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就业服务研究*

2016-11-07 03:00钱静雅秦丽英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图书馆职业

钱静雅,秦丽英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 050031)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就业服务研究*

钱静雅,秦丽英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 050031)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就业服务

文章通过对河北省8所高校图书馆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根据河北省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现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国外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的经验,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优化和创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期实现高校图书馆提供就业服务的创新性探索。

“互联网+”是一种和互联网时代相匹配、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使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与就业指导相融合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推动,高校图书馆应运用“互联网+”新理念,积极开展“互联网+就业服务”的行动计划,将高校就业服务与互联网完美融合,创新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新模式。

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1.1就业形势堪忧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十几年间其数量增加5倍,持续的大规模扩招大大降低了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2],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是毕业生的过剩供给,一方面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减弱,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不足,加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日益突出,“就业难”成为大学生刚跨出校门就要面临的巨大压力[3]。

1.2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表1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情况[4]

从表1、图1可以看出,2015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值最高,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增大导致了大学生求职偏向于不幸福的状态。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彰显图书馆在就业服务中的价值与教育功能。

图1 2010-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情况

2 互联网+时代河北省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现状

2.1对河北省8所高校图书馆实地调研

课题小组通过对河北省的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图书馆为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基本由河北省各个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各高校图书馆很少参与,关于大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系统培养等服务职能被严重淡化(见表2)。

2.1.1大学生就业促进工作不到位。所有被调研的河北省高校图书馆虽然对大学生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但是涉及就业信息检索的教学指导只占1/4,推送就业信息服务仅占1/8,图书馆主要的就业服务项目也仅限于提供文献资源及培训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2.1.2就业服务职能定位和理念不明确。河北省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仍停留在教辅领域,相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较小,除了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其他都没有与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与校外就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等没有对接,推送就业信息服务优势有名无实,高校图书馆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定位不明确。

2.1.3就业文献资源建设不足。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主要是依赖数据商提供的就业专题数据库、泛在微课堂和图书馆联合举办的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推送(讲座),况且河北大学与河北医科大学的就业数据库资源只是在试用阶段,尚未订购。河北省高校都未独立开设就业专题阅览室,就业书籍和报刊存放不集中,图书馆主页上没有设置就业信息专栏,历届校友信息、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等重要资源没有采集,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表2 河北省8所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情况(2016年6月)

2.1.4河北省高校图书馆开展的辅助性就业服务工作。①为大学生提供馆内勤工助学岗位。大学生每天和各类书籍打交道,不仅可以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还能积累工作经验、把握职场信息等。②多数高校都相继开辟了图书馆公众微信平台,实时发布图书馆的新闻公告、最新资讯、培训讲座通知等。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就业前的困惑及热点话题进行咨询、讨论与沟通。

2.2问卷调查

课题小组对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査,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7份,有效率为87%。课题小组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梳理,其结果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就业服务不积极、就业图书及专业课经典文献不充分、就业专题讲座少等几个方面(见表3)。

表3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问卷调查(2016年6月)

3 国外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经验借鉴

3.1美国

3.1.1美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美国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先驱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和指导方法。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是多元供给模式[5],主要来自政府公共就业机构和高校及高校图书馆的就业指导中心。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并提供就业信息,中介机构主要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从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图书馆则负责收集、提供各种雇主信息、在线检索和传递就业信息资料、制作网络课件等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和成功就业率。

3.1.2美国就业指导服务特色。美国大学图书馆就业指导中心设有对外联络员、就业主管、就业顾问等岗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包括心理测评、能力评估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美国高校图书馆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别制订出不同的职业指导计划,贯穿于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

3.2英国

3.2.1校友导师计划。英国很多高校都先后开展了校友导师计划,即将大学生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职业的校友进行配对,校友充当在校生就业的领航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为毕业生提供访谈、咨询和建议,甚至可以提供所在单位的职位空缺信息及实习机会。

3.2.2开设职业图书馆。英国多数大学设有职业图书馆,在那里可以找到专门的职业信息和择业知识。剑桥大学职业服务中心有一个职业服务图书馆,内有特定的员工帮助在校生查询信息。职业图书馆里收集了近千本与职业有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职业图书馆中大学生可以访问专业职业数据库,也可以浏览沃尔特在线电子书并且免费下载沃尔特职业指导[6]。

