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知识转移可扩展行为与图书馆创新发展同步研究

2016-11-10 09:13刘小锋新乡医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馆员概率状态

刘小锋(新乡医学院图书馆)

馆员知识转移可扩展行为与图书馆创新发展同步研究

刘小锋(新乡医学院图书馆)

馆员知识转移和共享水平在图书馆创新中呈现为一种真实的集体智慧。通过马尔可夫预测法,设定一种知识状态转移概率,估算转移概率和建立转移概率的矩阵,对馆员知识转移可扩展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知识表现型馆员的知识转移行为能演化成一种知识可扩展行为,具有一定的映射和适应度,所产生的知识转移结果能合成新的知识,促使周围馆员与其产生知识同步现象。文章认为,馆员知识转移可扩展行为演化为知识同步是帮助图书馆制定规则、开展工作以及推动创新的一种间接行为,并能使图书馆获得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案。

馆员知识;知识转移;知识可扩展行为;知识同步

知识转移、共享和行为因素反映了个体和组织知识转移与共享行为之间的间接关系。[1,2]馆员有效的知识转移内容、水平和行为具有让图书馆获得所需知识、解决应急事件的能力和帮助图书馆发展的能力,可以为图书馆创新、合成知识提供可行的方法。对馆员知识可扩展行为和图书馆同步发展的研究,国内尚缺少同类研究文献参考。本文将从知识同步和知识转移可扩展行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目的是通过探索馆员知识转移可扩展行为,实现馆员知识与图书馆发展同步,弥补图书馆潜在优势未被有效利用的缺陷。

1 知识同步现象与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的发现

1.1 知识同步现象

知识同步是在一个整体连贯的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水平和行为结果等出现的简单的耦合规律。[3]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现了如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等一批哲学思想家的知识同步现象。在2002年左右又出现同步现象,如奇迹文库、集智俱乐部、源码运动、三思科学等以科学为背景的网站。这些人或组织在彼此没有通信的前提下同步到了一起,且每个人或组织展示了自身的特点,为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知识同步现象和越来越多的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组织与整合方法。在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们相信基于知识同步现象用于描述知识转移行为、思维方面将具有相同或非常相似的频率。通过众多的人或组织的相互作用,足以解释知识转移行为[4-6]也能实现同步。

1.2 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的发现

我们试图在知识同步现象中寻找馆员知识可扩展行为和图书馆同步发展的相关方法。有一种现象即一般馆员经常主动接近知识表现型馆员,在馆员集聚中也显示了知识表现型馆员有传递知识的意愿。这种馆员自发性聚集现象,极容易出现知识转移行为以及知识可扩展行为,由此断定个体活跃性行为具有一定的映射和可扩展性。也证明了尽管一个馆员可能无法确定其他馆员所表现出的行为,但可以在与其他馆员互动中产生群行为。[7]这些现象对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相当的参考意义,拓展了对馆员知识转移行为和图书馆创新、发展同步具有相关关系的思路,即通过馆员之间的交际方式来了解馆员知识转移的行为。[8]

事物状态的转变是事物状态的转移,而事物状态的转移是随机的。我们运用马尔可夫预测法,设定一种知识状态转移概率,估算转移概率和建立转移概率的矩阵。条件概率P(B|A)在知识管理实际应用中的含义是随着知识在不同情境下而不同。当A知识与B知识皆为两个事件时,它反映了在知识A出现的情况下知识B出现的概率;当知识B为事件,知识A为某种状态时,它反映了在知识A状态下,事件B出现的概率;当A、B均为两个不同的状态时,而且AB=P(B|A),那么P(B|A)则反映了状态A转向状态B的概率。根据条件概率的定义,由状态E i转为状态E j的状态转移概率P(E i→E j)就是条件概率P(E j/E i),即:

图书馆选择1000名科研人员为服务对象,以知识表现型馆员每月定向向每名科研人员进行一次知识服务且只在本行业提供知识A、知识B、知识C三种知识中的一种进行实验测试。在6月份使用知识A的人有500名,使用知识B有200名,使用知识C有300名。在7月份,使用A知识的500名科研人员中,有360名仍使用知识A,50名表示要改使用知识B,90名表示要改使用知识C。在使用知识B的科研人员中,有120名仍使用知识B,有40名表示要改使用知识A,40名表示要改使用知识C。在使用知识C中,有230名仍继续使用知识C,有30名表示改使用知识A,有40名表示改使用知识B。6~7月份馆员知识转移如表所示。

