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及其教学意义

2016-10-27 06:07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裁教科书隐喻

高 维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及其教学意义

高维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当前我国学科教学中的隐喻研究基本局限在狭隘的教学层面,对课程中隐喻的存在形态鲜有深入的研究。事实上,作为文化精髓的中小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在语文教科书中,隐喻广泛地体现在词、句、篇的层面上。隐喻是词义扩展和新词建构的重要方式。句子和篇章层面的隐喻渗透于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中。渗透于各种表达方式中的隐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渗透道德教化、沟通科学与人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隐喻;认知

当前我国学科教学中的隐喻研究基本局限在狭隘的教学层面,对课程中隐喻的存在形态鲜有深入的研究。[1]这种技艺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将隐喻视为一种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事实上,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存在于人类的语言、文学和科学等文化活动中。[2]这样一种广泛存在的认知和文化现象,也必然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课程之中。本文主要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隐喻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教学的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

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本文所考察的对象是21世纪以来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1-6年级语文教科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7-9年级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下文中所涉及的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案例的出处,将以简写的形式在正文中夹注。如三年级《语文》上册,简写为“三上”。中,隐喻广泛地体现在词、句、篇各层面上。隐喻是词义扩展和新词建构的重要方式。词语基本上都有多重意义,但其首先有一个本义,本义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基于本义的隐喻义促进了词义的扩展。如“推敲”一词来源于唐代诗人贾岛写诗炼字的典故。在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五上)时,贾岛曾辗转反复于用“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在“敲”和“推”的变换中体现了贾岛的琢磨精神。后来“推敲”被用来隐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和斟酌。*事实上,这里所言的“琢磨”和“斟酌”也都是隐喻性的词语。又如当前的“互联网”一词是基于一般网的词义隐喻性地加以建构的(四上)。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只是随着人们对这些词的频繁使用,其隐喻性逐渐磨损,人们甚至忘却了其隐喻的本性。句子和篇章层面的隐喻渗透于各种表达方式中。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对哪种或哪些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影响着文学的体裁和文章的体裁。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其往往具有虚构的意味。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其一般具有实用的价值。*从区分的视角来看,文学体裁主要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区分的,而文章体裁主要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区分的。渗透于各种表达方式中的隐喻,广泛地体现在各种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中。

1.文学体裁中的隐喻

儿歌和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们都具有启迪儿童心智、滋养儿童情感、发展儿童语言的价值。和一般的诗歌相比,儿歌和儿童诗更多采用隐喻的手法,尤其注重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实现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儿歌和儿童诗。随着年级的增长,教科书中开始呈现更多的古体诗和现代诗。

抒发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指向。因为情感常常是微妙、难以言说的,而有时又是不便直接表白的,所以其往往需要用隐喻来间接地表达。元代王冕的《墨梅》*《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六下)、明代于谦的《石灰吟》*《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六下)都隐晦地表达了作者不媚世俗、洁身自好、坚守清白的思想感情。

隐喻在表达微妙的情感方面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如“愁”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状态,其不可名状,难以言说。许多诗人通过隐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相见欢》(八下)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虞美人》中,他还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在《武陵春》(九上)中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描写自己的愁绪时,李煜将“愁”比作有形状和有数量的东西,生动地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李清照则将“愁”比作有轻重的物体,表达了其中年孀居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当代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九下)一诗中,分别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意象表达了自己从幼时到“现在”的“乡愁”,体现了海外游子绵长的思乡情怀。

散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体。形式自由、写法灵活是它最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散文可以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互交融,也可有所侧重。在各种类型的散文中,隐喻都广泛地存在着。如先秦诸子的著作多是议论性的说理散文,隐喻在这些著作中成为论说的重要方式。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八上)则是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散文。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隐喻性地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八上)是一篇兼具描写的议论散文。作者通过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描写,以及将莲与菊、牡丹的对比,表现了莲之气度和风节,也隐喻性地传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媚世俗的精神。

