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

2016-11-07 02:58文会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内部空间营造图书馆

文会超

(南京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17)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

文会超

(南京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17)

生态文明;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与营造

文章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以及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大型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具体方法。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也是环境保护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现代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也需要符合空间环境与自然相适应的要求,并遵循生态设计理念,兼顾人与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众接触较多的公共建筑,承担着存储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更应该坚持生态原则,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态阅读环境,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1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

1.1环境的舒适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自然采光、消除噪声等问题,做到多利用自然光源,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最佳的阅读光照,也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由于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开间进深较大,可以通过设置中央中庭与天窗满足自然采光需求。根据服务功能进行动静空间分区,适当引入各种消声材料与设备,以保障空间环境的舒适度[1]。

1.2空间板块的灵活性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其应变能力与空间利用率,这也是评判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建成后内部空间一般难以改变,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也对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除去必要的组织空间与功能空间,如交通空间、卫生间等,要求其他空间能够交换功能,采用中央中庭组织能够将多个空间联系起来,实现不同部分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存储、借阅、交流一体化的全新空间,以满足现代图书馆的高效利用需求。

1.3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身份、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功能定位,设置多样化的空间组织形式,让用户迅速找到所需的空间环境。如:通过对阅览室内的书架进行排列重组,合理分配站立式预览书架、研究型桌椅与休闲桌椅的数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辨别性,不同的功能空间要求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楼层的空间设计尽量避免重复,通过在交通空间设置引导标识,帮助用户辨别方向。不同空间内部设备的排列与陈设合理,保障空间通透,以方便进行监督和管理[2]。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坚持生态性原则

所谓生态性,就是具备自然的特征与属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3]。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应该遵循生态环境设计的规律,掌握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从保留自然美的角度进行空间环境设计,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形成自然、舒适的阅读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尽量选择天然环保材料,熟悉各类环保材料的功能与用途,并根据施工条件与环境合理利用材料;设计过程中尝试开发环保绿色资源,采用简洁、自然的方式进行室内装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通过绿色植物、自然光等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提升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的自然化程度。

2.2增强空间环境体验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体会,均与其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有关[4]。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情境分析,有意识地加入多样化元素激发用户情感,将个人体验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形成室内外空间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这就是体验式空间环境设计(见图1)。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将空间环境作为背景,让用户在获取认知体验过程中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人、物品、空间环境之间的多维互动。同时,设计者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的具体特质,采用艺术设计方法与现代技术营造内外部空间,通过对声、热、光、色彩、形态的调整与优化,创造出既满足公共图书馆功能需求,也能够满足用户精神与心理空间需求的环境,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使其获得独特的体验。

图1 大型公共图书馆体验式空间设计模型

2.3凸显人文精神

大型公共图书馆兼有信息服务与社会教育功能,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文精神,使其具备有别于周围建筑物的文化气息。在空间环境设计与处理上注重细节,在选址与环境营造方面注重与自然相协调,注重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以艺术设计的魅力吸引读者,并助其提升文化修养。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所处的环境与设计目标,采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以凸显建筑空间设计的主体,通过信息引导表现图书馆的设计风格,加强人们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形象的视觉识别,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思想内涵与教育功能。如:上海图书馆采用无围墙的开放式的设计格局,体现出图书馆的包容性,正门入口处由十二根廊柱构成知识广场,表达出天、地、书、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3 大型公共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3.1地点选择与功能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多由政府划拨[5]。各级政府在大型公共图书馆建设阶段,应该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其地点选择以及功能布局的合理性,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高效性与实用性,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数量,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确定建设规模与建馆数量。在功能区布局方面,应分为文献存储区、读者活动区、特殊服务区等多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如:深圳市图书馆新馆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藏书量达到400万册,拥有3,000多个网络节点,日均接待读者数量超过8,000人。该馆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整体布局合理,造型精巧,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

3.2科学选址与环境营造

对大型公共图书馆进行科学选址,是保障其准确定位与规划布局的前提[6]。作为社会公众经常使用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其选址应该做到安全、便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应预留公共图书馆用地,保障其建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区域。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学习的场所,要求环境相对安静,且环保与卫生达到一定的标准。若将大型公共图书馆选在僻静场所,则难以满足交通便利的要求,也很难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设计者适当引入消噪环保设备,为读者创造适宜的阅读空间。

3.3合理规划建筑用地

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用地包括多个部分,如绿化、建筑、停车场等。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借阅场所或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心,也是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这对公共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公共图书馆的绿化率要求达到30%以上,可适当配置雕塑、花园等园林设计元素,以为读者提供阅读之余的良好休憩场所[7]。此外,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扩建改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与场地,保留原有场馆的使用性质,以避免资源浪费。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面与地下空间,以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若有条件可以将暖通房、变配电房等设置于地下,以达到节约城市用地的目的。

4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十分关键,对读者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其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空间布局、装饰陈设与基础设施(见图2)。

图2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构成

4.1内部空间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布局应融入心理学、生态学等因素,明确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坚持生态设计的策略,保障软硬件环境的美观与实用性。现代化图书馆可以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功能不同将内部空间分为阅览区、多媒体区、交通空间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相应的标识,方便读者查找与利用。作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不仅要求具备教育性与学习性,还要求具备娱乐休闲性,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拓展空间功能,形成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建筑空间。

4.2内部装饰陈设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装饰陈设的设计可以选择专业室内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力求为用户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内部空间的装饰设计可用不同的色彩,营造不同的氛围。公共图书馆作为肃静庄严的场所,一般采用冷色系进行外部装饰,内部空间可以适当采用暖色系增加灵动感,将装饰色彩与主体色彩区分开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同时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如绿色植物、雕塑等,保障内部功能空间与绿色观赏空间有机结合,提升图书馆的亲和力;也可以引入视觉导向系统,合理应用文字、板块、图片等装饰元素,充分发挥功能引导、区域引导作用,保障多样化装饰与整体空间相协调。

4.3内部基础设施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空间效果。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艺术殿堂,空间环境中的一切基础设施都应该与其文化氛围相契合,并且符合设计者的风格定位。由于室内基础设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应该根据不同设施设备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保障与设计格调一致,并兼顾环保与美观性。不同的区域由于功能不同,其中的基础设施布局也应有所区分,如:公共空间作为读者休息娱乐的场所,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布局应该具有灵活性,尽量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效果。以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为例,其所有阅览室均设置有方便读者借阅的开放式书架,并将阅览座椅放置在靠窗的位置,采用采光窗与琉璃顶棚进行采光,极大节约了照明用电。

5 结语

在当前大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背景下,生态艺术设计成为公共建筑的必然趋势。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构建应该准确把握生态设计原则,掌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多种艺术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空间环境布局与装饰设计,为读者营造环保、清新、幽静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与环保理念。

[1]程玲,田宏伟,邓菁.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探讨及实例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4-68.

[2]李静.高校图书馆的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3):96-97.

[3]邓元平.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图书馆功能设置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1):158-159.

[4]李泽文.生态文明视野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6-9.

[5]陈鹰,赵建有.学科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构建:以长安大学图书馆交通分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60-64.

[6]魏薇,邢亚男.高校图书馆的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4):185.

[7]凌波.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考:以岳西县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5):24-29.

(编校:徐黎娟)

2016-07-02

文会超(1979—),南京图书馆馆员。

G258.2

A

1003-1588(2016)10-0036-03

猜你喜欢
内部空间营造图书馆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图书馆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情感化设计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应用
去图书馆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