4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路径

4.1推行“互联网+学科服务+就业指导”的服务模式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需要应用大数据思维、依靠大数据技术,将学科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打造一批网上与网下嵌入式学科馆员队伍,初步形成“互联网+学科服务+就业指导”的创新型服务模式。结合学科馆员制度,根据学科馆员的专业优势及特长深入到各个院系进行就业专题服务,开辟专业分工的学科就业服务平台,整合海量就业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并加工利用,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取向借助学科博客主动推送相关职业资料及就业信息,对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差异化培养,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4.2链接校内精品课程服务,丰富专业资源特色馆藏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紧跟时代需求提供专业特色馆藏服务,不断更新专业课权威经典和最新的文献资料,丰富特色专业的馆藏优势,链接校内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视频、音像等,通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馆藏资源,发挥榜样的力量,提供高校各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相关书籍,比如:《中国地质事业开拓者—李四光》《吴敬琏风雨八十年》《马云正传》《马云的人生哲学》《俞敏洪传奇》《俞敏洪新东方风暴》等,利用名人的就业创业经历和知名度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提升专业技能,为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提供最根本的就业指导。

4.3建立就业资源专题导航库,增加就业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就业资源专题导航库,将图书馆各种就业指导教材、报刊等按照一定的专题分类、根据不同年级需求层次进行排架,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系统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书目阅读推广服务。由于大一新生不明确自己所选择专业与未来工作的关系,高校图书馆应购买《大学生心理测评》《发掘你的竞争力》《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书籍,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分析与定位;大二学生需要阅读《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与就业》等书目,正确树立职业意识和人生理想;大三学生开始有针对性地实习锻炼[7],参与社会实践,应阅读《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践分析》《求职风暴精华版》等书籍感受职业环境,体验职业生活;大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选择与决策能力,《90后求职全攻略》《求职与创业宝典》及《择业技巧》等可以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便从容地应对就业。

4.4丰富就业数据库资源

高校图书馆可开通校外远程入口,在主页增设就业信息专栏,建立用人单位和校友资源信息库,利用技术和网络优势合理地整合和配置信息,促进就业信息资料的共建共享,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门路[8]。“互联网+就业服务”行动计划的实施,需要高校图书馆普及《森途学院——职业能力与创业学习资源总库》《就业数字图书馆》等就业数据库资源。目前河北大学等高校只是在试用阶段,河北医科大学在试用爱迪科森的《就业培训数据库》,石家庄铁道大学在试用《职青春职业能力与就业技能资源库》,其他高校尚未试用,亟须改观。

4.5营建以高校图书馆服务为依托的大就业环境

“互联网+就业服务”背景下,就业信息大量出现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高校就业服务应加强各方联动、与时俱进,对内应与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分工协作,使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外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人才中介机构联合,提升就业服务效率,完善河北省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长效机制,营建以高校图书馆服务为依托的全校大就业的良好氛围,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形成整体优势,以渠道并举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5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方案需要随着“互联网+”的特点而调整,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需要在传统服务方式和互联网应用中找到平衡点,既不能过多地倚仗互联网的作用而丢弃了传统服务方式,更不能宥于传统服务模式而止步不前。只有综合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与就业服务的完美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新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向更新、更高的阶段发展。

[1]金印,刘琦,荣天骄.“互联网+”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J].通讯世界,2016(2):290.

[2]谢恩.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1(15):151.

[3]李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5(11):128-129.

[4][5]程春兰,陈旭阳,徐大成.美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探讨及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2):82-84.

[6]楚旋,林可,郑超.英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分析及其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4(2):83-84.

[7]郑红京.中美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现状调查与比较分析[J].图书馆,2012(1):133-135.

[8]相前.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89-90.

(编校:崔萌)

2016-09-17

钱静雅(1971—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馆员;秦丽英(1969—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互联网+时代河北高校图书馆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601611。

G258.6

A

1003-1588(2016)10-0128-03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图书馆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写作
图书馆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去图书馆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