表6-7月份馆员知识转移表

从上表中清楚看到,6月份科研人员使用知识A、知识B、知识C的状态分别为500名、200名、300名。7月份发生了转移,使用知识A、知识B、知识C的状态分别为430名、210名、360名。由此可见,7月份科技人员使用知识状态只与6月份状态有关。根据条件概率得知知识转移概率:

由此可以设立知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当某一种知识被预测的状态转移有E1,E2,…,En,共n个可能的状态。记Pij为从状态E i转为状态E j的知识状态转移概率,作矩阵:

则称P为知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如果被预测的某一知识目前处于状态Ei,那么在下一个时刻,它可能由状态Ei转向E1,E2,…Ei…En中的任一个状态。所以P ij满足条件:

如果我们考虑知识状态多次转移的情况,则有过程在n时刻处于状态i,n+k时刻转移到状态j的k步转移概率:

记为

其中Pijk具有性质:

实验表明,馆员以非正式场合或非正式组织的形式而自发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采取直接干预和控制的方法往往不适合知识转移。[9]如果要使馆员知识转移行为朝着图书馆理想的结果发展,那么,图书馆就要利用自组织本身的动态特征。一方面,要把馆员知识转移行为与任务相关的方式进行推广;另一方面要制订特定任务或将要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引导馆员知识转移向图书馆所需的知识发展,以达到知识同步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有些成功案例也证实了一些创新方案和方法大多来自于自组织。[10,11]如在知识转移行为与任务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合并中给予不同的奖励形式,通过馆员均等的行为模式,[12]对馆员均等行为、教育公平、环境素养、联系实际等方面进行培养,使馆员自发地生成接受组织对知识转移行为的指导。通过知识转移行为的内部表征(自我模型)和适应的行为入手,减少知识转移差异与自我模型[13]之间的相互作用。馆员知识转移模型和行为产生自发的知识转移和共享行为模式,[14]不仅拓展了知识转移的途径,增强了馆员知识可扩展的能力和知识同步进程,也促进了知识转移行为朝着组织预期的结果[15]自然发生。在图书馆知识系统和个体知识转移以及共享的时间尺度下,借助这样一个知识转移模式平台,就会发现馆员将自然、自觉地选择工作或项目进行知识转移。因此,发现馆员知识是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创新和发展的前提。

2 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的可扩展性

为验证组的大小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我们采取3人/组的实验。前提是所有的馆员知识复制是成功的,并产生同步的行为定性。为了与其他人同步,通过馆员执行和反应的信号改变馆员个人知识转移行为。我们发现馆员的一个回避动作将不产生知识转移行为,即规避接触会缺失一些行为可扩展性。在检测馆员接触方面时发现,群队(组)越大知识转移行为性能越差。组的大小与知识转移关系只是在接触方面降低知识转移行为的实验判断。网络上的相互作用和接触并没有对整个大组的知识转移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只是一些非同步馆员的知识在组中被作为平均知识与其余的组进行了传递,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一个快速的收敛性和改善组同步的性能。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转移方法的效果,我们去除物理因素对馆员相互之间作用后,还进行了馆员知识转移行为可扩展性分析的同步观察。无论组的大小,均有知识同步实现的可能,均等行为将使馆员知识转移行为呈指数增长,知识转移障碍呈线性下降。

3 馆员知识转移行为与图书馆发展同步的相关设计

(1)确定馆员的哪些知识转移行为是可以预定的和不变的(如本体、可用的知识、执行方案和方法)。(2)如何把馆员的知识映射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3)图书馆根据环境的变化,确定馆员的特征、知识环境以及如何制定和测评馆员知识转移的绩效或功能评估标准。(4)指导馆员知识转移行为。

3.1 选定的任务(项目)和执行方法

人的思维关键是能约束知识转移行为。馆员之间的交互方式是产生知识转移行为的先决条件,它能使馆员知识转移行为和知识水平的性能在图书馆所需的范围内得到体现。由于这种知识转移行为是图书馆预先确定和要求固定的方法。在这样固定的有明确任务的情境下,馆员可以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行为和执行解决方法,图书馆可以处理原始数据,以获得更多的或更好的有用的知识。

3.2 通信信道(沟通渠道)

