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打造别具一格的小数课堂

2016-11-07 14:46陈丽婷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实施小学数学

陈丽婷

摘 要:数学实验就是通过数学仪器或者学具等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公式、概念、性质、定理等一些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更深刻,学习效果更显著。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实验的认识不够,主观地认为数学实验是科学、物理、化学方面的事情,以致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较浅,其实不然,在数学教学中照样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达到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合理选择实验内容、认真选择实验器材、关注数学实验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实验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实验;有效;实施

所谓数学实验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一定的数学仪器或者教学学具,在现代数学思想与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一系列猜想、实验、验证等操作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与掌握的教学目的。由于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走进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与“再发展”的过程,因此比较受广大师生的喜爱。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数学实验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合理选择实验内容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数学实验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进行实验的内容来让学生研究,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实验真正有效。一般来说,在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等特点。

1. 实验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认识世界、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对物体丰富的认识,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要研究的物体进行移动、拆分、组合等,因此,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

如在“厘米和米”“分米与毫米”“千克与克”以及图形与几何、数学好玩等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学习内容的特点,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一方面,由于这些内容的教学直观性、操作性强,易于学生动手操作,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实验,学生也可自主得出实验统计与报告,从而为提高学生数学实验效果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当实验内容可操作性强的时候,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2. 实验内容要具有可观察性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在数学教学中,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可观察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使一些内在的隐形的特点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采取数学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亲自对长方体的六个面进行观察、触摸、拆分、组合等实验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得出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具体数据资料,这样一来,有据可依,关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认识的本质属性也会在学生的具体实验中显现出来,充分体现出实验出真知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由此可见,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也就没有学生真实有效的操作。因此,教师要把实验内容的可观察性放在重要位置,以使学生的数学实验过程更加有效。

二、认真准备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作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必要材料,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它虽不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要求比较严格,有专门的配套器材,但也不可以随意而为,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器材。一般来说,在数学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要遵循两点认识:一是易获得性;二是可利用性。

1. 就地取材——易获得性

实验器材作为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学实验器材的选择方面,教师最好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因为材料的难以凑齐而无法进行实验。

如在教学低年级“数的认识”时,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方面最好以小棒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小棒对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数学实验器材的选择来说,小棒是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最直接的,也是学生最容易获取的实验器材。这样一来,在进行数学实验时就可以确保人手一份,人人够用,有效避免了因实验器材不足给学生数学实验带来不便的现象的发生,推动着实验进程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在数学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就近选材,合理利用。

2. 通材多用——可利用性

在数学实验过程中,由于有些实验器材比较独特,是为某些实验特别准备的,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具有广泛使用的特点,因此,在数学实验器材的选择方面,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可利用性较为广泛的实验器材,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节省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以小棒为主的实验器材,这样的器材的选择既有助于学生对三角形组成的重组与拆分,又有利于学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实验结论,充分体现出数学实验器材的一举多用。另外,在教学“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时,在数学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最好以棱长为1cm作单位的小正方体作为观察与研究的对象,如此一来,在做观察物体的实验时才更有利于学生总结出规律,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实验更加有效。由此可见,在数学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教师要尽量选择那些利用率高的器材,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提升学生的实验效果。

三、关注数学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是数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数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数学实验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并且在实验结束以后,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唯有如此,才能使数学实验显得有的放矢,并能够为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实验效果服务。

1. 数学实验要加强指导

在确定好实验内容,选择好实验器材以后,教师并不是就可以完全放手了,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并且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具体指导,唯有如此,才能使数学实验真正起到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学生实验效果的目的。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数学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采取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有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填写好实验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另外,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时,教师要注重巡回指导,哪个小组在做实验时没有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或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在教师巡回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疑问或者存在的问题,教师都要注重对其进行点拨、指导,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数学实验过程有秩有序地进行,从而为学生正确得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结论奠定基础。

2. 数学实验要有效评估

在数学实验中,实验效果评估的目的不光在于学生实验做得成功与否的评价,而且还在于对学生实验结论总结的评价,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实验不会流于形式,而是能够根据学生实验的具体发展过程向更高层次的级别迈进,帮助学生积累有效的实验经验。

如在教学《反弹高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明白球的反弹高度可能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笔者主要采取了数学实验的方法来教学。首先,教师主要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猜猜球的反弹高度可能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经过猜想,学生得出了球的反弹高度可能会与球的材质、下落高度、接触面、拍球力度以及球的大小等因素有关的猜想。在得出这些猜想以后,这些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呢?教师让学生以分组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判断,这样一来,有人拍球,有人做记录……学生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觉得既有趣又好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数学实验来说,有趣、好玩并不是数学实验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效果进行评价,看测量方法是否有误,拍球力度是否一致等,只有在有效的数学实验评价中,学生的实验过程才能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动手动脑,积极思考,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更显著。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实施小学数学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