现代散文中许多精微传神的描写都使用了隐喻的表达方式。如朱自清的《春》(七上)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散文,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春的气息,极富感染力。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叙述和描写是小说基本的表达方式。和散文中的描写一样,小说中的描写也经常采用隐喻的表达方式。与小说一样具有故事特点的童话和寓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加依赖于隐喻的表达方式。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富有想象和幻想,常用拟人、象征、夸张等手法塑造形象,切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在童话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和人一样能够说话,有喜怒哀乐。在小学教科书尤其是低年级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童话。这些童话都以拟人或象征的方式或传达知识或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蚕姑娘》(二下)讲述了小蚕成蛾的过程,《猴子种果树》(二下)规劝儿童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寓言故事通常是一个篇章隐喻,它往往通过简短的小故事来间接地传达思想。语文教科书中同样存在诸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反映了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揭示,通常具有讽刺或劝诫性质,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二上)分别揭示和讽刺了社会上凶狠霸道和狡猾贪婪的现象,而《滥竽充数》(五上)则辛辣地讽刺了无真才实学、弄虚作假的人。

除了诗歌、散文和小说,戏剧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基本类型。文学领域中的戏剧实指戏剧文学。戏剧文学的语言具有口语和诗化的特点,经常使用成语、谚语、歇后语,而其人物的造型和动作也经常具有隐喻的意味。

2.文章体裁中的隐喻

与允许虚构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不同,各种文章体裁更强调实用性。记叙文在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时,虽然以叙述为主,但也会用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这也必然关涉到隐喻性的表达。如鲁迅的记叙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在描写和议论时所使用的隐喻。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泥墙根一带的乐趣时,使用了诸多隐喻性的语言来描写油蛉和蟋蟀的叫声,来描述木莲果实、何首乌根以及覆盆子的形状(七下)。记叙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科学技术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记叙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产生的过程,而隐喻思维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的动力。因而,存在于语文教科书中的科学隐喻*详见下文“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的教学意义”部分。尤其引人关注。

说明文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其形状、性质、特点、功能、成因等方面内容的文章。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说明方法。当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某个事物的形状、性质、功能或为了让受众理解要说明的事物时,隐喻便派上了用场。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就出现了简单的说明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四上)。在说明国际互联网的概念时,就用了如下隐喻性的表达: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网尤其是蜘蛛网的概念,上文生动地说明了互联网的形状、性质和特点。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八上)中介绍石拱桥的形状时,使用了一些隐喻,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赵州桥的“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在描述卢沟桥上不同姿态的狮子时,他形象地写道:“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些意象显然有利于读者直观地把握石拱桥以及狮子的形态。叶圣陶在《苏州园林》(八上)一文中将苏州园林比作为图画。整篇文章都围绕这一核心隐喻展开,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独特的美。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并发表看法的文体。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隐喻论证是论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常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来类比要言说的事物。这样的论证方式通俗易懂且更容易被人接受。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九上)一文娴熟地使用了隐喻论证的方式。如在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时,他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在论述读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策略时,他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此外,他还通过隐喻论证了读书在开发人的才智方面的价值。这些隐喻的源域都是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基于此的论证通俗晓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隐喻的教学意义

作为认知和表达的基本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语文教科书中。然而,无论是在教学理论界还是在教学实践界,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理论界,鲜有研究者对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及其教学意义进行研究,而在教学实践界,广大教师仍将隐喻视为形象的或有利于学生理解的一种修辞方式。因此,在对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阐释其多样的教学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讲,具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学生经验的课程内容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就具有以上这些特点。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富含隐喻的儿歌、儿童诗和童话故事。如儿童诗《大海睡了》(一上):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

又如关于标点符号的儿歌(二下):

句中有停顿,加只小蝌蚪(,)。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

疑惑或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

这些儿歌和儿童诗以及童话故事中生动活泼的隐喻,适应了低年级儿童思维和语言的特点,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喜爱。

隐喻思维是低年级儿童思维的重要特点,但并不是他们的“专利”。当青少年和成人遇到自己难以理解和表达的事物时,往往也诉诸于隐喻思维方式。各年龄段课程中的隐喻实质上满足了学习者认知的需要。随着年级的增长,各种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中的隐喻通过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这些隐喻生动、形象的特点,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张力及其蕴含的美感依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2.理解课程内容

既然隐喻是人类认知和表达的基本方式,那么它也必然是我们理解这些认知和表达的内容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课程中的隐喻,并基于此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词、句、篇的层面上。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而隐喻是词形成和扩展的重要方式。基于隐喻来学习词汇,有利于学生对词汇含义做深刻而系统的理解。对渗透在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中的隐喻的关注,将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所描写和说明的事物,体验作者抒发的感情,理解作者持有的观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七上)是一篇写景散文,其中的描写非常引人入胜: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以上对紫藤萝精微细致的描写富有情趣,展现了作者超常的想象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以上富含隐喻的句子进行品味,将发现在平白直叙中难以表达的美。