通信信道能显著帮助知识转移过程。图书馆可应用不同的通信设备,促使不同知识类型的馆员进行交换和传递信息。选择处于交互状态中具有知识转移能力的人,通过丰富的渠道扩展知识传递信道和容量来交换知识,从而实现馆员知识转移行为扩展与知识同步。

3.3 知识转移行为的预处理

知识转移行为往往表现为不完整(知识转移行为不确定或知识缺失;知识数据存在孤立或异常)、不一致(与组织发展同步标准)的行为。知识转移行为预处理的目的是规范图书馆知识转移行为,以满足知识转移的需要以及符合图书馆应用实际。知识转移行为预处理是对隐性知识转移行为的一种形式化描述,可以对知识进行筛选或补充,有效地减少知识转移不良行为,提高知识转移质量。提高其后的知识挖掘过程的精度和发挥性能,主要通过行为限制、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换规约等进行预先处理。

4 知识转移和知识同步设计

4.1 设计和演化

个人行为和知识转移的共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个体行为决定知识转移的经验,环境则影响知识转移行为。当馆员知识是同质的时候,通过非正式组织(自组织)则能显示图书馆所需的群体知识转移行为。我们采取的是在“固定环境”下不同的人相互作用的方式,即馆员的个人行为不是图书馆组织预先确定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馆员知识转移的效用,图书馆必须进行馆员行为塑造活动,即通过预先限定馆员特征观察知识转移行为到知识同步的演化过程。

4.2 阶段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每个知识转移成功的实例存在知识同步行为。我们做一个知识转移行为与知识同步实验,选择3组,分为A、B、C组,每组3名知识表现型馆员。期望他们在知识转移行为中实现同步。开始用一些物理因素(比如频繁调换不同岗位、制造接触时间间隔等)干扰馆员之间的接触,观察时间设置为5天。如果这样的干扰能使3名馆员彼此靠近,即在这种条件下能保持继续接触,则可以初判有产生知识转移行为意愿。结果显示,A、B、C组的馆员出现了差别。A组3名馆员没有维持接触;而B、C组在这个环境中各分离出一名馆员。A组被淘汰。然后,对B、C组的馆员继续进行物理因素干扰5天,结果显示,对保持接触的2名馆员,干扰对他们以后的知识转移行为影响很有限。然后,再将B、C组4名馆员合成一组,结果显示,4名馆员组合后成功进行了知识转移。随后跟踪发现,4人皆有共同的兴趣。

因此,这样的结果显示至少可以实现2名馆员的同步或有组群的可能。知识同步的特点在于一个稳定的知识同步与其他人的行为同步产生很小的偏差,并能立即补偿,即馆员进行知识转移行为的个人能力是基于对事物的感知并能为有关问题提供平行方向的信息。馆员作为知识主体的知识转移行为演变也起到图书馆和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和读者之间耦合作用的中介。知识同步现象将通过馆员的反应响应于工作、任务等感知信号,组织将可能改变馆员知识转移行为轨迹。

对大小不同组的知识转移行为的性能进行扩展性分析,假设对不同的馆员保证一个恒定的知识转移行为,并限制知识转移行为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持一个恒定的知识转移行为实验,我们保持相同的通信系统和沟通环境,并对所有的人相互连接,公平评价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的可扩展性。评估使用大小不同的组(3人/组,6人/组,12人/组,24人/组,48人/组和96人/组)。得到的结果是,最好的知识转移行为演变的是6人/组(这和上述的3人组实验基本一致)。较大组知识转移行为性能下降,很少产生可扩展行为的是96人/组。主要原因在于,较大的群体和规模,其知识转移行为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恒定的状态。独立的初始条件和使用人数是一个非缩放的,代表了人的行为被困在一个非相干的吸引状态,即无人具备短时间可以与任何其他人产生同步动态的条件。虽然,在每个时间段中都有较高同步行为发生的概率,但随着组大小的增加,每一个接触或回避动作显示,至少两个人为了与其他人重新获得同步,另外一人必须调整他们的动作。而给定的物理因素相互作用和人员密度限制或破坏了馆员的接触,使馆员降低了知识转移行为可扩展性。在这种情况下,大的组群仅仅是由几个人尝试重新同步。说明群体越大越不易产生知识转移行为同步现象。

分析表明,物理因素相互作用和接触对知识转移和同步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推动或破坏性,而且是随着组的大小或人员的多少变化的。

