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践行,打开学校文化研究的一扇窗

2016-11-03 06:27胡超华刘菲菲
湖南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校训课题组课题

胡超华 刘菲菲

校训践行,打开学校文化研究的一扇窗

胡超华刘菲菲

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创建于2013年,现有17个班,教师48人,学生826人。学校确立了以校训“相信是一种力量”为核心理念的信念特色教育,以“信仰、诚信、相信、信心”四信为根基,致力于涵养师生的“中信品质”——信仰内化于心,诚信显化于物,相信外化于行,信心惠化于人。学校办学目标为:国际视野,湖湘名校,信念特色,素质教育。

首任校长刘菲菲曾创办另一所湖湘名校——天心区青园小学,成功构建了“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为校训的“道德”文化。之后,她倡导的“相信是一种力量”成为青园中信小学校训,如同长了翅膀的小鸟,再一次迅速传播到了五湖四海。大家开始思考校训的影响力和教育效能。2013年9月,学校申报了《城区新建小学的校训践行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初衷是:能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订校训、诠释校训、践行校训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原理,为城区新建小学的校长们提供借鉴。

三年来,课题组认真研究我校的校训践行个案,选择并最终确立了湘府英才小学、仰天湖中建小学、清水塘三小、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心小学等11所新建小学为校训课题研究的样板校。

一、确立课题研究的“精品意识”,提升研究品味

一是情报检索、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在研究中,课题组非常注重理论学习和文献检索,及时收集课题资料,涵盖了各种过程性课题资料、文献资料、网络研讨资料、教师课题研究论文等。

二是校本研训、课堂改革紧扣“校训”主题。为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我们多次邀约专家,为校训课题研究问诊把脉并指导工作。三年来,教师通过外出学习、“中信讲堂”、“信师信德一起走”、青年夜校、手拉手活动、送课下乡等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手记》,彰显研训特色,成为努力推介学校教研工作的“新名片”。“童话课堂”,是“校训课题”与课堂改革完美契合的一个亮点和创新点。

三是各实验学校研究过程互动良好。我校课题组老师们深入访谈实验学校的同时,各学校也借各种机会到“童话世界”感受学校文化,感受“相信是一种力量”的校训。2016年6月,我们还迎来了课改样板校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心小学朱梅校长一行。

四是汇报活动重课题结论提炼分析。2016年1月,课题组面向全区成功进行了一次《城区新建小学的校训践行研究》课题中期汇报,反响热烈,赢得了省、市、区课题专家的一致好评。

五是课题研究成果形成专著有份量。2016年1月,课题组广泛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写出自己的“信念”的故事,共收到优质稿件600多篇,共10余万字,编成一本有影响力的专著《相信是一种力量》。这一课题成果的呈现,让大家在共写、共参、共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校训,让“校训践行”像人的呼吸和水的流淌一样自然,成为我们中信全体师生生活的日常。

六是聚焦“校训践行”课题区域辐射影响大。课题主持人刘菲菲校长是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国培专家库专家成员,先后为广州白云区、南京市重点小学考察团队、广东省江高区督学团队、海南省德育团队、长沙县新任校长培训班等解读学校校训。2014年9月,长沙市小学校长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我校召开《新学校文化建设的立意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课题组的引领之下,天心区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行动小组,指导各学校开展校训研究,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七是课题组参与学校美誉度提升迅速。青园中信小学精心完成了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基于信念教育、夯实四信根基”的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教育理论。我校校训“相信是一种力量”深入人心,教师、家长、学生耳熟能详,在全国形成强烈的教育效应。

二、挖掘课题特色、亮点,力求在某些点(面)上有创新

(一)明晰了校训制订和践行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制订校训必须依据教育的本质意义和根本宗旨,视野要宽广,起点要高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精神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第二,要反映出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通过校训要帮助全体师生员工树立荣誉感,热爱学校,努力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而奋斗。

第三,要反映每所学校的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校训要把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的利益与学校的追求紧密联系、密切统一起来,帮助师生员工明确奋斗方向,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起到引导、激励作用,促进学校办学品质和境界的提升。

第四,要有自己的特色、特长和个性。校训既应是各具风格的教风、学风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校风发扬光大的期望和要求,应体现自身立足之本和发展之必要,要避免千篇一律,千校一训。

第五,校训的内涵要丰富,但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既要端庄大方、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也要直观简洁、琅琅上口、易于传诵。

(二)研究了一套城区新建小学掌握制订校训的方法

1.从学校实际出发。

制订校训必须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现状等各种实际情况,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凝练适合学校本土特色的核心精神。我校友好学校重庆沙坪坝区的金沙街小学围绕学校集邮传统特色活动,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方寸修身”,校训为“方正为人,寸草春晖”,实施三品“邮品、学品、人品”教育。把集邮教育上升到了学校的文化精神,由此,金小的路越走越宽。

2.从学生需求着眼。

学校在研究制订校训的时候,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校的校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情况,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校结盟校重庆江南小学的国际象棋开始只是这个学校的一个传统优势项目,但是,经过转化、提炼、升华,“走好每一步”上升为江南小学的核心价值观,并确立为校训,指引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学校完成脱胎换骨的变化。学校发展国际象棋特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国际大师、世界冠军,更多地侧重于“理”(指养德启智)而不在“棋”(指象棋技艺)。通过棋理养德、棋理启智,引领学生的成长,走好每一步。

3.从本土资源着手。

学校在确立校训时,应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当地民俗风情,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把学校校训的内涵与本土特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张家界天门小学以“明理、健美”为校训,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将“土家摆手舞”确定为学校特色项目,师生每天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踩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乐曲节拍,灵活而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舞姿优美。挖地、撒种、插秧、割稻谷、打谷子、打粑粑等一系列生活化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再现了土家人生产和生活的场景,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拓展了校训践行的路径和模式

制订校训,阐释校训并践行校训,反过来,通过课题组研究校训成果呈现,又为新学校文化方案的制订提供了现实依据,形成了一种智慧启迪。这就是一种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也是一种研究的新常态。这便于我们继续聚焦在校训研究的某一点上,再次开发课题的成果,进行产出。

校训研究课题,国内外可参考、借鉴的经验不多;各实验学校对课题理解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我们现行的研究个案数量、样本素材还不够丰富。我们今后研究的设想是:如何聚焦校训研究的一个点,进行实效研究?如何让校训研究落地生根,抓到要点、突破难点、选好关键点,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如何在理论、实践到再理论、再实践中循环往复,发挥课题研究的最大效能?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城区新建小学的校训践行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4BXSZ012】

(作者单位:长沙市青园中信小学)

猜你喜欢
校训课题组课题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