篇章隐喻包括寓言以及通篇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对这些课程内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字面义上,而应透过其字面义认识其隐喻义。如“鹬蚌相争”(三下)所要表达的是当对立的双方在斗争中相持不下时,第三方就会从中得利。

3.渗透道德教化

作为人与人交往的活动,尤其是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与未成年人交往的活动,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除了品德课程,其他各学科课程也都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这种道德教化意义在语文课程中十分突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语文教科书中所渗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一些隐喻性的诗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具有丰富的道德教化意蕴。

如《墨梅》《石灰吟》《爱莲说》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媚世俗的情操。这些意象及其意涵已渗透在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并对学生的性情具有积极的陶冶意义。《蚂蚁和蝈蝈》(一下)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童话故事。在炎热的夏天,一群蚂蚁辛苦地搬运粮食,几只蝈蝈看到了,嘲讽蚂蚁是傻瓜,自己纷纷休闲找乐。寒冷的冬天到了,蚂蚁躺在储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却经受着饥饿和寒冷的煎熬。该童话在蚂蚁和蝈蝈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对比中,彰显了勤奋的必要性。伊索寓言《牧童和狼》(五上)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个几次谎称“狼来了”的孩子,最终受到了谎言带来的惩罚。它说明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和寓言与童话一样,历史故事也往往具有道德意蕴。如《第八次》(三上)讲述了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败而不馁的故事:古代欧洲苏格兰遭到外敌侵略,王子布鲁斯率领军队抵抗侵略,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他对战争几乎失去了信心,而蜘蛛在大风中织网屡次失败但并不灰心最后成功的事例,激发了布鲁斯的斗志。最终,布鲁斯带领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可见,人类不仅可以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那里获得科学的启发,也可以从其中获得精神的激励。

以隐喻方式传达的道德教化具有特别的教学意义。如果说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仅仅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道德知识的话,以隐喻方式进行道德教化还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以上谈到的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等及其蕴含的隐喻,鲜活、直观、意味深长,有利于在传达正直、勤奋、诚实、坚持不懈等道德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化效果。

4.沟通科学与人文

隐喻不仅是跳跃在科学与文学之间的“精灵”,而且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隐喻具有科学意蕴,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科学发现的文章中涉及的隐喻,二是科学家的思想和感悟中的隐喻。关于前者,我们在语文教科书中能够发现许多。下表1呈现了记叙文中的科学隐喻。

表1 记叙文中的科学隐喻

除了以上记叙文中的科学隐喻,还有文章讲述了人类的仿生学与科学发明的关系,提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四下)。显然,在教学中这些文章具有渗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科书中科学家记录其思想和感悟的文章中的隐喻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蕴。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七上)一文中讲到,当自己注视着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执著勤奋地结茧时,她想,自己也和它们一样,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她还说,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她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从以上隐喻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居里夫人对自己信念的执著,而且能够感受到其伟大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渗透道德教化、融通科学与人文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教学意义。同时,我们还需认识到,教师关注语文教科书中的隐喻并实现其教学意义的过程,也是熏陶学生隐喻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隐喻思维将得到“润物细无声”般地培养。[3]

[1]高维.论教学隐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8-9.

[2]赵维森. 隐喻文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4-5.

[3]高维.学生隐喻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2015,(6).

The Metaphors in Chinese Textbook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nd Their Teaching Significance

GAO We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Nowadays, research on metaphor in Chinese subject teaching is basically confined to the narrow dimension of teaching, and there is little in-depth study of metaphor in curriculum. In fact, as cultural essence, curriculum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contains abundant metaphors. In Chinese textbook, metaphors are extensively embodied in word, sentence and text level. Metaphor is important way to extend word meanings and construct new words. The metaphor of sentence and text level is infiltrated in the expression ways of narrative, description, lyricism, explanation and argument. The metaphor infiltrated in the expression ways can be widely found in a variety of styles of literature and article. Metaphors in Chinese textbook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promot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 content, penetrating moral cultivation, and communicating science and humanity.

Chinese textbook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aphor, cognition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教育学视野中的隐喻研究”(EAA1403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维,江苏徐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体裁教科书隐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