4.3 馆员的知识映射

在给定问题或任务方式中,由于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状态本身是处于一个固定的知识结构,即人的大脑神经元经常性存在一定数量的知识连接,针对特定问题可能会强烈地影响知识转移的结果。这种情境可能是馆员的知识凸显的关键,并可以直接进行知识编码。

假定:有一个真实的或给定的潜在问题解决方案,馆员与该问题有触及点时,就能够显示组织所需的知识。

结果:当指定问题和任务映射到馆员时,就可以得到解决方案。

依照这个假设,针对图书馆提出的问题,馆员自身知识将成为一个对应部分会直接映射到组织,这意味着馆员知识转移以及可扩展行为是在解决工作问题过程中产生的。

4.4 知识相关性(知识同质与异质)

知识无论是同质或异质、直接编码或间接编码,均是指与馆员的知识特征的相关性,重要的是选择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馆员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在一个知识同质馆员群体,通常知识编码是一个单一的参数,重复实验几次就能体现个体与集体会产生同一类型知识,如果用知识同质情况下的知识转移来解决问题,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具有完全相同或相似知识的馆员集聚在一起,就可能很快得到知识的其他不同部分。这些方法适合建立紧密合作的发展型团队,不足的是会增加知识搜索空间的成本。因为,知识同质人越多,搜索知识的重复率就越大。为了减少搜索空间,我们把知识异质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如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差异性;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同质性;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同质性。这样可以获得不同的知识群,期望与同质群的并行,给予每个馆员一个特定的角色和不同的知识转移和共享策略。最终将产生最佳个体以及相对应角色的代表,组合一个知识水平相当均匀的团队,保持人员的多样性,形成图书馆在适应创新需要的角色的补缺。

5 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的功能

5.1 功能与行为

馆员知识转移行为原因(如行为控制、情绪等)与先验未知的实验直接相关。在群行为视角下,他们需要考虑图书馆内部功能设计和个人评价等因素。常用的方法是要求每个馆员均参加实验测量,这样获得的个体适应度值,在平均组中或能选择出知识转移最佳或最差的馆员。通常均匀组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而不是馆员的个别行动,它是评估知识转移的时空模式。如果我们考虑馆员知识的异质性,那么,就应具有高度同质性的角色参与。由于知识异质性的特殊,它产生的知识或许更具有创新,因为知识异质馆员的知识转移行为能力或许不同,或许大于一般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的能力。从知识同质组和知识异质性组直接生成知识自组织群类型者,对应于不同类型的小组馆员的知识转移可直接测量个人的知识贡献度。当知识不能在一个单一型的组呈现知识转移功效且必须在多个组时,那么,随机选择馆员或制定一个特定的策略,或对有个人贡献的知识同质或异质组的性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估计,它能预防和避免增加知识转移的不确定性。单独使用知识异质构成的不同的个人功能,在单个人的绩效水平估计上,往往会造成个人利益冲突,这可能会阻止知识转移行为的稳定协调和协作。[16-18]

5.2 内隐与外显

组织给定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不仅依赖于个人的特性,也受内外情境的影响。馆员的知识转移行为方式可能给组织带来并获得一个合理的估计知识转移的条件,这样更可能使馆员发现自身知识,同时发生知识的从内隐到外显转化。鉴于图书馆在其领域内提出的问题,对馆员知识转移的内显和外显一般是在大范围评估,以此判断馆员是否创造了重要的知识,但这种大范围的评估标准可能会影响知识转移路径。例如,在馆员选择压力下的[19]沟通和合作中,其知识转移适应度或许就不包含组织的指示或合作策略。因此,图书馆既要考虑适当地定义知识转移行为,也要考虑到馆员知识转移的自愿性和是否隐含选择工作压力下的知识转移。

5.3 对称破缺

对称破缺是指一个系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涉及许多知识转移行为现象的一些结构或模式,表现为观念使工作形式保持对称,而使结果不对称。如馆员知识转移行为虽然处于无序的状态,但其工作任务却是正常完成。即其知识转移行为虽然是内隐无序的,但工作方法、知识结构和工作模式等与工作任务是对称的,对图书馆工作流程来说则是有序的。对称破缺表面上是在维系一个工作任务或顾及整体大局,实际上却隐藏着阻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在这种对称条件下,图书馆必须采取适当的行为策略,要充分认识并确定对称破缺现象对组织要求的知识转移行为的随机性。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制这些对称以及非对称进入知识管理系统,打破对称性以发展创新行为。[20]

