解剖和神经生理功能在头皮的投射区作为位点进行注射,平刺至帽状腱膜,1~1.5 mL/次。四肢:将与神经功能相一致的局部肌肉作为位点进行注射,2~3 mL/次。下肢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加注腰部位点(即腰4~5椎间隙)以达到刺激神经根的目的。每周3次(周一、三、五或周二、四、六),腰部每周 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电针治疗在2次位点注射的间隔日进行。电针包括头针和体针,头针选取与症状、体征相符的穴位及功能区进行针灸,功能区包括运动区、感觉区和其他区等,主穴为百汇、四神聪、颞三针、脑三针。配穴: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针;语言障碍者,加语言区;听力障碍者,加晕听区、耳前三穴;视觉障碍者,加视区、眼周穴位等。体针如肩三针、曲池、手三里、阳池、合谷、浮兔、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等。毫针刺入后将CMNS-6型电针仪的两个电极分别连在2根毫针上,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两侧,通电治疗时间一般20 min左右,穴位可以轮换使用。

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观测指标

综合判定患儿的神经发育和神经功能异常情况,包括患儿肢体障碍情况60项、运动功能35项、知觉功能34项、言语功能26项的简单判断,每项赋分值1分,有则1分,无则0分;每个范畴内的项目求出算术和,除肢体障碍情况评分外的其他项的总和为功能评价[2]。

4 疗效判定标准

自拟。显效:患儿神经发育水平及智力、视力、听力、语言能力等均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无异常姿势和异常肌张力。有效:患儿神经发育水平及智力、视力、听力、语言能力轻度落后于正常同龄儿水平,有轻度异常姿势和异常肌张力,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患儿神经发育水平及智力、视力、听力、语言能力等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水平,有明显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肌张力,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 果

6.1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2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6.2两组治疗后功能评定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功能评定对比  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 讨 论

脑瘫属中医学“五迟”“五软”等范畴。小儿脑瘫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缺氧、早产、黄疸是我国引起脑瘫的3大主要因素。小儿出生后神经系统飞速发育,大脑皮层髓鞘化到4岁才基本完成,所以,小儿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比较强,给予一定的干预治疗,受损的脑细胞会得到有效的恢复,部分患儿的大脑发育会逐渐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且干预治疗的越早,疗效越明显,预后也越好。

本研究中位点注射分头部与四肢。头部注射的位点与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根据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来选择[3],位点注射刺激头皮神经反射区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神经发育,提高患儿的智力及运动发育水平,改善患儿视、听力损伤等。四肢位点注射可以减轻肌肉痉挛、缓解关节挛缩、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同时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患儿异常的肌力及肌张力,纠正异常姿势,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位点注射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尤佳。对于肌张力低下的脑瘫患儿,运用位点注射的方法治疗,具有双向协调作用,可以提高患儿的肌张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神经发育及康复。维生素B1是修护中枢神经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B12参与髓鞘发育与代谢,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系猪脑中提取制得的对神经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作用的物质,可促进神经细胞之间的联接。

电针可使血管的紧张性降低,患儿脑血流增加,改善大脑细胞代谢,使受损伤的脑细胞得到一定的代偿,促进大脑的可塑性发展。电针还可以通过改善神经及体液的调节作用,从而使脑部的血供及营养得到改善[4]。选择头针与体针相结合,配合电针治疗小儿脑瘫,其中选取的百会、四神聪及智五针可起到醒脑开窍、提神益智的作用,还能修复受损伤的脑细胞;选取的风池、足三里、悬钟、太溪、外关、合谷、肾俞等肢体和躯干穴位可以舒筋通络、益气活血、改善挛缩、纠正畸形,改善肌力及肌张力。

[1]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520.

[2]蔡汝丽,陈巧丽,罗雯,等.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19(6):123.

[3]万国兰,朱登纳,孙莉,等.位点注射与传统脑性瘫痪治疗方法疗效对比[J].中国临床康复,2005,39(9):68.

[4]刘欣,胡香玉,杨威.电针联合传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柳州医学,2009,22(2):75.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09-0059-03

R245.9+7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9.28

2016-02-22;

2016-05-12

猜你喜欢
脑性肌张力脑瘫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