6 创新无先验与馆员知识转移行为

馆员产生知识转移行为不一定保证组织所期望的结果或成就。如何在没有任何先验的创新任务或项目中发现馆员知识转移行为,是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很好验证。在研究中可能由于很多的限制使任务或项目的完成情况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任务不能完成或比以前更糟糕,项目研究既浪费了经费又遭遇了失败等)。但这种负面结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可以为图书馆带来失败的经验,将来利用这些负面结果和失败经验,重新对以往获得的相关知识进行筛选、找出原因,并对这些失败的任务或项目进行相应的知识转移流程再造。通过了解或总结不可能成功的原因,使我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或就是无先验项目或任务要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为验证对无任何先验的任务或项目的解决过程中的馆员知识转移行为表现,我们通过设计实验转移阶段、实际转移阶段和结果分析阶段这三个实验阶段来描述和验证。

6.1 实验转移阶段

实验阶段是组织定向服务或科研项目设计获取知识至关重要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图书馆认识到开发馆员知识必须按照预先指定的目标而自由获取知识。这样有许多的选择,它是在某种程度上任意的进行,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系统,这就需要足够数量(或复制)的知识和知识转移行为。一是通过知识转移数量的增加,对解决任务或项目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最佳方法或方案。二是通过观察设计任务或项目的阶段性研究结果,验证馆员知识转移行为正确的百分比。当然,这种知识转移实验方法将产生组织可接受知识,或可能只有少数知识能应用到解决任务或项目问题中。在实验阶段或可以产生出优选或次优选等多种方案,优选的方案或是组织所预想的最佳结果。假如我们选择一个次优的解决方案,虽然可能会显示解决任务或项目问题的一些特点,但同时也说明这次知识转移可能存在或隐含有阻碍组织所需知识的行为(价值观问题、自身知识限制和利益需求问题)。

6.2 实际转移阶段

许多知识转移是在任务或项目下达后才开始建立,以至到实际发展阶段中产生的。在适应组织给定的任务或项目情境下,通过馆员实际知识转移和知识迭代得到的结果分析,图书馆将会获得更好的预期结果以及与创新需求相符合的直觉和经验,继续深入进行知识转移行为的识别,改进工作方案是在实际转移阶段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6.3 结果分析阶段

首先,馆员选择性知识转移可以减少知识管理系统的限制和压力,能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对优、次优和良好方案进行分析,以获取知识及所产生的知识转移行为特征,就能了解馆员是否可以真实显示所需的知识。馆员知识转移在没有经历或先验的情况下,他们或能展现出更好的知识转移可扩展性,或体现出对创新任务或项目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馆员知识转移行为将会带来知识转移的可扩展行为以至得以知识同步,这种知识同步将与图书馆发展同步,在图书馆管理、技术、项目、资源开发和服务创新中将产生更强大的动力。我们进行了一个相同的知识转移行为可扩展性分析。如果把馆员放置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只通过网络通信让馆员感知其他馆员知识。馆员知识转移行为可扩展性,只有轻微的下降。对于较多的人则需要较长时间完全同步。我们意识到,一个交际干扰可能使不同的人在时间上重叠,且容易被视为一个恒定的信号。如果感知不随时间变化,它将不能带来足够的知识和利用同步。[8]

7 知识转移行为促进知识与组织发展同步方法建议

7.1 知识转移的保障与促进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组织应实施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保障和促进机制,以起到良好的促进知识转移的作用。安全保障是开展知识转移的必要条件,包括知识源,知识接收者,传输媒体,知识内容等。促进包括知识转移的环境,知识转移频率,知识管理战略,组织文化,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评估和知识管理团队等。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确定知识转移活动的最终效果。如果具备保障和促进因素,知识转移发生频率和知识同步效果将大大增强。

7.2 发挥馆员知识转移的主体性

在实验研究中,通过发挥馆员知识转移行为的主体作用,唤起馆员知识转移的主体意识,发扬其主体作用和发展馆员的主体能力。

7.3 强调馆员知识的发展性

通过实验研究,有效地促进馆员智力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协调发展,让馆员认识到科学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要学会尊重现有的知识,逐渐明白科学知识的真正实质,使他们更加勇于探索、质疑和创造,为馆员终身学习、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7.4 力求图书馆整体优化

在研究过程中,把馆员的发展视为整体,使馆员较准确地把握和全面优化图书馆目标、思想、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诸要素,力求图书馆整体优化,形成合力,发挥其最优功能和整体效益达到最大程度。

7.5 发挥馆员的创造性

通过创新活动和给定一项特定的任务或项目的组织方法,基于面向任务和项目设计内容满足馆员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强化知识内化的结果和对主体的认知结构,进行大胆的突破。在方法和活动形式上,引导馆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馆员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增强解决问题的挑战欲和征服命题的快乐感,产生知识转移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馆员知识转移行为与图书馆发展同步。

[1]Trianni V,et al.Evolution,Self-organisation and Swarm Robotics[M]//Swarm Intelligenc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NaturalCom-puting.Berlin:Springer Verlag,2008:163-192.

[2]Trianni V.Evolutionary Swarm Robotics,Evolving Self -organising Behaviours in Groups ofAutonomous Robots[M].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Berlin: Sping Verlag,2008:108.

[3]Strogatz S H.Sync:The Emerging Science ofSpontaneous Order[M].NewYork:Penguin,2003:45.

[4]Buck J.Synchronous rhythmic flashing of fireflies.II[J].The Quarterly Review ofBiology,2008,63(3):256-289.

[5]Mirollo R E,Strogatz S H.Synchronization of pulsecoupled biological oscillators[J].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1990,50(6):1645-1662.

[6]Strogatz S H,Stewart I.Coupled oscillators and biologicalsynchronization[J].Scientific American,1993,269(6):102-109.

[7]Funes P,et al.Evolving Emergent Group Behaviors for Simple Humans Agents[C]//Banzhaf W,et al. Advances in Artificial Life.Proceedings of the 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Life(ECAL 2003).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erlin:Springer Verlag,2003:76-89.

[8]Trianni V,Nolfi S.Self-organising sync in a robotic swarm:A dynamical system view[J].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9,13(4): 722-741.

[9]Helbing D,Lammer S.Managing Complexity Nsights Oncepts,Applications[M].Berlin:Springer Verlag,2009:1-16.

[10]Prokopenko M.Design vs.Self-organization[M]// Advances Applied Self-organizing Systems.Berlin: SpringerVerlag,2007:3-17.

[11]Prokopenko M.Guided self-organization[J].HFSP Journal,2009,3(5):287-289.

[12]Martius G,et al.Guided Self-organisation for Autonomous RobotDevelopment[M]//Advances in Artificial Life.Berlin:Springer Verlag,2007:766-775.

[13]Der R,et al.Homeokinesis—a new principle to back up evolution with learning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modelling[J].ControlAutom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Amsterdam,1999(55):43-47.

[14]Der R,et al.Rocking stamper and jumping snake from a dynamical system approach to artificial life[J].Adaptive Behavior,2006,14(2):105- 115.

[15]Martius G,Herrmann JM.Taming the beast:Guided self-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in autonomous robot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0,(6226):50-61.

[16]Floreano D,etal.Evolutionary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cation in robots[J].Current Biology,2007,17(9):514-519.

[17]Mirolli M,Parisi D.How producer biases can favor the evolution ofcommunication:an analysis ofevolutionary dynamics[J].Adaptive Behavior,2008,16(1):27-52.

[18]WaibelM,etal.Genetic team composition and level ofsel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9,13(3):648-660.

[19]Ampatzis C,et al.Evolution of signaling in a multi-robotsystem:ategor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J]. Adaptive Behaviour,2008,16(1):5-26.

[20]Ampatzis C,et al.Evolving self-assembly in autonomous homogeneous robots experiments with two physicalrobots[J].ArtificialLife,2009,15(4): 465-484.

Research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Librar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Liu Xiao-feng

The knowledge transferand sharing levelof librarians are presented as a real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 library innovation.Applying Markov forecasting method,this article sets up a kind ofknowledge transferprobability,and the transferprobability and the matrix of the transferprobability are estimated.Itis found thatthe knowledge transferbehaviorof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librarians can be evolved into a kind ofknowledge,which has a certain degree ofmapping and adaptation.The resultofknowledge transfer willbe able to synthesize new knowledge,which can promote the knowledge of the librarians.We believe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behaviorof librarians can help the library to develop rules,carry out the work and promote innovation.

Librarian Knowledge;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Extensible Behavior Ability;Knowledge Synchronization

G251

A

1005-8214(2016)05-0001-07

刘小锋(1963-),男,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2015-11-15[责任编辑]邵晋蓉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知识自组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1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知识自律管理实践构架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4-gh-584)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馆员概率状态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状态联想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